泌阳县玉米茎腐病的发生和防治

时间:2022-08-23 06:04:25

泌阳县玉米茎腐病的发生和防治

[摘要]玉米茎腐病有两种:一种是真菌染引起的茎腐;一种是细菌性茎腐病。发生茎腐病的田块千粒重减少,产量降低。另外细菌性茎腐病在有些地块发生,病株率已达7.3%。控制与减轻这两种病害的发生与蔓延,事在必行。

[关键词]玉米病害发生防治

[中图分类号]S5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1650(2013)07-0048-01

近年来,泌阳县夏玉米种植业发展较快。但是,玉米茎腐病发病程度也日趋加重,玉米总种植面积的20%以上都有这种病害发生,特别是在玉米成熟期发病更为严重,已成为影响玉米产量和质量的主要病害之一。玉米植株被茎腐病侵染后千粒重会减少,从而导致产量降低。根据田问生产测验结果显示,与正常植株相比,患病植株千粒重降低25-56.5g,一般减产量为8-19%。此外,个别植株还会发生细菌性茎腐病,有的地块发生了已达到7.3%左右。严重制约了玉米产量的提高。

一、病害症状与发生特点

1.真菌性茎腐病

该病又叫青枯病,是一种土壤传染的根部病害。主要发生在玉米灌浆至乳熟期,此时症状最为明显。其症状特点是地上部分整株萎焉,叶片自下而上或由上而下突然青枯,叶鞘基部变为褐色,并有萎缩现象,茎基3-4节明显失水,逐渐干缩,果穗下垂,根部空心变软,须根减少,皮层易剥离。最后全株干枯,严重时不能抽穗。此病的发生与玉米的生育期,和气候条件关系密切,主要在灌浆末期至乳熟期,如遇低温多雨天气,光照不足或雨后猛晴,排水不良,土壤积水,影响根系生长,此病会突然暴发。从症状表现开始到全株枯死,快的2-3d,慢的也只有5-7d。

茎腐病菌在土壤中越冬存活。有时种子和病株残体也带有病菌。发病程度主要取决于品种的抗病性,相同条件下,早播和早熟品种发病重,尤其是夏玉米,播种期越早发病情况越严重;连作地发病重;尤其是玉米生长后期遇大暴雨后天气骤晴,容易突发。

2.细菌性茎腐病

该病又叫茎基腐病、烂茎病,通常在玉米大喇叭口期发生,侵染植株中部茎秆和叶鞘,发病初期在玉米茎基部的叶鞘上,出现梭形,水浸状淡黄色病斑并逐渐扩大,向叶鞘内加深发展,侵入茎秆,使茎秆腐烂,病部软化发粘,有腥臭味,重者病部下陷,往往使玉米倒折死亡,其他部分常不表现症状。

细菌性茎腐病菌在土壤中的病残体上或种子上越冬,第二年在玉米生长期从叶片、茎秆的气孔或植株伤口侵入。病菌侵染的温度为26-36℃,最适温度为30-32℃。发病高峰期一般在心叶末期,此外过多施用氮肥也会增加发病率,若在玉米生长前期适量追施氮肥,增施磷钾肥则发病较轻。种植过密,通风透光不良,田间湿度大则发病较重,反之则发病轻。各品种间的抗病性差异比较明显,据调查这两种病害郑单958均比浚单20发病较轻。

二、防治措施

1.农业防治

1.1选用抗病品种选用优质高产郑单958等抗病品种,可以用玉米拌种剂或适乐时种子包衣。

1.2控制菌源玉米收获后,及时清除田间的病株和落叶,集中进行烧毁,尽量减少侵染来源。清洁田园病残组织后,结合进行深翻土壤,也是增产防病有效措施。在发病初期,及时拔除病株或摘除病叶并集中处理,可减轻致病。

1.3轮作换茬,实行玉米与非寄主作物(水稻、甘薯、马铃薯、大豆)轮作2~3年的大面积轮作,可以防止土壤中病源菌的积累,减少侵染来源,有很好的防治效果。

1.4加强田间管理,及时中耕、培土、除草工作;改善田间通风条件,促进玉米生长健壮,提高植株抗病性能力。低洼地应注意排水,以降低田间湿度,加强土壤通透性,有利于减轻病害的发生。施足基肥,合理施用氮肥,增施磷钾肥料;在苗期避免偏施氮肥。

2.药剂防治

2.1防治茎腐病,可于玉米授粉后20-25d,用50%福美双800倍液或3%广枯灵500倍液灌根,每株灌250ml。

2.2防治细菌性茎腐病,剥开发病叶鞘,然后用石灰水(即熟石灰0.5kg加水2.5-5kg)涂茎可控制病害的发展。在发病初期用硫酸链霉素4000-5000倍液喷雾预防玉米细菌性茎腐病。

参考文献

[1]刘会娟.玉米主要病害症状识别与综合防治技术[J].河南农业2013(5):37.

上一篇:小麦吸浆虫测报调查方法的改进 下一篇:关于新乡县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存在问题与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