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我国一流大学教学计划特征分析

时间:2022-08-23 12:51:11

近些年我国一流大学教学计划特征分析

摘要:进入新世纪,我国一流大学进行了新一轮的教学计划修订,表现出一些新的特征。培养目标高:培养目标定位瞄准高精尖,旨在培养各行各业的杰出人才;人才素质强:强调宽厚基础教育和自学能力、创新能力培养,并要求有较强的适应性;课程设置活:适当减少必修课程学分(学时),为增加选修课及辅修其他专业课程和双学位课程预留空间;配套制度新:各重点高校还对培养体系进行了全方位的改革,提供了完善的配套制度和措施。

关键词:一流大学;教学计划;特征

作者简介:刘彦文(1972-),男,山东沂水人,北京联合大学师范学院教务处处长,教授。(北京?100011)董岩(1973-),女,辽宁锦州人,北京理工大学数学学院,讲师。(北京?100081)

基金项目:本文系北京市属高等学校人才强教计划资助(项目编号:PHR201108380)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2)29-0031-01

进入新世纪以来,为迎接新的挑战,抓住难得的发展的战略机遇期,我国的重点大学(如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浙江大学、吉林大学等)在20世纪末的专业设置调整(1998年专业调整)和教学计划改革的基础上,在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目标的要求下,进一步深化了教学计划改革,给教学计划注入了一些新的元素,采用了一些新的管理策略,表现出新的特征。具体如下:

一、培养目标高:培养目标定位瞄准高精尖,旨在培养各行各业的杰出人才

作为国家最高层次的重点大学,承担着培养一流的科学研究、科技创新人才的重任。各校结合自身特点和使命,分别提出了明确的培养目标。落脚点都是要把一流的本科生培养为相应领域的首屈一指的人才(如领军人才、优秀人才、高层次复合型人才等)。例如,北京大学的总体目标定位是:为国家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造就在各个行业起引领作用的优秀人才;本科教育的任务就是要培养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精神、独立自主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基础扎实、知识全面、适应力强的高素质人才。清华大学本科教育实施“通识教育基础上的宽口径专业教育”,努力把学生培养成为具备健全人格、宽厚基础、创新思维、社会责任、国际视野和领导潜质,将来能够对国家和社会作出重要贡献的优秀人才。复旦大学把培养具有全面素质、创新能力和国际化视野的高质量人才作为教学的根本目标。南京大学旨在培养高层次、高质量、少而精的基础性人才,培养瞄准国际前沿的高科技人才,培养大批优秀的复合型应用人才。国家的富强、民族的复兴无疑要依赖教育,而教育的塔尖就是重点大学,它们的高度决定了整个教育大厦的高度,决定了人才培养的质量。为此,各重点大学就当仁不让地承担起了这个责任,都制订了符合国家社会需要的适切培养目标,力争作出独特的贡献。这是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和教育发展规律使然。

二、人才素质强:强调宽厚基础教育和自学能力、创新能力培养,并要求有较强的适应性

在“高精尖”的培养目标的要求下,各重点高校纷纷对培养模式进行了改革,不断探索优秀学生培养模式,打破原有专业设置及教育模式,强调开展综合教育、注重创新教育,突出专业方向设置的柔性化,使学生具备广泛的适应性,坚持为学生的未来成长夯实基础、储备力量。

为了给学生发展奠定宽厚基础,北京大学近年来的教学计划修订的基本原则强调,要从按专业组织教学向按院系(或学科大类)组织教学转变,以实现在院系(或学科大类)内进行低年级的通识教育及基础教育和高年级宽口径的专业教育。并强调“大力推进本科生科研活动”,加快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步伐。

清华大学新一轮培养计划修订也强调,要稳步推进“按院系招生,按大类培养”模式,积极推动因材施教,促进学生和谐发展与全面成长。改革的核心是:积极推进实行按专业大类制订统一的培养方案,以实现通识教育基础上的宽口径专业教育。并要积极推进“研究型”教学模式的实施,加速向研究型教学体系的转变,不断探索创新人才培养规律。为此,清华大学于2003年率先在全国推出新生研讨课计划(Freshman Seminar Program),旨在为新生创造一个在合作环境下进行探究式学习的机会,启发新生探求未知世界的兴趣,初步培养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研究能力,使新生从入学伊始就体验研究型学习方法和学习氛围,尽快适应研究型大学的学习和生活环境,为建立基于教师指导下的探索研究的学习模式奠定基础。与此同时,新生研讨课还为新生与教授沟通创建了一条新型渠道,为教授和新生之间交流互动提供机会,缩短了教授与新生之间的距离。

浙江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也具有鲜明的特点。在“以人为本、整合培养、求是创新、追求卓越”的教育理念指导下,逐步完善以3M(多规格、多通道、模块化)和“宽、专、交”为特征的KAQ(知识、能力、素质)并重的人才培养模式,将112个本科专业分成若干学科大类,试行前期按大类培养,实施通识教育,后期进行宽口径专业教育的新模式,并着力构建研究型大学本科教育的课程体系。

吉林大学在人才培养模式方面也进行了系统探索,提出:按学科大类制订培养方案,构筑学科基础课程的第二平台,即同一大类要打通专业基础课教学,同一学科大类前2/3时间的理论与实践教学安排应趋同,对专业课程进行优化并适当压缩其占有的学时。

可见,上述高校普遍地推行“(学科)大类培养”模式,在低年级就为学生发展提供宽厚的学科基础,并注重从入学开始就采取积极措施加强创新能力培养。

此外,各重点高校为加快高素质创新人才培养步伐,重点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探索和改革,纷纷开展了专门的实验班教育教学模式改革。例如,北京大学实施“元培计划”实验班,清华大学探索基础科学班、文科实验班培养模式,南京大学设立“基地班”。上述各高校的实验班强化了通识教育,强调基础理论知识要比普通班更深、更宽,注重拓宽学生的视野,并强调要不断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为其终身学习和发展服务。并为实验班的学生配备资深导师,引导学生尽早介入导师的基础研究课题,为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基础学科及交叉学科的优秀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

上一篇:去东北,上大学 下一篇:论教师教学方式的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