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禽饲养管理的常见问题

时间:2022-08-23 08:56:09

家禽饲养管理的常见问题

中图分类号:S815.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7-273X(2010)04-0038-01

根据笔者多年的基层工作经验,一些养殖户在家禽饲养的过程中存在若干问题,易导致疫病频发,养殖效益不高。现将其分析介绍如下,供养殖户参考。

1饲养管理粗放

(1)饲养制度不规范。没有严格遵守饲养的规章制度。有的在育成期提供营养过高的饲料,甚至用雏鸡料,结果造成鸡体过大、过肥;有的认为育成期无关紧要,从而放松饲养管理,结果造成鸡群生长发育差,不整齐。

(2)管理松散。经常发生断水、缺食现象;鸡舍温度过高、过低或大幅度地升降温,夏季不采取有效降温措施而引起中暑;冬季只顾保温却造成通风不良,使氨气和硫化氢气体严重超标,粉尘过多;或通风换气时让冷空气直吹鸡身甚至形成贼风,都容易引起呼吸道疾病的发生;光照的突然变化,光线过强,突然声响等容易引起鸡群的挤、堆、压,造成鸡群损失。

(3)饲养过程也是一个观察鸡群生长变化、疾病征兆的过程。可是,有些养殖户不认真观察鸡群的各种动态,不能从鸡群动态的表现中发现疾病的预兆,对病鸡、弱鸡舍不得淘汰,也不隔离,给鸡群留下了传播疾病的传染源。

2免疫不合理

(1)水质不好。有的直接用加入漂白粉的自来水稀释疫苗,有的地方直接使用不经处理的硬度高的水稀释疫苗,由这些水稀释的疫苗其免疫效果不佳。

(2)操作不当。在点眼、滴鼻时不能确保足量的疫苗吸入鼻中或滴入眼内,因而造成免疫剂量不足;在饮水免疫时水量太少,致使部分鸡喝不到或喝不足,或饮水在短时间内不能喝完而造成疫苗的效价降低,导致免疫剂量不足。这些都使免疫得不到相应的效果。

(3)人为随意地改变免疫途径,致使免疫失败。如鸡痘疫苗应采用刺种方法实行免疫,有些养殖户却采用饮水的方法,实际上鸡痘疫苗饮水免疫起不到免疫的效果,还造成鸡场的污染。

(4)生产疫苗的厂家众多,有的质量好,有的质量差,加之经销商经营过程中由于疫苗的运输、保存等问题可能造成疫苗失效或质量下降。而养殖户如果贪图便宜买此疫苗,免疫必然失败。

(5)有些养殖户认为只要使用疫苗就能控制传染病而过分依赖疫苗的作用。有的在暴发新城疫后,用IV系苗5倍量,不产生明显效果时就盲目地增加到十几倍量,似乎疫苗用量越大免疫效果越好。其实,过量的疫苗能引起强烈的应激反应,引起免疫麻痹,甚至引发该病。

另外有些养殖户不根据鸡群健康和应激因素等状况决定是否实施免疫,在炎热夏季、鸡体状况不佳和转群断喙等应激或鸡群正在发病时接种疫苗,其结果可能引起大群发病。

3用药不当

(1)滥用抗生素等药物。有的养殖户将抗菌药长期添加在饲料和饮水中,就认为可以防治疾病。其实抗生素只能预防细菌的继发感染,对病毒根本无效;有的甚至把几种抗生素混合在一起使用。滥用抗生素的结果是破坏了鸡体内菌群的平衡,使敏感菌产生耐药性,对鸡体产生不良反应,甚至中毒。

(2)不科学用药,随意加大用药量。一些养殖户出于对当前的兽药质量无法保证的顾虑,或是在疾病预防和治疗中操之过急,以为用药剂量越多越好,盲目地加大用药剂量。将痢特灵的拌料量从0.04%盲目增加到0.06%,其结果不仅增加了用药成本造成浪费,而且还伤害了病鸡的脏器,甚至引起蓄积中毒的现象。

(3)不按规定用药。任何药物必须在鸡体内维持一定时间,要连续给予足够的剂量,保证药物在体内达到有效的血药浓度才能起到杀灭病菌的作用。如磺胺药首次用量应加倍,而且3~5d为一个疗程,可是有的养殖户投药后用了1~2d,效果不理想就换药,甚至换了又换,这样做达不到药物应有疗效,疾病难以控制。有的养殖户在使用某种药物1~2d后,病情刚要好转就停药,不继续进行巩固治疗,造成疾病复发。还有的药物剂量用得过大,严重的引起药物中毒甚至死亡。相反,剂量不足,不仅难以控制疾病,甚至多次使用后使细菌产生抗药性。

(4)忽视药物配伍禁忌。合理的药物配伍可以起到药物间的协同作用。但如盲目配伍则会造成用药失效,重则导致鸡体中毒死亡。如青霉素与磺胺类药物合用时,由于磺胺类药物大多碱性较强,而青霉素在碱性环境中极易被破坏而失去活性,二者合用从而药效减弱或失败。

(5)不注重药物质量,盲目迷信“新药”、“洋药”。有的养殖户对“洋药”和刚上市的“新药”情有独钟,不看成分如何,价格高低。其实有一部分所谓“新药”,只是改变名称,换了包装的“老”药,而不少进口的“洋药”其成分与国产药完全一样,只是商品名称不同而已。有的养殖户自认药物的价格便宜,不顾其有效成分和内在质量以至于受骗上当,使用了假冒伪劣的药品,不仅没有达到治疗效果,还损伤了鸡体,起不到应有的作用。

上一篇:几种植物提取液灭螺效果的比较 下一篇:对建始县生猪市场出现大幅波动的调查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