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霞:大地的丹青

时间:2022-08-22 10:44:35

我们的大地到处都是传奇。大自然最瑰丽的地质景观,莫过于丹霞地貌。

晨曦笼罩之下,丹霞之景,气象万千。缥缈的云雾中,雄伟的山头若隐若现。日出之后,一幅秀美的山水画卷徐徐展开:峰林伫立,错落有致,层层叠叠的沉积地貌犹如大自然千百万年沉淀的百科全书,记载着历史的沧海桑田;丹山之下,碧水环绕,红崖赤壁倒映于水中…‘

从丹霞山开始

1928年,中国地质学家冯景兰、朱翔声等人在考察粤北曲江、仁化、始兴、南雄等县的地质矿产时,为研究地层需要,首次将形成丹霞山这类特殊地貌的红色砂砾岩层命名为“丹霞层”,并对丹霞层所发育的地貌类型进行了详细而生动的描述:“第三纪红色岩层之下部,常为深厚坚固相间之块状砂岩与砾岩,侵蚀之后,绝崖陡壁,直如人造之坚固伟岸之堡垒,而不知其为天造地设也。南雄之苍石寨、扬历岩,仁化之锦岩、丹霞山……皆由此种岩石侵蚀而成,峰崖崔鬼、江流奔腾、赤壁四立,绿树上覆,真岭南之奇观也……”

冯景兰所描述的丹霞层,就是一套由紫红、砖红色厚层一巨厚层状砾岩、砂砾岩、含砾砂岩、不等粒长石石英砂岩、夹杂粉砂质泥岩等组成的岩层。

1938年,构造地质学家陈国迭考察丹霞山,称它“是一个抬升的准平原面”。第=年,他提出“丹霞地形”这一地貌学术语。

自此之后,丹霞地形代表一种由红色的石头构成的、以赤壁丹崖为特征的地貌,成为一个地球科学术语。

世界遗产中的丹霞背景

不久前,贵州赤水、福建秦宁、湖南踅山、广东丹霞山、江西龙虎山、浙江江郎山六地联合“捆绑”申报的“中国丹霞”被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这是第一次将中国人自己命名并长期研究的地貌类型――“丹霞地貌”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而且是一次多点入选,意义深远。

其实,在“中国丹霞”系列提名地成功申报之前,作为“国家名片”的“丹霞地貌”就已经为其他文化和自然遗产地的主要自然景观基础或景观载体进入了世界遗产的行列,如1994年成功申报的承德避暑山庄与外八庙的背景――棒锤山等,都属于丹霞地貌景观;1996年申报成功的峨眉山一乐山大佛世界自然文化遗产地中,乐山大佛就直接利用丹霞地貌崖壁雕凿而成;1999年申报成功的大足石刻文化遗产的摩崖石刻造像,就直接雕刻在塑造丹霞地貌的红色砂岩、砾岩岩体上;武夷山作为自然、文化双遗产,更是肯定了碧水丹山的丹霞地貌景观组合的美学价值;2000年申报成功的青城山一都江堰文化遗产地灌县青城山,大部分属于丹霞地貌;2003年,“黎明黎光丹霞地貌片区”作为“三江并流”提名地内典型的高山丹霞地貌集中发育区,入选世界自然遗产,其中丽江老君山龟裂凸包式丹霞地貌发育最典型。

“色若渥丹,灿如明霞。”丹霞地貌鲜艳的色彩、奇妙的造型以及与人文景观完美的组合特征,占据了目前中国40处世界遗产的六分之一。在现有的国家地质公园、风景名胜区和旅游区行列中,完全和部分属于丹霞地貌景区的已经超过了五分之一。从华南到西北、从湿润区到干旱区,旅游者都能欣赏到丹霞美景。

赤壁丹崖

丹霞地貌(Danxia Landform)是指有陡崖的陆相红层地貌,这个概念是中国地质学家黄进、陈致均于2003年提出的,在坚持丹霞地貌的物质建造为陆相红层(主要是红色砂岩、砾岩等碎屑岩类)的基础上,强调“红”和“陡”为丹霞地貌的基本形态特征,典型丹霞地貌坡面的基本形态为“项平”、“身陡”、“麓缓”。

之所以用“丹霞”来命名这类特殊地貌类型,原因有三:首先,冯景兰、陈国达等第一代地质学家都是以广东丹霞山为根据命名了“丹霞层”和“丹霞地形”,广东丹霞山是这类地貌的命名地,这是主要原因。其次,广东丹霞山因河南南阳丹霞寺而得名,其中“每至旦暮,彩霞赫炽,起自山谷,色若渥丹,灿如明霞”

(《明嘉靖南阳府志校注》)的诗句生动描述了这类地貌的绚丽景致,现实中的丹霞地貌也正因其色彩之美而为世人称奇,遂取“丹霞”而命名再恰当不过。第三,“丹霞”是一个复合概念,它既有丹霞地貌命名地――广东丹霞山的含义,又有对丹霞地貌颜色――“色若渥丹,灿如明霞”的描述,同时也是继承了中国古代对这类赤壁丹崖、丹山碧水地貌形态的总体概括。这一称谓已经被国际同行和各研究组织逐渐认可和接受。

漫长演化出丹霞

丹霞地貌的成因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演化过程。其发育取决于以下几个要素:

首先,形成丹霞地貌的地质大背景是地壳刚性增强、地台扩大、有相对广大的陆地面积之后,才因地台活化、差异升降,形成大量的内陆湖盆地和山地红层碎屑物源区。这时,碎屑物质开始不断堆积在红盆中挤压成岩,在干热氧化环境下,碎屑物质中的低价铁被逐渐氧化成高价铁,经淋溶浸染,形成厚层红色砂岩砾岩层。这是丹霞地貌的物质建造阶段。接着,红层盆地受地球内力作用随地壳抬升,高出当地侵蚀基准面,封闭的向心盆地结构变成开放流域,河流开始沿红色砂岩、砾岩中丰富的垂直节理和层理下切侵蚀,完整的红层台地(原)被流水切割成格子、方山、堡寨状,这是红层盆地抬升阶段,时间漫长,而且常常是间歇抬升,因而同一区域会形成多层多级丹霞地貌;流水侵蚀作为先锋动力是丹霞地貌的主要雕塑外力,丹霞沟谷、一线天、石圈子景观最先发育,如贵州赤水、习水一带;网状河流侵蚀切割多发育出丹霞峰丛、峰林地貌,如湖南山一广西资源一带;随着河流侧蚀,沟谷不断拓宽,主深切曲流形成,崖壁临空,重力崩塌加剧,丹霞崖壁、石墙、峰林地貌发育,形成典型的临水型丹山碧水地貌,如广东丹霞山、江西龙虎山等地,这也是丹霞地貌山水人文景观组合的最佳时期;随着崖壁继续崩塌后退、基岩缓坡面不断上升,原来的丹霞崖壁,临空面高差不断降低,最后侵蚀风化剩余少量残丘、孤立石柱,如江西圭峰石老人、浙江江郎山三爿石等,最终整个丹霞地貌被夷平,完成一个地貌演化周期。

因为气候不同,植被生物作用程度不等,干旱区的丹霞地貌发育过程与湿润区略有不同。像相关链接

国外的丹霞地貌

丹霞地貌并不是中国独有的,尽管中国丹霞地貌的分布广、规模大、造型奇特,但是同类型的地貌在国外,如澳大利亚、美国、欧洲等地也有分布,其中以澳大利亚最多。但是国际上目前大多以砂岩地貌(Sandstone landform)或者红层地貌谓之。

资料显示,目前国外已经有近70多处丹霞地貌分布在20多个国家。它们中也不乏景色绝美壮观者,像委内瑞拉卡奈玛国家公园,那里的红层上悬挂着号称世界第一高瀑布的安赫尔瀑布;美国亚利桑那州的大峡谷公园内,科罗拉多河在科罗拉多高原红层中下切了1600米;澳大利亚尤卢鲁一卡塔尤塔国家公园中的红色巨石号称为“世

界第一巨石……甘肃张掖、青海坎布拉等地的丹霞地貌在后期主要受风力侵蚀和寒冻作用,植被稀少,又因黄土等盖层受淋溶覆被而成泥乳状、窗棂状,这也是中国丹霞的又一大特色。

中国多丹霞

我国现存的绝大部分丹霞地貌是红层盆地第三纪晚期以来的抬升过程中遭受侵蚀而成。

由于中国红层盆地最大的特征就是后期改造强烈,盆地不稳定,破碎化程度大,数量多,分布广,所以中国丹霞地貌发育典型、规模大,各种发育阶段的丹霞地貌均有分布。另外中国地域广阔,经度和纬度跨度大,气候复杂,塑造丹霞地貌的各种作用也复杂,南北景观分异明显,这是世界上其他国家难以比拟的。

根据中国自然地理区划方案以秦岭一淮河这一标志性地理大线为界,专家把中国丹霞地貌分成南方和北方两个大区。又以巫山

武陵山

雪峰山为界,将南方丹霞地貌划分为东南和西南两区;根据地壳抬升速度、区域降水以及植被覆盖度等指标,按照分布数量与规模尺度;中国丹霞地貌进一步被分成三个相对集中分布区。即中国丹霞地貌主要分布在沿仙霞岭――武夷山――南岭弧状地带(东南区)、四川盆地东部――南部――西部马蹄形盆地边缘(西南区)以及陇山周围――河西走廊T型(西北区)分布。主要集中在四川、江西、甘肃、广东、湖南、浙江、青海、福建、贵州、重庆等省市区,其他各省区也有零星分布。

丹霞之美

无论从颜色、造型还是景观组合等方面,丹霞地貌都是所有造景地貌中最突出的。中国丹霞地貌区往往也是文化景观的富集区,如西北丹霞与石窟文化密不可分,东南丹霞与书院遗址和摩崖石刻息息相关,往往呈现出“佛给丹霞添彩、丹霞因佛扬名”这种相辅相成的局面。丹霞地貌与石窟艺术、巨佛造像、摩崖石刻、宗教建筑、名人胜迹息息相关,交相辉映。

丹霞地貌最显著的特色就是其自然美,陡峭的悬崖、红色的山块、密集深切的峡谷、壮观的瀑布及碧绿的河溪、郁郁葱葱的天然森林,整体构成临水型峰丛-峰林景观。丹山、碧水、绿树、白云的组合也是地球上最美丽的景观。

古时,军事要塞、古山寨常凭险而筑,丹霞地貌区多以地形险要著称,因而这些雄奇险峻的石头山自然成了人们构建军事防御的最佳所在。山上的洞穴则往往成为人们躲避战乱的避难所。

作为丹霞地貌最突出的形态要素,赤壁丹崖的单体或群体形态常呈完整的块状或城堡状,它们的红调,给人以庄重和神圣之感,同我国传统中表现权威、吉祥的色调一致,也是中国宗教崇尚的主色调,因而丹霞地貌区往往成为宗教圣地,我国的道观、寺院,有很大一部分散布在丹霞地貌区。在我国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中,就有龙虎山、青城山、麦积山等十几座名山属于丹霞地貌名山,同时也是宗教胜地。

丹霞地貌区赤壁上遍布的浅平岩洞常常被作为石窟艺术的载体。统计发现,仅丝绸之路沿线的石窟寺中,就有75%直接以丹霞地貌为载体塑造雕刻。我国现存10米以上的大佛有40多座,其中建造于丹霞地貌区的就有28座。大量的书法题刻、岩画造像也是直接刻在丹霞崖壁上。

在江西、四川等地,很多悬棺也是直接置放在丹霞地貌的岩穴中,尤以龙虎山丹霞岩穴中的悬棺数量规模世所罕见。浙江龙游、新昌等地还有大面积古代采石场而形成的人工丹霞的痕迹。

作为传承与创新儒家文化的主要机构,书院曾在我国教育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古人对书院的修建环境非常讲究,很多书院修建于山水胜景之处,幽遐寥阒之境。曲水绕山、环境清幽的丹霞地貌自然也就成了理想的修建之所――宋代的书院密集区与丹霞地貌密集区完全一致,主要集中在浙江、江西、福建、湖南等南方四省。

丹霞之争

尽管丹霞地貌自出生之日起,便打上了深深的中国烙印,但关于它的定义在学术界至今尚未取得一致共识。比如最基本的关于“什么是丹霞地貌”的问题,一直没有最终的结论。有学者提出凡是红色的岩层,只要形成丹崖赤壁的,就可以被称为丹霞地貌;但有学者反对,他们认为当年冯景兰定义的“丹霞层”特指红色的砂砾岩,那么就不应该包括碳酸盐、变质岩或火山碎屑岩,即使它们是红色的。有学者认为西北干旱区的红层也算丹霞地貌;但有学者说,丹霞地貌应该是水侵蚀而形成的,风蚀为主的不算。争论点还有很多。

这种争论在学术界很常见,表明丹霞地貌的研究被前所未有地关注着,同时也说明丹霞地貌是一个非常年轻的地貌类型,有很多问题都需要认真探讨。

实际上,用普世的眼光来看,无论哪一种丹霞,都无疑是一种令人赏心悦目的景观。对于我们而言,中国丹霞之美,以及其后无声而巨大的地球创造力,才是令人惊叹的。

相关链接

六地丹霞看一生

这次入选的中国六处丹霞地貌,分别代表丹地貌发育的不同阶段所呈现的典型地貌境观。

青年早期――贵州赤水,是六地中丹霞景观面积最大者,处于丹霞最美的阶段。这里有最为典型的阶梯式河谷与最为壮观的丹霞瀑布群,同时保持了最完整、具有代表性的中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和物种多样性,形成“丹山”、“碧水”、“飞瀑”、“林海”有机结合的丹霞景观。

青年期――福建泰宁,是我国亚热带湿润区青年期低海拔山原――峡谷型丹霞的唯一代表,以“最密集的网状谷地、最发育的崖壁洞穴、最完好的古夷平面、最丰富的岩穴文化、最宏大的水上丹霞”为特色。这里洞穴数量之多,组合、造型之奇特超乎想象,独步天下,是名副其实的“丹霞洞穴博物馆”。

壮年早期――湖南莨山,以圆顶密集式丹霞峰丛一峰林为特点,为丹霞植物群落演替系列最完整的地区和动植物协同进化的代表地。丹霞地貌“身陡、麓缓、顶平”的基本特征及典型结构(如“一线天”、天生桥)在这里表现的相当突出,规模大、群体明显、出现频率高。由于地处亚热带湿润气候带,温热多雨、流水侵蚀还造就了蓖山奇妙无比的象形景观。

壮年期――广东丹霞山,世界“丹霞地貌”命名地,也是最早被发现和传诵的丹霞地貌区域;大片陡峭的山崖呈橘红色,就像美丽的彩霞。它是世界上发育最典型,类型最齐全,造型最丰富的丹霞地貌集中分布区。

老年早期――江西龙虎山,是壮年晚期一老年早期疏散峰林宽谷型丹霞的代表,逶迤的泸溪河将两岸的丹崖地貌景观串联成一体。区内保留了难得的低海拔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是珍稀濒危物种的重要栖息地。道教文化、碧水丹山和崖墓群构成了龙虎山景区“三绝”。

老年期――浙江江郎山,素有“雄奇冠天下,秀丽甲东南”之誉。这里有最高大的孤峰与巷谷景观。不仅如此,三爿石还是全球迄今所知最高大的、陡崖环绕的砾岩孤峰。在海拔500米的陡崖上,高约300多米的三巨石凌空而起,巨石间的巷谷仅3.5米宽,巷长超过200米,号称“全国一线天之最”。

上一篇:器官再造新途径 下一篇:人造石油新设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