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实证研究

时间:2022-08-23 03:38:15

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实证研究

摘要:农村信用体系建设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核心和纽带,已引起各方广泛关注。本文对沧州市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总体情况进行了全面分析,对“农户+征信+信贷”经济信用模式进行了深入探讨,提出了加快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的思路。

关键词:农村信用体系;征信;信贷

中图分类号:F83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392(2010)03-0035-02

一、沧州市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基本情况

一是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基础工作取得较大进展,首先建立和完善了农户信用档案,推进了农户信用档案的电子化管理。为保存贷款人的所有信贷记录,辅助金融机构准确判断信贷风险,最大限度实现资源共享,2009年人民银行沧州市中心支行对农户信用档案进行大规模的梳理、整合。要求农村金融机构对原有纸质档案重新进行梳理、完善、整合,整合后全部建立电子档案,逐步实现农户信用档案的电子化管理。截至2009年11月,沧州辖内14个县(市)全部开展了农户信用档案建档工作,涉及农村金融机构276个,占全部农村金融机构的72%,已建立信用档案94.7万户,占农户总数的77.75%。全辖农户电子档案已达47.58万户,占已建立信用档案户数的50%。其次农户信用评价体系初步建立。2006年末达到创建高峰,累计创建信用乡(镇)35个,占全部乡(镇)的20%;评定信用村2052个,占全部行政村的35.5%;评定信用户40万个,占全部农户的32.5%。2007年,人民银行沧州市中心支行与沧州市农村信用社组织人员开发了沧州市农村信用社信贷管理系统,目前,这套系统已经成为沧州市农村信用社发放小额农户贷款重要的咨询平台和贷后管理预警平台。

二是小额农贷有效链接了“公司+农户”经济模式与“征信+信贷”信用模式,有力助推了农村经济金融的协调发展;

三是建立了守信奖励、失信惩戒机制,农民信用意识不断增强:

四是政府及其相关部门的辅助推动功能得到增强,“诚信沧州”、“和谐沧州”建设的外部环境不断优化。2009年,人民银行沧州市中心支行代市政府起草了《沧州市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指导意见》,制定了打造“诚信沧州、和谐沧州”的工作目标,对沧州市的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做出了统筹规划。同时,积极督导人民银行县、市支行开展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五是积极组织农村金融机构加入全国统一的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沧州市农村信用联社为省内第一家接人中国人民银行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的农村金融机构,已有近28万与当地农村信用社有信贷关系的农村自然人的个人信用信息成功入库,占沧州市乡村劳动年龄内人口总数的10%左右。2009年农村信用社日均查询量达到1000笔左右,2009年前10个月通过查询信用报告拒贷500多笔,金额1.38亿元。个人征信系统的成功接人为农村信用社控制信贷风险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存在的问题

(一)农村信用信息处于分割状态,评价标准不一,科学的农村信用评价体系缺位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及城镇化程度的不断提高,与农村经济活动随行的信贷关系逐渐增多,农村信用分散、量小的特点变得更为突出。这些信用信息分散在工商、税务、电信、金融机构等部门,信用信息的征集自成体系,信用评价的标准和方法各不相同,金融部门也是各自执行内部信用评级标准,信用信息分割严重。如重合同守信用户、诚实纳税户、质量免检户、文明户、卫生先进户、信用户等等。诸多的信用评价结果一般只适用于颁发标识牌的单位,并不能被其他部门采信,信息分割导致各类信用评价结果的含金量降低,利用率不高。

(二)农村信用环境整体水平较差,缺乏诚信教育制度和信用观念培养机制

一是农民信用观念差,主动还贷意识不强,随意违约、恶意逃废债务骗取银行贷款。二是对信用社开展的“三信”放款有扶贫认识,如果经营的好就还,经营的不好就不还。由于农村社会保险制度的缺失,一旦遭遇自然灾害或者市场行情变化,难免造成亏损,失信也会“一窝蜂”。三是一些农民缺乏诚信意识,提供虚假信息,造成有相当数量的摸底数据失真,也给信用社业务经营造成不良影响。据统计。截止到2009年9月末,沧州农村信用社对已建立信用档案的农户发放贷款余额为92.8亿元,其中不良贷款余额达12.5亿元,占比13.4%,不良贷款涉及9.6万农户。

(三)信贷资金供应不适应“三农”的发展,“征信+信贷”难以有效链接

当前支农贷款的额度偏小、期限短、利率高、品种方式单一与“三农”经济的演进导致的资金需求的多元化不匹配,

资金供求机制的错位直接导致农村信用体系建设进程受阻,从单个农户信用信息采集到大农户信息的整合难度加大,已建立的农户信用信息档案利用率降低,大批先期建立的农户经济档案由于没有信贷业务而被束之高阁,甚至超过了保存期限,即将销毁。

(四)法制建设滞后直接阻碍农村信用体系建设进程

一是信用保障环境缺失。对逃废债务人缺乏强有力制约、制裁手段,当前执法的效率低下和执法过程中的不规范行为,也进一步加大了金融机构的维权成本。

二是失信惩戒机制不完善。目前,部分地区农村信用社已采取了相对简单的失信惩戒措施,一般采取取消授信、不予资金支持、取消信用称号、降低信用等级、行使连带责任、诉讼等措施,这些做法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威慑作用,但缺乏科学性、系统性和规范性,整体效果并不明显。

三、对策建议

(一)农村信用体系建设要坚持政府主导、人民银行协调、各部门共同参与的原则

建立和完善农村信用体系需要政府及社会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应以“政府推动”为切入点,由金融机构、工商、税务、公安、法院、教育等部门参加,办公室设在人民银行,定期召开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工作会议,研究、部署辖区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情况。各部门协调联动,整合各方信息,实现信息共享,破解农村信用体系建设中的信息分散问题。

(二)建立科学的农村信用评价体系

应从收集的大量信息中抽取具有代表性的样本记录和特征变量,运用先进的统计技术和数据挖掘技术,建立评分模型,真实地捕捉历史数据中存在的内在逻辑关系,以统计学的方法全面评估和预测借贷者的信用表现。同时,要根据不同的地域文化和经济条件划分评分系数,计算出科学的信用评价结果作为信贷决策的参考依据,以信用引导信贷资金流向。

(三)发挥基层人民银行在农村信用体系建设中的主导作用

一是利用现有的企业和个人征信系统,构筑信息平台,为农村信用体系的完善提供信用信息资源。二是推进非银行信息采集工作。不断丰富信用信息资源,为农村信用体系的建立奠定坚实的信息基础,三是利用掌握的信用知识资源在广大农村开展征信知识宣传和教育活动,通过农村金融机构的经营网点、反假网络,大力开展农村征信宣传和教育活动,深入农户,开展一对一、面对面的征信知识介绍、诚信教育工作,不断强化农村居民的信用观念,

(四)建立农村金融体系建设的地方性法规,尤以建立失信惩戒机制为迫切

在操作层面上,从金融角度而言,应对那些恶意逃废赖债的借款人实施严厉的信贷制裁,终止贷款,依法清收。同时充分考虑农村企业与农户的客观情况,对于失信者不仅仅以贷款偿还的及时性来判定,而应采取更具操作性的失信惩罚措施,如提高准入门槛、上浮贷款利率、提高服务收费等,以人性化的操作机制逐步提高借款人还款意识和诚信水平,培养优质客户群体。从政府角度来说,可组织司法、工商、税务、金融等部门建立有效的奖惩协调联动机制,信用管理组织把经济主体的守信和失信行为通报给各部门,鼓励各部门在经济活动中广泛参考经济主体的信用报告,诚实守信者给予优惠政策,失信者将受到联动制裁,从而增加失信成本,提高守信意识。

(五)加强征信知识宣传,提高农民及农村工商业主的守信意识和对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认知程度

加强诚信教育,在新闻媒体开辟信用讲堂,讲解征信知识和信贷政策,宣传各地诚实守信者的成长历程和信用故事,对违法经营者的失信行为进行曝光。同时在各乡村设立义务宣传员,组织信用知识巡回演讲,深入千家万户对农民群众进行面对面宣传,营造“有信者荣,失信者耻。无信者忧”的浓厚氛围。把明礼诚信和信誉至上列为村规民约的核心内容,实现农户自我教育、自我约束、自我监督和自觉遵守法律法规的自律机制。扩大信用报告在农村的使用范围,可推荐在村民委员会候选人资格审查和推荐各级人大代表等方面参考个人信用报告,帮助农村工商企业加强信用文化建设,针对工商业主举办征信知识讲座、召开信用座谈会、组织实地考察等,培育企业家的信用意识,提倡和宣扬信用观念,增强重合同、守信誉的自我约束意识,并充分发挥以点带面的辐射效应,提高其周边人群的信用意识。

上一篇:现金运行的特点及影响因素分析 下一篇:人民币银行结算账户非现场监管体系架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