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必修三常见易混易错概念辨析

时间:2022-08-23 04:56:09

地理必修三常见易混易错概念辨析

1. RS、GPS与GIS

RS是遥感,主要用于地理信息数据的获取,是对地理事物进行动态的监测;GPS是全球定位系统的简称,它可以帮助野外考察人员确定考察点的地理位置(经度和纬度)、高程(海拔);GIS是地理信息系统的简称,凡是用地图或需要处理地理空间数据的领域,都可以借助GIS。例如:卫星云图要用到RS和GIS;测珠穆朗玛峰最新高度与雅鲁藏布江大峡谷的深度都要用到GPS;沃尔玛总部要查询其分公司在中国的分布情况,要用到GIS;查询出租车的位置要用到GPS和GIS;监控洞庭湖的水灾分布情况要用到RS,预测水灾的蔓延趋势主要用到GIS。

2. 荒漠化与沙漠化

荒漠化是指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和一些半湿润地区,生态环境遭到破坏造成土地生产力衰退或丧失而形成的荒漠或类似荒漠的过程;它是气候变异等自然因素与人类过度的经济活动相互作用的产物,主要包括土地沙漠化、石质荒漠化和次生盐渍化。而沙漠化是指单纯风力作用引起的沙质荒漠化。沙漠化属于荒漠化的一种形式。

3. 荒漠与荒漠化

二者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荒漠是指气候干燥、降水较少、蒸发强烈、植被贫乏,以及物理风化强烈、风力作用强劲的一种自然景观类型,包括戈壁、沙漠,主要分布在干旱半干旱地区。而荒漠化是土地退化的现象,可以是荒漠扩张的过程,也可能是很多块分散的土地逐渐退化,并最终连接在一起,形成如同荒漠般的景观。这种现象不仅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而且也发生在湿润、半湿润地区。

4. 资源与能源

资源是社会生活、工作中可供使用的物资、材料及素材。其中自然资源是直接从自然界中获取的。能源与自然资源在概念上有交叉,“凡是能够提供某种形式能量的物质,或是物质的运动,统称为能源。”这个概念表述的是:能源是物质或物质的运动。而这种物质或物质的运动必须提供某种形式的能量。如热能、光能、电能、机械能、生物能等等。能源包括一次能源和二次能源。一次能源是自然资源,如煤、石油、天然气等。二次能源不是自然资源,如电能。除此之外,按开发利用状况分,能源可分为常规能源和新能源。常规能源主要指煤、石油、天然气等,新能源包括核能、风能、太阳能、生物能等等。按形成和来源分,能源又分为三种:来自太阳辐射的能源,大多数能源都是属于此,包括直接来自太阳辐射和间接来自太阳辐射的能源,如风能、水能等等;来自地球内部的能源,如地热和核能等等;来自天体引力能,如潮汐能。能源还可分为可再生能源和非可再生能源,可再生能源包括水能、风能、生物能、潮汐能、太阳能等。非可再生能源主要是指煤炭、石油、天然气等矿物能源,它们是经过漫长的地质时期形成的。对人类历史来说,非可再生能源是有限的,用一点就少一点。

5. 河流的水文特征、水系特征与流域特征

河流水文特征从流量(大小、变化)、流速、水位(汛期)、结冰期、含沙量等方面描述;水系特征从河流(长短、宽窄、深浅)、河流发源地、注入地、流向、支流(湖)多少、水系形态等几方面描述;流域特征从流域面积、河流长短、水系支流数量、汛期等几方面描述。

6. 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

工业化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工业活动取得主导地位的发展过程;城市化是指人口向城镇集聚和城市范围不断扩大、乡村变为城镇的过程。城市化的三个标志是:城市人口总数增加,城市用地规模扩大,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增加。工业化与城市化是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工业化与城市化之间的关系是相互促进的关系。发展中国家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的一般做法是:

工业化与城市化水平较低或刚起步的发展中国家,往往通过优惠政策,鼓励少数有条件的企业率先推进工业化,以带动相邻区域以至全国其他地区的工业化与城市化。(如下图所示)

7. 区域的自然地理环境和社会经济环境

不同区域由于地理环境的差异,人们的生产、生活特点有许多不同,区域的发展水平、发展方向也存在差异。区域的地理环境包括自然地理环境和社会经济环境两大方面。自然地理环境包括地理位置、土地条件(包括耕地和土壤等)、气候条件、矿产资源等方面,社会经济环境从农业、工业、第三产业、人口、交通、城市等方面进行比较。

8. 长江中下游平原粮食单产率高与商品率低

长江中下游地区水热条件好,水稻单产高,复种指数高,所以粮食单产率高;但该地区人口城市密集,人均耕地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加上农业结构的调整,人们种植蔬菜、花卉等农产品的比例上升,所以粮食的商品率低。与长江中下游相比,东北地区的虽然粮食单产较低,但由于地广人稀,粮食的商品率很高。

9. 水库与水坝

水库一般由三个部分组成,即拦河坝(水坝)、输水洞和溢洪道。可见,水坝是水库的一个组成部分。

10. 水力资源与水利资源

水力资源是指天然河流所蕴藏的动力资源(从发电角度看),也可称作水能资源。水力资源丰富主要取决于两个条件:一是河流的水资源丰富;二是要有较大的落差。

水利资源的含义很广泛,包括防洪、航运、灌溉、发电、水产等方面效能的利用(从综合效益角度看)。比如长江三峡、葛洲坝、都江堰等水利工程都属于水利资源。

11. “资源型”缺水与“水质型”缺水

“资源型”缺水是由于水量不足造成的,一般降水少的地区,出现“资源型”缺水的可能性大,比如我国西北地区;而上海、广州等城市水的总量充足,但由于不注意污水的处理,把未经处理的污水大量排放到天然河道、湖泊,污染了水体,影响了水资源的有效性,造成了有水不能用,达到质量要求的水不够,叫“水质型”缺水。

上一篇:浅谈培养和发展幼儿的创造力 下一篇:小学数学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