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淌在丹青里的“橄榄绿”

时间:2022-08-23 03:32:21

流淌在丹青里的“橄榄绿”

她,拥有诸多头衔: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美协会员、江苏美协理事、中国工笔画学会常务理事、南京大学特聘教授……然而,她最中意的却是曾经的“战士”称谓。

今天,我们带您走近画家喻慧,一起感受――

见到喻慧,她开口的第一句话竟是:“你们怎么没穿军装啊?”一个简单的疑问,拉近了我们彼此间的距离。我们落座,简单几句寒暄后,话题便又扯到我们的07式军装,她从款式、质地和颜色狠狠地赞美了一番,我们真切感受到她对军营生活的眷恋。

喻慧16岁便穿上军装成为中的一员,在总参某通信站担任报务员工作。“看似不起眼的三年军旅生涯,正值我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期,对我人生影响蛮大的。”谈及军旅生活,她感慨颇深。也正是这三年的军旅锻造,练就了她执着坚守、耐心细致的品质,对她之后的艺术人生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坚守,30年如一日痴情国画

喻慧19岁退伍后投身绘画园地。作为一个年轻新潮的女性,如何才能在充斥着功利、浮躁的社会环境中远离喧嚣,淡泊名利?

熟悉喻慧的人都知道,她的治学求艺,经历了艰难崎岖、风风雨雨,但她始终保持着战士勇往直前、攻坚克难的坚定信念和顽强毅力。

绘画是一项孤独、枯燥的劳动,特别是那些在艺术道路上爬坡的人,尤为艰难。1987年夏天,喻慧创作写生作品《梧桐》,一连画了五天,终于将10多片梧桐树叶,重叠地画在了一起,作品完成之后,她却不满意。之后,她又细细观察夏日院子里的梧桐树,重新布局构图,又画了一张。一周后作品挂出来,还是不尽如人意。她不服输,认真研究琢磨,反复构思,一个月之后第三次动笔创作,但还是事与愿违。三次跌倒在一片树叶上,这对喻慧是一次不小的打击,她回忆说,那种痛苦、无奈,无以言表,都感觉自己无路可走了。

即使这样,喻慧始终没有放弃。经过反复揣摩,她终于明白:单纯写生的绘画,不过是“照相式”的复制。真正的艺术,是既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创造。

今天,仔细端详喻慧的获奖作品《掠影》,在简单的“石+鸟”的构图中,太湖石已不再是一块石头,而成为一个造型符号。石的坚硬质地和美丽纹理被细腻地描绘出来,在整体的画面感觉中,它摆脱了自然的物质性,而被赋予了生命感。太湖石和鸟的组合中不夹杂别的陪衬,寂静和优雅间显露出一股雍容和温润之气,造就了静默朴雅的风格。她的一石一鸟,表达了她对生命的礼赞,对大自然的热爱,对人性的坚贞。

上世纪90年代初,社会上刮起“出国风”。喻慧的好几个亲戚都在美国,频频向她抛出“橄榄枝”。但喻慧都拒绝了,因为她清楚,自己钟爱的是中国画,只有在祖国这块沃土上,才能更加茁壮成长。

向上,保留心中的那盏“明灯”

喻慧的军旅生涯虽然仅有短暂的三年时光,但她说,是部队的大环境给了她积极进取、乐观向上的阳光心态,让她受益终生。

上世纪80年代初,中国工笔画透露着悲观与质疑的情绪,甚至有“颓废”倾向。这种“灰色”色调具有很强的蔓延力,几乎所有的国画作品都能发现这种情绪的影子。喻慧也“从众”地在作品中显现着这样一种色彩:在工笔花鸟画地加深底色,在背景中加重阴影,故意给人一种悲情的错觉。

谈到那几年的一些作品,喻慧说,当时画画非常认真,每张画画好之后,总是细细端详,发现还是不满意,其实是心灵深处不喜欢这种暗淡。

从这之后,喻慧的工笔花鸟画愈发自然清新,阳光明快。仔细浏览这段时间喻慧的创作,给人一种蓬勃向上的感觉。在《正午》《春分》里,她画了一批欣然的绿;在《野花遍地》上,她让对比的颜色谐调在一个画面,底色上有暖红与冷绿的衔接,还浸透着石青与土黄的谐和;在《醉秋风》里,她又尝试用粉加颜色调出的灰色调,来统一画面,让背景和物体渐渐模糊,这种朦胧而温暖的感觉、细微的色差,非常适合盛开的花朵。《海棠》《玉兰花开》也都是这样,如同清水出芙蓉的美感。

优秀的作品,总让人爱不释手。早在1986年,就有人购买喻慧的画了,但这么多年,她的经济头脑始终不见长进。“金钱让一个画家自信,但金钱也可能毁了一个画家”,对于国画市场,她有自己的认识,“市场接受自己的画,能让我很自信,尤其是可以让自己在经济上独立。但是,我不会完全迎合市场的需求,做那些为了挣钱而重复自己机械劳动的事,这样对我技艺提升是不利的。”

对于喻慧来说,单纯为了钱,但时间浪费了,创作停滞不前,这是可怕的。2005年,喻慧的石头画市场很好,画廊里的画卖完了,很多人就上门求购。喻慧画到最后,竟然哇哇大哭起来。她觉得自己“透支”了。喻慧内心纯真,说得也真诚:“这两年‘金融危机’了,但我舒服得很,全身心投入我的艺术中去了。”

即使年过半百,喻慧还在不断进取。喻慧正在做一个宏大的创作计划,她要画一本《本草纲目》插图。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是中华医学的瑰宝,但里面的插图很粗糙,喻慧就是想用写生的手法,将其中的1000多种草药画成工笔画,供医学使用。她的想法,得到很多人的支持,江苏省一位著名中医主动找上门,为她提供支持。

这是一个浩大的工程,不少同行劝她放弃。有人对喻慧说,即使你一年画100张,也得花10多年时间啊。对此,喻慧内心已经认定:“只要还能拿得动笔,我一定会坚持到底!”

创新,在突破禁囿中提升自我

喻慧学习古人有自己清晰的思考。她说,学习古人和表达自我,是一个并行的轨迹,在学习古人的过程中,自己的想法就会喷薄而出,压抑不住。

喻慧的父亲喻继高,是著名的国画家,很想将自己的毕生心得传授给女儿。但喻慧似乎很叛逆,“他讲究构图完整,我就打破这个完整。我就是追求这个不完整,感觉是一个广大的场景里截取的一个部分,就是局部的特写”。

有时父亲也不免埋怨,但她并不在意,继续自己的“思维突破”。父亲虽然无奈,但夜深人静,仔细端详女儿的作品,却又不免从内心钦佩和赞叹。

国画大师徐悲鸿说:“古法之佳者守之,垂绝者继之,不佳者改之,未足者增之,西方画之可采入者融之。”喻慧非常赞同这样的观点,她悉心研究了中国花鸟画的手法,渐渐将对古人的理解推演到了自己对绘画特殊的领会与表现。

翻阅1991年付梓出版的《喻慧花鸟画集》,栩栩如生的工笔花鸟画,表面看似乎没有多少线条来表现物象。仔细品味,其作品始终贯穿着以线造型的绘画理念,处处浸透着线的优美旋律。喻慧创作大多是古典题材,但画面中却充满着强烈的时代气息,色彩绚丽协调,华丽古典而又显露出潇洒和时尚。

1997年,喻慧带着自己的作品去英国展览,大获成功,作品几乎被订购一空。在英期间,她去了英国国家画廊,看到印象派,看到毕加索,她意识到:要变,还要变,改变是符合时代的发展,符合人的审美需求。

2000年,喻慧去太湖游玩,深深地被太湖石震撼了。这一年,她又开始画石系列,凭借自己娴熟的技法,喻慧很快驾驭了画石头的手法。2004年,喻慧“石和鸟”的作品参加全国美展并获银奖。大赛评委老师这样评价她:有一张花鸟画非常突出,画面整块的太湖石,一只黑鸟像炮弹一样重重地俯冲下来,块画的构成,动与静、黑与白的对比,突破了我们固有的对传统花鸟画的概念。

近10年,喻慧的《掠影》《故园时光》《乘风旧游》等以石为主题的画频获大奖,当谈及缘何这么钟情石头时,喻慧说还有一层寓意:“石头坚强和刚毅,富有灵性,不正是内心深处战士的身影吗?”

纵观喻慧的从艺过程,就是一个不断认识自我、战胜自我的过程,一个无私无畏、突破传统的过程。对自己艺术人生的期许,喻慧不知能达到什么高度,但她这样说道,是军营锤炼了我的品格,不论是现在还是将来,我始终还会像战士那样,在艺术道路上保持冲锋的姿势,以坚忍不拔的精神,超越自我,攀登高峰。 (责任编辑 李赞庭)

上一篇:挪威孩子不会用给爹娘洗脚的方式感恩 下一篇:频繁转学的孩子是在逃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