如何培养学生数学应用能力

时间:2022-08-23 01:20:50

如何培养学生数学应用能力

摘要:应用的广泛性是数学的特点之一。在近几年的中考,很注重这方面的考查,学生往往缺乏应用数学的能力。所以,数学教学向生活回归,向应用贴近,是我们教学新课程应予突出的又一重要方面。新的中学数学课程标准和实验教材,注重于数学在社会生活中的应用,力图使数学知识更贴近于学生的生活。

关键词:初中数学 应用意识 能力

在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呢?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让学生感觉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数学知识的形成源于实际的需要和数学内部的需要。由于学生学习的大量知识来源于生活实际,这就为我们努力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引入新知识提供了大量的背景材料。例如,生活中的零上温度与零下温度、海拔高度这些具有相反意义的量就成为我们引入正数、负数的实际背景;计算银行存款利息等为我们引入方程的模型的实际背景。从生活实际引入新知识有助于学生体会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为学生主动从数学的角度去分析现实问题、解决问题提供示范。如果教师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把教材内容与“数学现实”有机结合起来,让数学教学经历“从实际中来,到实际中去”的过程。不仅可以消除学生对数学知识的陌生感,而且可以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身边,能积极主动地尝试着从数学角度运用数学思想,方法去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例如,在平面直角坐标系的教学中,从学生的座位、电影院等引入平面直角坐标系,学生接受的亲切自然。

二、立足实际问题,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引领学生自主探讨,激发学习效应。

让数学走到生活中去,必须让学生对生活中的问题和现象产生兴趣,愿意用数学眼光去思考。在进行概念教学时,应当从实例或学生已有的知识中,逐渐引导学生加强抽象,弄清概念的含义”,通过提出问题,探讨问题和解决问题,始终让学生参予整个问题的“发生”和“解决’过程。问题是思维的起点和出发点,有问题才会去思考。如果在教学过程中一开始就提出对全堂课起关键性的,学生经过努力能完成的属于挑战性的问题,激起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与当前研究课题的认知冲突,这样学生会以高度的注意与浓厚的兴趣投入到教学中并以跃跃欲试的状态,试图去解决所提出的问题。比如:从生活中常见的“梯子问题”出发,引导学生讨论,获得“一元二次方程”的模型和近似解。一个长为10米的梯子斜靠在墙上,梯子的顶端距地面的垂直距离为8米,如果梯子的顶端下滑1米,那么猜一猜,底端也将滑动1米吗?列出底端滑动距离所满足的方程,你能尝试得出这个方程的近似解吗?这个距离是比1大,还是比1小?在此基础上,再提供一些具体的数量关系,进而使学生产生学习方程一般解法的愿望,并经历探索满足方程解的过程。

三、开展数学活动,鼓励学生从数学的角度描述客观事物与现象,寻找其中与数学有关的因素,创设应用机会。

多开展数学活动,鼓励每一位学生动手、动口、动脑,积极参与实践与综合应用的学习过程,给学生留下充分的时间与空间,引导学生积极探索与思考,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现实世界的存在形式千姿百态,我们无法直接看到或读出它的数学表现或描述,而需要我们自己去描述、去发现。例如,可以鼓励学生从数学的角度描述出租车的车费与行驶路程、等候时间、起步价有关的数学事实。学了解直角三角形后,鼓励学生说出测量山高、河宽、预测台风的方法和步骤,让学生在现实中寻求解决方案,并加以实践。除了鼓励学生从数学的角度去描述现实生活中的事物与现象以外,教师还应努力在数学教学过程中为学生提供具有原始背景的数学问题,交由学生去抽象出其中的数学问题,并用数学语言加以描述。学了圆的知识,要让学生从数学角度说明为什么车轮的形状是圆形的,让学生想办法找出盆底、锅盖等物体的圆心等等。

四、在数学实践中,强化知识的开发与吸纳。

以问题解决过程为线索,以学生的探究活动为载体,以观察、实验、分析、综合为基本方法,强化知识的开发与吸纳,追求课程内容的展开和学生心理发展相适应的学习效应。以比较现实的、有趣的或学生已有的知识相联系的问题引起学生的讨论与实践,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出现新的知识点和技能方法,学生带着明确的解决问题的目的去了解新知识、形成新技能,反过来解决原先问题。比如:“用正方形的纸折出一个无盖的长方体,使其体积最大。”这一问题,从学生熟悉的折纸活动开始,进而通过操作、抽象分析和交流,形成问题的代数表达;再通过收集有关数据,以及对不同数据的归纳,猜测“体积变化与边长变化之间的联系。”最终通过交流与验证等活动,获得问题的解,并对求解的过程作出反思。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体会到“图形的展开与折叠”、“字母表示数”和“制作与分析统计图表”等方面知识的联系与综合应用。学生要有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时间和空间,在自主探索、亲身实践、合作交流氛围中,解除困惑,更清楚地明确自己的思想,并有机会分享他人想法,在亲身体验和探索中认识数学,解决问题,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巧、方法。

五、把数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学习就是为了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因此,对新学习的数学知识,教师应多方搜集现实生活及其他学科中与新知识相联系的背景,创设数学问题情境,而当学生掌握了有关知识和技能后,再引导学生在现实世界中探求应用,构造数学模型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这样,在学习过程中理论与实际形影不离,教师在联系实际生活,培养学生灵活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例如,把城区图放入课堂,让学生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写出城区有关部门的坐标,再根据有关部门的坐标确定其位置,将所学知识应用到日常生活中。从现实背景出发引入新的知识,需要让学生经历发现问题、从数学角度分析问题并探索解决途径、验证并应用所得结论的全过程,切忌教师全盘端出。同时,还应注意引导学生结合自己所学知识探索更多可以应用的实际问题和场景。

除了教师要努力为学生应用所学数学知识创造条件和机会外,还应鼓励学生自己主动在现实生活中寻找用数学知识和数学思想方法解决问题的机会,并努力去实践。面对现实问题,学生能够主动从数学的角度进行分析并探索解决方案,也是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应用意识的根本所在。

(作者单位:河北省鸡泽县第二中学)

上一篇:谈浅小学语文教学中创新思维的培养 下一篇:反思促进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