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拟消痔止血汤治疗湿热下注型痔出血疗效观察

时间:2022-08-23 12:15:27

摘要:目的:观察自拟消痔止血汤治疗湿热下注型痔出血疗效。方法:选择符合纳入标准的12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60例,采用自拟消痔止血汤汤剂口服;对照组60例,采用肾上腺色腙片口服。均治疗1周后观察疗效。结果:治疗组治愈40例,好转18例,无效2例,有效率96.66%。对照组治愈27例,好转22例,无效11例,有效率81.66%。两组疗效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自拟消痔止血汤治疗湿热下注型痔出血疗效满意。

关键词:痔出血;湿热下注型;消痔止血汤;中医药疗法

【中图分类号】R2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83(2012)03-0124-01

痔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在整个肛肠疾病中痔病的发病率占87.3%,且多发于成年人,给患者带来极大的痛苦,尤其是痔出血,对人体危害较大,严重者可造成重度失血性贫血,因此,寻找治痔的有效方药是一项重要课题。笔者自2008年10月至2011年10月应用自拟消痔止血汤治疗湿热下注型痔出血60例,取得满意的疗效,现总结报到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120例患者均为我科门诊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60例,其中男性32例,女性28例;年龄16~78(46.7±5.6)岁;Ⅰ期痔18例,Ⅱ期痔31例,Ⅲ期痔11例,病程1天至1个月,平均病程(15.3±6.6)天;对照组60例,其中男性29例,女性31例;年龄14~75(44.5±6.8)岁;Ⅰ期痔21例,Ⅱ期痔29例,Ⅲ期痔10例,病程1天至一个月,平均病程(14.6±7.2)天。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情等临床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病例选择标准

1.2.1 诊断标准。中医方面[1]:(1)中医诊断标准:凡血从大便而下,在大便前后下血,或单纯下血,伴有或无大便疼痛着,即可诊断。(2)中医辨证标准:湿热下注型:便血色鲜,量较多,肛内肿物外脱,可自行回缩,灼热,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西医诊断标准:参考1975年全国肛肠学术会议制度标准[2]:(1)症状:便时不适或坠痛出血、滴血或射血;(2)肛窥检查:直肠下端有痔核,黏膜充血或水肿,或有糜烂、溃疡。

1.2.2 纳入病例标准:符合中医诊断标准,辩证属湿热下注证同时符合西医诊断标准。

1.2.3 排除病例标准:(1)Ⅳ期痔;(2)合并肛瘘、肛周脓肿、肛裂、溃疡性结肠炎患者。(3)患有直肠息肉、肛肥大者。(4)肠道感染性出血性疾病(5)合并有心血管、肝、肾和造血系统等严重原发性疾病,恶性肿瘤、精神病患者。(5)妊娠或哺乳期妇女。

1.3 治疗方法:治疗组予自拟消痔止血汤口服。处方:生地15g,槐花15g,地榆15g, 黄柏10g, 黄连6g, 银花15g, 侧柏叶10g, 苍术10g, 牛膝10g, 丹皮10g, 甘草6g, 仙鹤草15g, 山栀炭10g。每日一剂,水煎450ml,分3次饭后温服。对照组采用肾上腺色腙片(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42021949 生产厂家:武汉远大制药集团有限公司。 规格:2.5mg/片)

每次2片,每日3次。两组均治疗1周后观察疗效。

2 疗效观察

2.1 疗效标准:按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3]执行。治愈:便血控制、其余兼夹症状消失。好转:便血量减少,其余兼夹症状好转。无效:便血及兼夹症状无改善。治愈率加好转率为总有效率。

2.2 结果:治疗组:治愈40例(Ⅰ期痔18例,Ⅱ期痔15例,Ⅲ期痔7例)。好转18例(Ⅱ期痔16例,Ⅲ期痔2例)。无效两例(均为Ⅲ期痔)。对照组治愈27例(Ⅰ期痔18例,Ⅱ期痔7例,Ⅲ期痔2例)。好转22例(Ⅰ期痔3例,Ⅱ期痔16例,Ⅲ期痔3例)。无效11例(Ⅱ期痔6例,Ⅲ期痔5例)。

3 讨论

痔的成因,祖国医学认为是风、湿、燥、热之邪侵袭,伤及肠胃、血脉不行,经络交错,湿热下注所致。现代医学认为痔是直肠末端和肛管壁的静脉丛迂曲,扩张所致。痔疮的英文名为haemorrhoids和piles。意思是出血,着重强调大多数痔疮的主要症状是出血。[4]在治疗上,除去手术等方法外,中医药保守治疗是一种简单、有效地方法,中医认为痔出血多因风伤血络、湿热下注而致[5]。本组观察病例喂湿热下注型痔出血,治疗上以清热利湿,凉血止血为原则。自拟消痔止血汤中:生地、槐花清大肠湿热,凉血止血为君药;地榆,侧柏叶,仙鹤草,山栀炭清热凉血止血为臣药;银花、黄连、黄柏清热利湿解毒,苍术、牛膝、丹皮燥湿利湿共为佐药。甘草调和诸药为使药。诸药合用,共奏清热利湿,凉血止血之功。湿热既清,便血自止。从临床疗效观察,治疗组有效率96.66%,对照组有效率81.66%。自拟消痔止血方在治疗湿热下注型痔出血疗效明显由于裸花紫珠胶囊,疗效满意,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 柏连松.实用中医肛肠病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8::121-123

[2] 全国肛肠学术会议纪要[J].肛肠杂志,1975,12(3):22

[3]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8

[4] 李国栋,寇玉明.中西医临床.肛肠病学 [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6:94

[5] 李权,连凤梅.肛肠科常见病的诊断与治疗 [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4:55

上一篇:张力性气颅15例临床分析 下一篇:急诊内科昏迷患者的诊治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