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艺术三题——罗丹

时间:2022-08-23 11:34:13

欧洲艺术三题——罗丹

十九世纪欧洲雕塑、绘画曾经产生一大批精美的杰作,但罗丹不同,他的作品和“精美”似乎没有关系,包括他的早期作品。在他指间,那些浑厚、粗重、运动着的肢体永远流淌着炽烈的情感,他的作品永远充盈着一股随时都可能冲决而出的张力。

全世界的艺术,在这一点上非常类似。行(音杭)活,都表现出一样的浮泛、呆滞、粗鄙。现在充斥在西方一般画廊中的行活都具有和中国一般画店里的商品画一样的表情,也可称之为“国际脸”。而一般名家的作品,又都会和熟练的技巧、悦目的形式、完整的形象构成关联。看一看中国古代流传下来的大量可以称得上“好”的作品,和欧洲各个时期的同类作品具有一样的表情。在卢浮宫、梵蒂冈博物馆等地,看到的大量作品,当然堪称“好”,但容易令人视觉疲劳。那就是这样的作品,普遍缺少一种足以感人的力量。

而东西方,大师的作品,总是在他们的时代能拔地而起,振聋发聩。中国如王羲之、颜真卿、山人,西方则米开朗基罗、伦勃朗、罗丹是其人焉。

罗丹毕其生没有进过美术学院,那是因为平庸而僵化的学院教条成为阻挡他的一堵墙,但这也成就了他的自由和灵性。他是学徒出身。而且终生恪守一个“手艺人”的本分。用不断的工作来和古典大师以及自然对话。他的工作常常遭到同时代人和同行的批评,因为,这些创造不符合他们心目中的标准。但罗丹的执拗和热情令他毫不为之动摇——评判者用旧标准审视,而他在用新感受去创造。全世界称得上创造的艺术,所要经历的,大体是这样一个逻辑。

罗丹不但没进过美术学院,他也没有出国留学的经历。去意大利那是受情感驱使去朝拜经典。他相信自己内心的感觉,内心迸发出来的力量是创造的无尽藏。而我分明从他的艺术中感受到了亲切的来自远方的艺术启示。他的工作室,就分明摆放着来自古希腊、古罗马、古埃及甚至遥远的东方的艺术品。这些罗丹自己生前收集、把玩的艺术品,给了他无穷的创作灵感。

罗丹没有精细的素描训练,他基本是依靠速写来捕捉灵感,其艺术风格更近于东方的写意画。但这种写意里,却饱含着艺术作为表达情感的最真诚感受。

罗丹工作室坐落在一个巴黎近郊的小镇,从闹市出来立刻就会进入沉寂,宁静的小镇仿佛就是一百多年前的状态,烈日下静默的小楼记忆着小镇的岁月。不比中国,这里一两百年来没有外族入侵、没有大规模的社会动荡,一切都显得那样安宁、沉静。罗丹博物馆占地很大,在那里你可以领略大师的构思过程和他做基本造型训练的一些小稿子、小草图,当然还有大师生前活动的场景和用具。目光一旦触及展柜中那些小的躯干和肢体,内心的血液就会涌动起来,就会有一种自己也要抓来泥巴捏一捏的冲动。我想,这就是艺术的最原始冲动。当一个艺术大到足以和自然重合的程度,一定会引起人们这样的冲动的。

回想我们中国人到西方去学习,大都学成了西方艺术亦步亦趋的追随者,那就意味着你不能超越。我想,一百年,终归还是太短暂了。需要给中国的艺术精英们时间。不但能熟知西方艺术的逻辑,更应该浸泡在中国文化的海洋。

现在经常看到一种面孔,不管到西方学了什么,脸上就会写出来一种高傲,那一方面出于对西方艺术的膜拜的卑微,另外一方面就是出于一种对自己民族传统的彻底的无知。要知道,艺术创造者,永远不会离开大地。他们是真正传统和自然的儿子。

本人从来没有操过油画笔,但第一次到西方,看到伦勃朗、梵高等人的油画,彷佛一下感受到大师们的呼吸。看到罗丹的雕塑,也有一种强烈的玩泥巴的冲动。艺术有时候需要的仅仅是碰撞而不是深究。前提是你必须已经熟知一种艺术语言并且沉湎其中,突然的碰撞,会迸发出强烈的创作激情。

上一篇:冯永锋 公益环保十年行 下一篇:赵佶 家山何处,忍听羌笛,吹彻梅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