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频电刀切除治疗胃粘膜脱垂的临床观察

时间:2022-05-07 12:06:58

高频电刀切除治疗胃粘膜脱垂的临床观察

摘要:目的:观察高频电刀切除法治疗胃粘膜脱垂(prolapse of gastric mucosa)[1]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胃黏膜脱垂患者分成对照组(30例)及治疗组(30例)。两组均采用药物治疗1个月,治疗组同时采用高频电刀切除治疗。治疗3个月后观察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6.6%,对照组总有效率66.7%,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高频电刀切除法治疗胃黏膜脱垂临床疗效显著。

关键词:高频电刀切除法;胃黏膜脱垂

【中图分类号】R65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83(2012)03-0136-01

胃黏膜脱垂是临床较为常见的疾病,对该病的诊断和治疗是临床医师关心的问题。一切能引起胃剧烈蠕动的因素均为本病的诱因。目前内科治疗包括注意饮食解痉止痛药物、抑酸剂以及给予抗HP治疗,但效果常不显著,甚至无效。高频电刀切除胃黏膜脱垂被广泛应用于消化道病变的切除,取得较好疗效,且安全性高,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所观察60例患者均为本院2007年3月~2010年9月门诊及住院病人,均经电子胃镜检查[2]确诊为胃粘膜脱垂。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30例,男18例,女12例;年龄18~65岁,平均(32.3±15.6)岁;病程3个月~2年。对照组30例,男19例,女11例;年龄19~65岁,平均(33.2±16.2)岁;病程3个月~2年。两组在年龄、性别、病程及病情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胃黏膜脱垂症(prolapse of gastric mucosa)是由于异常松弛的胃黏膜逆行突入食管或向前通过幽门管脱入十二指肠球部所致,临床上以后者多见。轻症患者可无症状,或仅有腹胀、嗳气等非特异性症状,上腹部压痛可能是本病的惟一阳性体征,本病在临床上缺乏特征性症状和体征。本文所讨论均指向前脱入十二指肠球部的胃黏膜脱垂。

2 治疗方法

2.1 对照组:患者口服泮托拉唑每日20mg;铝镁加混悬液15 ml,每日3次;连续1个月,3个月后行临床症状随访和胃镜复查。

2.2 治疗组:除口服上述药物,运用高频电刀切除法切除脱垂的胃黏膜。器械富士能EG410型电子胃镜,OLYMPUS PSD-2E型高频电发生器,圈套器。术前空腹8 h,术前5 min肌注盐酸山莨菪碱及地西泮10 mg,按胃镜检查常规进镜,当胃镜到达胃窦部,经内镜活检孔插入圈套器,根据胃黏膜脱垂直径大小、轻重程度、暴露情况,分别采用电凝和电切方法,将粗大的胃黏膜皱襞消除,使脱垂的胃黏膜组织蛋白变性,烧灼面发白[3]。

两组治疗3个月后观察疗效。

3 疗效观察

3.1 观察指标:观察临床症状缓解情况及腹痛缓解时间,胃镜检查,安全性检测:治疗前后大便、血、小便常规及肝肾功能检查。

3.2 疗效标准。治愈:临床症状消失,胃镜复查胃粘膜无脱垂;好转:临床症状消失或明显减轻,胃镜复查胃粘膜仍有轻度脱垂;无效:临床症状无明显好转,胃镜复查胃粘膜脱垂无好转。

3.3 治疗结果:经过1个月治疗,两组疗效比较,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4 讨论

由于异常松弛的胃黏膜通过幽门进入十二指球部,造成幽门畸形、变窄,食物通过障碍,所以胃酸的刺激或食物通过时磨擦而发生腹痛。当前靠药物治疗只能缓解症状,不能根除病灶。而由于高频电刀可以病变程度不同的脱垂黏膜灵活作用,让患者在内镜下进行胃黏膜脱垂的手术,疗效十分满意。经内镜高频电圈套法切除胃黏膜脱垂,以其损伤小、恢复快、费用低等特点,符合最优化原则,可望在各级医院广泛应用。

参考文献

[1] 张希德.实用内科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8:4423

[2] 李国庆,张明亮.胃黏膜脱垂症的内镜诊断及其微波治疗体会.湖南医学,1999,16(5):346

[3] 李益农,陆星华.消化内镜学.北京:科学出版社,1995,74-76

上一篇:急性心肌梗死急诊介入治疗中心律失常效果观察 下一篇:张力性气颅15例临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