纯文学杂志与嗟来之食

时间:2022-08-23 11:31:18

纯文学杂志与嗟来之食

等着别人喂食的杂志,一定是“吃人家嘴短”的杂志,仰人鼻息的文学,一定是不自由的文学,这样的文学,到底谁需要呢?

上海有媒体报道,上海作协下属的《收获》《上海文学》等文学杂志稿费标准要猛涨,提高到原来的2至5倍,由上海市政府从文学发展基金拨出专项资金,并且每年都注入新的资金。这让兄弟省份的文学杂志很是羡慕,纷纷呼吁本地政府也出手相助。

纯文学稿费太低,这种抱怨不是一年两年了,每倒下一个文学杂志,为纯文学“讨薪”的呼声就响亮一阵子。这种说法看起来有道理,因为无论横比纵比,纯文学杂志的稿费都相当寒碜。横比:现在的任意一个主流都市报,发给作者的评论稿费都在千字300元以上。市场上杂志的稿费要更高一些,韩寒的《独唱团》的标准就是1字1块。纯文学杂志千字三五十至多百来块的稿费实在拿不出手。如果算上投入的时间和精力,这种差距就更加悬殊。

民国时期,官办的北京报纸杂志和学术期刊,稿酬也可达每千字4~6元。而上海的报刊大多是民办的,一般稿酬为每千字1~3元。鲁迅文章一般稿酬是千字3元,有时千字5元,《二心集》的稿酬为千字6元。这样的稿酬标准从五四时期到30年代没有很大变化。我估计,当时的稿费标准,大约与现在都市报纸的高等稿酬看齐,遥遥领先于现在的纯文学杂志。

从两个向度比较,可以看出纯文学刊物的境况,已经惨淡到了混不下去的地步,很多杂志苟延残喘其实早该停业清盘,因为几百本的发行量已经失去了存在的意义。

我此言一出,必然有一片声音出来反对,曰纯文学杂志的存在,对文学的意义重大,市场化文学的兴旺是文学的悲哀,好像没了那几本刊物我们这个时代的文学就成了荒漠。可是,这些杂志的存在,又给我们提供了多少的食粮呢?所谓纯文学危机,在我看来,不过是利益相关者的危言耸听。纯文学杂志的衰落,并不是被市场抛弃,而是被读者抛弃,被文学抛弃了。我们知道,能够打动读者的好文学,除了高超的技巧,往往是以强烈的现实情怀取胜的。所谓纯文学,不过是“遵命文学”的雅号罢了。脱离了对现实的关注,只能在指挥棒下匍匐前进,能写出什么有价值的文学呢?

如果一份纯文学杂志的存在,只是意味着至少有一二十编制,百十万拨款,能养活不少“文学人口”。等着别人喂食的杂志,一定是吃人家嘴短的杂志,仰人鼻息的文学,一定是不自由的文学,这样的文学,到底谁需要呢?

在所谓纯文学杂志叫苦连天的时候,市场化的文学刊物正风生水起,虽然也是泥沙俱下,假冒伪劣层出不穷,但在一个相对正常的出版生态环境里,作协管不到的文学刊物、书籍、网站,不吃政府资金,毕竟有了更大的写作空间。这些由读者直接出钱供养的地方,才是产生好文学的希望所在。

人为地把纯文学和市场文学相对立,只不过是制造紧张气氛,历史已经证明,纯文学杂志的存在,并没有供养出伟大的中国当代文学,历史还将会证明,中国文学的经典将在自由选择的市场中产生。不要以为出版社和读者只会出烂书读烂书,真正打动人心的好文学,必然能在市场上找到位置,顺带着还会占领当代文学史。

上一篇:没死 第11期 下一篇:沪杭高铁 推动江南全力起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