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牛,缘何股市熊?

时间:2022-08-23 07:17:27

经济牛,缘何股市熊?

经典的教科书上都有如此论述:股市是宏观经济的晴雨表。对此,证监会主席尚福林也曾在2007年11月的第十七届党代会上信誓旦旦表示,中国的股市正呈现经济“晴雨表”的作用。话音刚落,中国股市从6000多点一路下滑,到2008年10月只有1600多点,而2007年和2008年的经济增长却分别达到了11.4%和9.6%。从此再也没有人敢说股市是中国经济的睛雨表。

2010年经济数据和股市数据又再一次证明它们的相悖。2010年中国经济增长达到10.3%,为近三年的最高值,形势可谓一片大好。中国在2010年之所以能够达到如此高的经济增长,主要归功两个重要因素:一个是潜力巨大的内需市场;另一个是有效率的金融体系,有张力的信贷市场。

金融危机爆发之后,政府通过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不断扩大国内需求,并加快民生工程、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建设和灾后重建,提高了城乡居民特别是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水平,促进了经济平稳较快的增长。最终,中国经济在全球范围内率先复苏,而且率先进入了一个正常增长的轨道。

与高涨的经济相对应的是中国低迷的股市。2010年,上证指数下跌14.31%,跌幅在全球股票市场中排名第三。而在金融危机中受到重挫的美国资本市场,其道琼斯指数则创出了金融危机以来的新高,就连债务危机四伏的欧洲股市也在2010年交出了漂亮的答卷,而同为大中华区的台湾股指也在年底冲到了8990点,离历史最高点仅差10%。中国股市的表现在过去的一年又与中国的经济形成了强烈的反差。于是,很多人都在愤愤不平地质问,为什么中国股市就不能去分享经济发展所带来的盛宴?为什么股市总是在关键时刻被抛弃?事实上,中国股市在2010年如此低迷有其必然的原因。

首先是中国股市的制度缺陷。对于任何国家来说,其资本市场的基本功能应该是投资和融资并举。资本市场如果不具有投资功能,广大投资者就不会参与到这个市场,其融资功能也就无从谈起。而中国的资本市场却一味强调融资功能,忽视了股市的投资功能。最终,股市也就变成了一个大赌场,成了上市公司的提款机。2010年,新股发行开始提速,中小板、创业板的新股是排队发行,大盘股更是蠢蠢欲动;同时,各路融资队伍也是纷纷挺进,先是几大银行实施了巨额再融资计划,接着是大批上市公司争相模仿;更有甚者,在“大小非”、“大小限”和高管减持的背景下,股市成为某些人一夜暴富的工具。无节度的融资和抽血最终改变了股市的供求结构,摧毁了投资者的信心。因此,中国股市成为全球表现最差的股市之一,也正体现了投资者对股市肆无忌惮圈钱的不满。

其次是政策的无奈选择。为了应对金融危机,政府在2008年、2009年都采取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虽然上述政策有效地保证了经济的增长,却也使流动性从2009年的缺乏转变为2010年的泛滥,推高了房地产价格,为通货膨胀埋下了隐患。同时,由于经济增长主要是依靠财政政策推动,使财政政策缺乏调节的功能,从而造成中国宏观经济政策功能单一。宏观政策本来有两个轮子,现在有一个轮子基本上不起作用,主要是靠货币政策这个独轮。因此,我们就看到在2010年,为了调控房地产和降低通货膨胀,加息和提高准备金率政策就不断上演。事实上,在人民币不断升值,热钱不断融入的情况下,加息并不能有效控制流动性,提高存款准备金政策就成为政府的最优选择,最终金融行业成为政府政策的牺牲品。

最后是股民的政治抉择。2010年被温总理称为是“最复杂”的一年,政府把调控房地产行业作为政治目标来执行,并且调控的力度没有一点调和的余地,号称史上最严厉的一年。在严厉的市场调控下,股民又一次表明了立场,并与政府保持了一致。2010年4月中旬,伴随着房地产调控的不断升级,中国股市开始了近3个月的调整,虽然后来由于欧洲债券危机的蔓延。全球热钱流向中国股市促使了股市的反弹,但随着11月对通货膨胀和房地产行业的进一步调控,股市完全迷失了市场方向。惟有政策成为股民唯一选择。因此,中国股市的最终表现可想而知。

从长期来看。股市得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经济增长。如果没有经济增长和公司盈利的支持,股市虽然能逞匹夫之勇,却无法拥有一世之威。但既然如此,为什么会频频出现“经股背离”的现象呢?从经济学角度而言,所有的一切都具有合理性。

其一是经济的理性可控和股市的感性冲动。经济增长具有一定的理性和可控性。通过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政府一般能够有效地促进经济发展。同时,国民经济犹如庞然大物,任何单一投资者都很难去直接影响经济发展的步伐。而股市则更多是呈现出感性和冲动的一面。股市受宏观经济、行业背景、企业经营,乃至分析员的评论、市场传言和投资者心理等多种因素影响,并且很多因素无法量化,这就使市场的变化不具备预测性,随时都可能剧烈震荡。而当投资者认可某种误导性的趋势后,羊群效应会更加助推整个市场,市场泡沫大量聚集。

其二是上市公司的利润预期。股市通过上市公司利润来反映经济的运行状况。而公司的盈利并不一定与经济周期、行业周期等重叠在一起,就造成了公司盈利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偏差,因此股市就不能够完全反映经济发展。在短期内,政策导向、投机心态等因素能促使股市的剧烈波动,但长期而言,股市必然会按照经济发展的基本路径前行。

其三是投资者的心理。投资者在牛市中总会把经济数据抛于脑后,对投资风险更是置之不理,人们总在为股市泡沫寻找最为合理的理由,而一旦市场走入熊市,人们便会埋怨股市的不公。殊不知,顶峰时的股市只不过是泡沫期的错觉,暴跌后的凋零才是返璞归真的开始。

说到最后,股市究竟是不是经济的晴雨表呢?其实答案很简单:是,也不是。从理论上讲是,而在现实中又不是:从长期来讲是,而短期则不是。借用统计学中的术语,经济增长是股市上涨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

上一篇:苹果:暂别乔布斯的日子 下一篇:银行股融资太疯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