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钺:最爱纯文学

时间:2022-09-19 08:38:22

胡钺:最爱纯文学

胡钺,国内知名“80后”青年作家,曾获第二届全球华人少年美文大赛美文奖、全国首届《青年文学》创作新人奖、河南省“五四”文艺奖等多项大奖,代表作品有《琉璃街》等,现为华东师范大学文学院研究生。

2007年秋,当互联网上热炒郭敬明加入作协的时候,胡钺正一个人静静地趴在书桌前为即将到来的研究生入学考试做准备。这位比郭敬明还小两岁的“80后”作家加入河南省作协已经整整四年了。

从1998年在《少年文艺》上发表处女作迄今,她已经出版作品集两部,并在《青年文学》等各种主流文学杂志上发表作品数十万字。

与其他众多的“80后”新生代作家不同,胡钺多年来一直在从事严肃文学的创作。在这个个性张扬的时代,她的坚持反而让她在这一群体中显得有些另类。

“为什么不尝试一下其他类型的写作呢?”记者问。

“那和我有什么关系吗?”她反问道。

一匹被父亲相中的马

“有些事、有些人就像途中的风景,我们会与它们相遇,并最终离开,只是,不要忘记那段相聚的时光,那些如万花筒般绚烂的时光。” ――摘自《万花筒》

“脖子细细的,支撑着一个硕大的头,真吃力。衣服撑不起来,所有的裤子都需要扎皮带,皮带还是我自己打的眼。”这个瘦小的女生却有个威风凛凛的名字――胡钺。

“钺者,大斧也。”在互联网上,胡钺给自己取了个网名叫“哩哩斧”,在备注栏上则写上:“我比斧子大!”

小时候,胡钺最喜欢听爸爸给她讲故事,但通常只听一半。“另一半就自己去编,编完再和原文对照。”一个故事她能想出N种结局。

有了这种训练,胡钺发现她写什么东西都特别顺手。从小到大,胡钺的作文一直是班里的范文。但从小受父亲影响颇深的她固执地认为,“只有反映严肃现实生活的文字才是文学”。于是,武侠、玄幻和其他一切天马行空的东西统统与她绝缘,在她的笔下全是活生生的校园生活。

上了初中以后,胡钺偏科得很厉害。她的语文和英语都不错,特别是语文。她的作文经常被老师当作范文当众宣读,但数理化她却一点儿也学不进去。母亲对她的学业一直很担心,但父亲却从来不勉强她,知道她喜欢文学就给她订了很多文学杂志。胡钺写作时,父亲就在一旁尽力指导。

初二时,胡钺把在课堂上写的习作《HI,弟弟妹妹们》拿回家给父亲看。父亲觉得写的很不错,就鼓励她投到《少年文艺》上试试。不久以后,文章就发表了。这也成为胡钺作家生涯的开始。

“如果没有我的父亲,我不可能走上文学创作的道路。我就是父亲相中的一匹马。”胡钺对自己的父亲一直心存感激。她还记得,在她中考失利后,父亲并没有过多的责怪她,也没有逼她放弃写作,而是继续给她很大的支持。2001年,《萌芽》杂志社举行第四届新概念作文大赛,正上高一的她在父亲的鼓励下报名参赛。那一次,她不负众望,取得了优异的成绩,作品还入选《第四届新概念特色作文选》。

高三时,她准备出一本作品集,父亲不仅忙前忙后地帮她联系出版社,而且为了不耽误她的学业,自己一个人将胡钺过去和正在创作的作品一个字一个字打印出来,整理归类,并装订成册。“等到一年后,我第一部作品集《琉璃街》出版,父亲比我还高兴。”

“后现代”中的“古典主义”

“当走到街的尽头,在面对下一次选择的路口,有人悄然折了回去,只想找回那些不经意间擦身而过的风景,有人微笑着转变了方向,开始了一场新的追赶。”――摘自《琉璃街》

2004年9月,胡钺高中毕业后进入河南大学文学院学习。此时的她已经是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头上顶着N个光环的青年作家。在许多人看来,胡钺应该是校园里的一位尽人皆知的公众人物,可实际上与其他个性张扬的“80后”作家相比,她的低调让人吃惊。

2006年11月,百度河南大学帖吧里一个“寻找胡钺”的帖子,在河大师生中间引来了热烈讨论。胡钺也第一次成为河大师生关注的焦点,而这时胡钺进入河大已经将近三年了。

然而,或许正是由于胡钺的低调,才得以让读者从她的作品中看到了晶莹,她依然坚守着自己内心深处的一方净土。

正如著名文艺评论家、河南大学文学院胡山林教授,在《初无伤》序言里说的那样:“这样的年代,又是时代潮头上的‘80后’,胡钺却隐身于茫茫人海中……真好像是‘后现代’中出来个‘古典主义’,为时代,为一代人又多了一种‘色彩’。”

“你一直都在写纯文学的东西,为什么?”记者问。

“因为我不会写武侠、搞笑之类的东西啊,我只会写自己的校园生活。”胡钺回答。

其实,写什么、不写什么在胡钺那儿只有一个简单的逻辑:喜欢或者不喜欢。

“你说什么是纯文学?那是一个很抽象的东西。我写东西的时候根本没有考虑过这些,全看自己的喜好。喜欢就写,不喜欢就不写。写作是件需要两情相悦的事。”

胡钺心甘情愿地沉浸在美好的写作世界里,用作品记录真实的或扭曲的自己。“作品中会有自己的影子,只是扭曲度不同。比如:早期的《萱堂》比较写实。而另一些作品则是产生于幻觉的逼力。”

“我小时候以为写作可以保存记忆,可是却忽略了它们扭曲的力度。更可怕的是似是而非,太微妙太靠近了,以至于写出来,连自己都以为确实发生过,那确实就是我。熟知的看到会想:原来是那样的;不熟悉的人会想:她原来是那样。就这样,记忆被自己的手和旁人的眼睛篡改。每一篇作品都藏着或多或少或大或小的记忆,它们海藻般缠绕,扭曲。从黑字白纸上渐渐浮现,覆盖了它们曾经的本性。”

每个人的成长都是一种改变,当走到人生的岔路时都要做出选择。胡钺也不例外,她的作品,她的生活,包括她自己,都会随着阅历的增加发生改变。作品要突破校园小说的局限,必须踏入有着各种可能的社会,让自己成长,让自己的作品成长。

胡钺在自己的博客中写道:“纯真已经抛锚,成熟却不够火候。”

“我的依靠青春期的写作大概已经终结。历经世事却远远不够。这么的一段空白期,我是干巴的。已经可以把很多事情拿到桌子上来谈,秘密消失。之前所有靠内心的潮湿,以及敏感所生养的东西全都干涸而死。”

不过,一直以清新积极著称的胡钺“内心深处绝对是个乐观的人”。“我也宁愿相信这是一场平淡而焦躁的蜕变。因为是理想,我们都要去试着坚持。”

不想做职业作家

2003年获第二届全球华人少年美文大赛美文奖、2004年获全国首届《青年文学》创作新人奖、2005年获河南省“五四”文艺奖、2006年获河南省青少年读书成材奖,在许多人看来,做一个职业作家或许是胡钺的最佳选择。但2007年秋,她做出了一个让周围的老师和朋友都十分惊讶的决定:考研。

青联刊:怎么突然想起考研了?

胡钺:这并不是突然。其实,我一直都有考研的想法。

青联刊:为什么呢?家人支持你考研吗?

胡钺:开始是因为有点儿留恋校园生活,后来觉得沉下心去看书的日子会很充实。自己经过了三年的悠闲生活,需要过一段有目标的脚踏实地的日子了。家人对我考研也很支持。

青联刊:有没有想过直接工作呢?

胡钺:没有,现在我还不想工作。

青联刊:将来你有什么打算?

胡钺:先读研,研究生毕业我可能还会去考博士吧。

青联刊:没有想过做一个职业作家吗?

胡钺:没有,我不想以写作为生,那样太累了。而且做职业作家难保会写一些连自己都不喜欢的东西,我希望自己写作时能够更从容一点。

青联刊:未来会继续写作吗?

胡钺:会啊,我一直在坚持写作,未来也会。我喜欢写作,只是不想做职业作家。

青联刊:你觉得自己和其他的“80后”作家有什么不同?

胡钺:没有什么大的不同吧,只是有时候大家所走的路子,还有写作的模式不同罢了。

青联刊:你希望未来别人在提到你时怎么称呼你?

胡钺:胡钺或者学生。

上一篇:李静:演绎有思想的“猪” 下一篇:韩晗:思想的“神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