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公司法上债权出资的几个问题

时间:2022-08-23 09:02:08

浅析公司法上债权出资的几个问题

摘要:债权作为出资的一种形式,我国公司法并未禁止,但公司立法未就债权出资做出相应规定。鉴此,本文就债权出资的适格条件、债权出资的履行程序这几个方面问题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债权;债权出资;债转股

中图分类号:D922.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809(2010)-10-0270-01

现代社会中,社会财富越来越多地采取了债权形式,债权取得了无比优越的地位。如果我们不能创立适宜的法律制度将债权直接转化为资本,而必须等到债权实现:以转化为实物或现金,才可用于投资,实不利于社会财富充分、高效的利用,尤其是当企业感到资金短缺、融资困难时,如何使现有及将来资产尽快资本化,为社会创造更多的财富,应是立法的首要价值取向。

一、债权出资的理论基础

1、公司法的相关价值理念

我国为维护市场交易安全,设置了最低资本制度,却规定了较为严格的出资形式。这与当时的出台背景以及为国企保驾护航的立法目的有关。然而这种安全价值优先的价值理念是否在现今的市场背景下仍站得住脚,是令人匪夷所思的。笔者认为,一方面,这一价值取向有悖公正原则。享有债权的债权人在设立公司以及参与公司活动时被拒之门外,债权价值在公司出资上不被认同,而对其他形式的财产所有人没有设置门槛。这意味着拥有大量的流动资金的“富人们”、“商业巨头”更容易进行公司的设立和投资活动。另一方面,优先安全价值也有损公司法的自由和效率价值。在经济自由化、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制度竞争成为各国竞争的一个重要领域,~个全球范围内的“朝底竞争”的大幕已徐徐拉开。从某种意义上说,哪个国家的制度便宜,哪个国家就会更有竞争力。而以安全价值优先形成的出资形式,使得很多创业者因不能满足出资形式的要求,只能望公司制度而兴叹。因此,以安全价值为核心使得个人资本难以向社会资本转化,抑制投资行为,降低经济效率水平。

2、债权出资的债法理论基础

债权能够作为资本形式出现在现代经济社会当中,其自身具有的财产性、可转让性都是支持这一出资形式的法理基础。

(1)债权的财产性和可转让性。债权作为具有财产性内容的权利,其最常见的处分形式就是债权转让。债权出资是一个债权与股权权利转换的过程,其内容是债权、股权的处分问题。详言之,债权人将自己享有的债权转让给公司作为对公司的投资,公司则接纳原债权人为公司股东。只要债权人在处分其债权时向债务人为告知义务,这一行为就符合债权处分的相关理论,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债权出资行为是与债权转让一致的。

(2)债权的可自由处分性。就公司的本质属性而言,公司本身作为一种营利性的社团法人组织,它的主要功能是筹集资本与提高资本运用的效益,使社会上的各种财富都得到充分的利用,创造出更多的价值。为实现此种目的,就必须保障投资自由与融资自由;没有投资自由,人们就不可能依照自己的意志进行投资决策、从事投资行为,而没有融资自由,公司也很难成为筹集资本与运用资本的有效工具。加大公司在设立与筹资阶段的自治空间,允许投资者自由安排出资方式、安排不同出资形式的比例,有利于降低公司设立的门槛,提升公司筹资能力。

二、可出资债权的条件

笔者认为,可出资债权的核心要件有如下三项:

1、确定性

确定性是指用于出资的债权应是确定的,并通过公司章程的记载予以特定化、明确化,不能随意变动。从出资实践上,确定性是―个主观确定和客观确定的过程。首先是―个主观过程,即由公司股东就债权是否可用于出资予以协商一致,通过当事人主观意思表示将出资债权“特定化”;其二,将用于出资的债权在公司章程或其他书面文件上予以记载即“客观化”。

2、可估价性

可估价性是指用于出资的债权必须能以股东之间达成合意的方法评估折价换算为现金,以此作为给付股份或确定其在资本总额中比例的依据。可估价性排除了劳务之债和连带债权的可出资性,因为劳务和连带债权都是不能明确估价的债权。在连带债权中,债务人向任何一个债权人清偿全部债务,债务人的债务即归于消灭。这样一来,如果请求和接受债务人履行的债权人没有资力或者不讲诚实信用,则其他债权人就会难以受偿。

3、可独立转让性

可独立转让性,是指用于出资的债权必须是可以独立转让,即出资人应对该债权享有独立的可支配权利。则依据合同法第79条规定,有三类债权不具有可让与性:(1)依据合同性质不得转让的债权;(2)按照当事人约定不得转让的债权;(3)依照法律规定不得转让的债权。但笔者认为,约定不得转让的债权在公司股东出资制度上,债权^用于出资时,仅需出让方和受让方达成合意即可,出资合同在通知债务人之后即可生效。

三、债权出资的程序

1、公司设立时债权出资程序

发起人或股东在设立时的出资,需要经过下列法律程序:(1)有限责任公司股东签署出资协议或股份有限公司发起人签署发起人协议;(2)债券出资股东交付债权凭证;(3)公司聘请合法评估机构评估债权价值;(4)对所有出资(包括债权)进行验资;(5)有限责任公司签发出资证明书并制作股东名册,股份有限公司(其中以募集设立方式设立的股份有限公司需在招股说明书规定的期限内募足股份)制作股东名册;(6)公司进行设立登记;(7)出资债权转移登记。

2、公司设立后债权出资程序

公司设立后债权出资,需要经过下列法律程序:(1)转让人与受让人之间达成转让合意;(2)债权凭证的交付;(3)评估债权价值;(4)对所有出资(包括债权)进行验资;(5)受让人股东名册变更;(6)受让人进行工商变更登记(包括出资债权的转移登记)。

在执法实践中,对债权出资采取原则上禁止、例外情况下允许的态度,中国证监会在关于《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公司改制重组指导意见》的通知中规定,在企业改制重组中,“股东可以以经营性资产、土地使用权、股权和债权出资”。目前我国对债权出资应当区分不同情况,采取有限度允许的态度。

参考文献:

[1]蒋大兴,《公司法的展开与评判――方法、判例、制度》,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第44页

[2]郭明瑞,《民法》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361页

上一篇:论国际环境法的基本原则 下一篇:法律现代化中的法理与情理之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