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晚“挨骂”的三大症结

时间:2022-08-22 11:59:13

【前言】春晚“挨骂”的三大症结由文秘帮小编整理而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在湖南卫视因为南方冰雪灾情严重而取消春节晚会的情况下,质疑“面对雪灾,春晚能否继续‘歌舞升平’?”以及“将春晚节目改为赈灾演出”,甚至“取消春晚”的声音又起。“春晚”再一次被推到各种舆论的“风口浪尖”上。

春节晚会说穿了其实就是一场现代的“庙会”。作为一种古老娱乐庆典方式的现代延伸,她是有生命力的,观众对她也有很深的“情结”。但是,正因为“爱之愈深恨之愈切”的道理,所以,不管春晚的导演多努力,演员多卖力,总是少不了“挨骂”的命运。不仅观众会“骂”,演员也会“骂”。春节晚会作为一种营造喜庆,提供娱乐,又能凝聚人心、人气的仪式,是有存在理由的。尽管每年春晚播出后都有无数的人“放下筷子就骂娘”,但是一到新年大家伙仍然习惯性地还要拿“新桃换旧符”。春晚“挨骂”究竟有哪些症结?归纳起来有三点:

首先,春晚的办会理念存在偏差。晚会的本来目的是用来娱乐大众的,大家忙活了一年凑在电视机前更是想放松一下。可是,春节晚会的承办者总是喜欢让节目承载太多的教化责任,于是,观众常常被折磨得喜怒无常,上半场先被小品、相声逗得欢天喜地,一不留神又被主持人的“弘扬主旋律”煽得痛哭流涕,接下来再把你逗乐。

其次,春晚的体制需要改进。春节晚会是带有浓厚行政色彩体制下的一场晚会,无论如何逃脱不了“官办”的作风。无论是花钱、选导演、搭班子还是选演员、定节目,都带有很强的个人决策痕迹。常常是根据少数人的个人喜好选节目,甚至不排除“幕后操作”的可能性。所以,在这种相对封闭、非市场化的选拔体制中,观众看到的节目和演员往往是“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相同”。

最后,春晚的中庸心态需要调整。春节晚会面对的是全国乃至全球的十多亿华人,这样大的群体是绝无仅有的,这也导致了春节晚会无论如何都会面临“众口难调”的尴尬。“曲高和寡”吧,很可能失去大部分观众,没有收视率台领导不答应;“下里巴人”吧,又很可能因为“庸俗”而犯“低级错误”。所以,权衡利弊,春节晚会在二十年的历史中早就形成了“中庸”的习惯。不仅在受众定位上采取“掐两头顾中间”,在节目内容和形式的创新上也养成了不思进取的陋习。这就是春晚年年挨骂年年办,年年再办再挨骂的根源。

上一篇:我是“讲大道”记者 下一篇:营造意境与真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