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棣:架子放不下来

时间:2022-08-23 07:08:00

几年前,我有过一次印象很深的收视经历,是在中央一套看一部意大利电影《偷吊灯的人》。像在世界上许多地方一样,意大利的电影人也喜欢拿电视、特别是商业电视开涮,影片就是讽刺商业电视的。片中讲一位新现实主义的电影导演,拿着一部新作――就叫《偷吊灯的人》――到电视台播放。影像是黑白的,反映的是战后意大利平民生活的艰辛,说一个失业者好不容易在灯厂找到一份工作,却难以抵制美丽吊灯的诱惑,最后偷了一具昂贵的吊灯逃走。开始还算顺利,但不断插入的商业广告显然破坏了观众的情绪,最要命的是破坏了电影里人物的原有生活状态。后来一不留神,广告中色彩斑烂的模特女郎终于窜入影片的黑白世界,令人目眩的消费广告让剧中人物迷失了本性,剧情全都乱了,变成了一场疯狂追逐广告商品的闹剧。导演大为光火,却又无可奈何。

影片的寓意十分明显,就是对电视中频繁插入的商业广告,以及这种商业电视体制提出强烈抗议。体制问题是个大话题,姑且不论。单说广告插播,确实不但破坏了节目本身的整体性,而且给观众增加了许多负担。情绪被打乱了,无效收视时间延长了,也可以说,观众的收视成本被迫增加了许多。

当然,电视台也有电视台的难处。商业电视都是免费收看的,巨额节目制作或购买费用、巨额节目播出费用,以及成千上万的员工工资和投资利润,都要从出卖广告时段中来。实际上,商业电视机构同电视观众有一个默契:你可以免费收看节目,但只好提高一点收看的成本――捎带看看广告,或是费心去换频道。对于观众来讲,如果成本大于收益――广告太多而节目不够精彩,就会不看这个节目,或是干脆不看电视。

商业电视的这套运作方式很烦人,可目前还看不到更好的解决办法,所以广告大概还会继续播下去,没准还会越来越多。但对于电视中另外一些无谓地增加收视成本的做法,就不应该采取这种无可奈何的态度了。

再说那晚看电视,正在暗自庆幸我们只在节目间而不在节目中插播广告,(几年前的这种好日子如今已经基本不复存在了,)无出现情绪断层之虞,影片却在一个不该被打断的时刻突然停止,改播午夜新闻了。当然没有“新”闻,有的只是被人掐住脖子似的不平之气。据我所知,这种整点“新”闻可以冲击一切的做法为中央电视台首创,现今中央电视台自己已经颇为收敛,但影响所及,遍地开花,让人们从电视中处处可以感受到一点“××可以冲击一切”的遗风。最惨的一次是在西北某地出差,在旅店里看当地电视台放一部悬念片,正在关节处,停了播地方新闻。我根据经验耐心看完书记专员四处开会、视察、访贫问苦,接下来却是莫名其妙的歌舞,直到两个小时后我断定再也看不到那部电影的后半段了,整整郁闷了一天。

强调常规节目准时播出并没有错,不论新闻节目还是其他什么节目,在固定日期的固定时间准时与观众见面,本身就是取信于民、降低收视成本的一种基本措施。问题在于你不能随心所欲地安排节目表,然后遇到固定栏目就暂停让位,现在伤害观众,将来总会伤到媒体自己。

节目表难排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我们的节目规范化不够,多长时间的都有,再加上广告比例也不固定,所以排出的节目单精密繁琐,令人眼花缭乱。例如19:38播出某节目,而下一个节目则在20:26播出。在佩服总编室工作效率的同时也为看客担心,谁能记住这么复杂的节目表呢?如果硬记,岂不又要多费些无用之力?目前国际比较通行的方法,是把节目连同插播的广告一起,以30分钟为一个基本单位,所有的节目都是30、60、90或120分钟。每个节目起止时间也都在整点或半点的时刻。一个频道的节目时段像是一排规整的抽屉,只要按顺序码放就严丝合缝,编节目表自然方便,更重要的是方便了观众,因为7点半总要比7:43容易记住。

只要为观众着想,在细部上能少点麻烦的地方还很多。试举一例:现存栏目的品牌意识强了,大都做了栏标,有些就放在屏幕的左下角或右下角,但碰上有字幕而字幕又较长的时候,开头或结尾的几个字就会被挡住看不到,如果片中说的是外语或方言,听不懂的观众就只能根据上下文猜测被挡的字幕的内容。虽非“益智节目”却要一路猜来,不用说又加大了收视成本,可对于那些栏目来说,自己的标牌显然远比观众的方便重要得多。

在收视率竞争的逼迫下,中国电视业近来可谓花样频出,但很少有人想到在优化节目编排,给观众提供最大的方便上动动脑筋。究其实,大概还是垄断行业那种唯我独尊、睥睨天下的架子不下来。节目精彩提高观众的收视效益固然重要,但利于收看降低收视成本同样是观众收看电视支出-收益平衡表上重要的一端。我总觉得,后者做起来无论如何要比前者容易,可是大家都说难,只能慢慢来。

上一篇:重构法律职业共同体等 下一篇:从经济史学到认知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