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凉的治国与儒学思想

时间:2022-08-22 09:17:52

前凉的治国与儒学思想

[摘要]前凉政权是十六国时期的政权之一,政权的稳定和延续时间较长,在维护丝绸之路河西走廊段的繁荣方面是同一时期北方其他政权无法比拟的。究其原因,儒学思想指导下的崇尚文教、吸纳人才、传承制度等治国策略起了很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前凉;儒学思想;治国策略

[中图分类号]G25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09)20-0028-02

十六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大动荡、大混战时期。北方各割据政权之间干戈不息、战火连绵,社会生产、文化教育等都遭到严重破坏。但“五凉”统治的河西地区却相对稳定,史称“天下方乱,避难之困,惟凉土耳”。尤其是前凉统治时间长达76年之久。前凉政权能在纷乱的战争局面下较安定地发展,一方面由其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所决定,更为重要的一方面是儒家名教治国思想指导下的得力治国措施。

一、 儒学思想指导下的治国措施

前凉(301~376),由张轨建立。张轨是西汉初年常山景王张耳的十七世孙,字士彦,安定乌氏县(今甘肃泾川县)人,“家世孝廉,以儒学显”。他也是西晋著名学者皇甫谧的学生,西晋名臣张华称他达到“二品之精”的品状。张轨在西晋朝廷中颇有地位,早在弭平“凉州之乱”中就表现出了他的“才堪御远”。作为一名受儒家名教熏陶的封建官僚,他对儒教治国有较深的了解,而面对晋室的腐败和政局的动荡,当然很容易产生改变时局的个人看法,这就成为他入主凉州后以儒治凉的主观条件。

自汉武帝移民实边、设立河西四郡以来,凉州封建土地所有制逐渐形成,作为封建统治精神支柱的儒家名教思想亦伴随而起。魏晋时期,儒学在河西地区已有深厚的基础,如敦煌望族宋氏、汜氏、张氏等家族本来就以儒学传家,世代不息,这些为张轨到凉州后以儒治国提供了现实基础。

张轨及其孙以儒家思想为治国之根本,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治国和修身并举,虚心纳谏,推行仁政

张轨和他的后继者们大都能重视自身的修养。张轨之子张实“学尚明察,敬贤爱士”,早年以察举入仕,自秀才而尚书郎,张茂“虚靖好学,不以势力婴心”,张重华“宽和懿重,沉毅少言”。

前凉统治者纳谏仁政的事例颇多。张实曾下令“自今有面刺孤罪者,酬以束帛;翰墨陈孤过者,答以筐筐;谤言于市者,报以羊米”。张俊时期,凉州一度饥荒,谷价昂贵,市令谭详主张将官仓之粮贷给百姓,秋后三倍收还。张俊则严辞驳回谭详巧取豪夺、危害百姓民生的建议。

(二)执行“修己以安百姓”的重民政策

张轨入主凉州之际,正是“天下方乱”、“中州避难来者,日月相继”的时期,他对流民采取了积极接纳和妥善安置的政策,既解决了流民问题,又解决了河西发展生产所急需的劳动力问题。张茂“亲耕藉田”,以示对农业生产的重视等等。

(三)选贤任能的用人政策

儒家圣贤主张“举贤才,赦小过”,“贤者在位,能者在职”。胡三省注《通鉴》说:“永嘉之乱,中州避地河西,张氏礼而用之,子孙相承,衣冠不坠,故凉州号为多士。”张轨入凉后不但能以河西大族宋配、阴充、汜瑗、阴澹等为股肱谋士,而且大量任用中原避难者如江琼、杜骥等,增强了凉州统治力量,稳固了凉州政权。

(四)扶持儒家名教的文化政策

张轨主持凉州后,兴教立学,设立崇文祭酒的官职,同时“征九郡胄子五百人,立学校以教之,春秋行乡射之礼”。这种立学、劝学政策,为诸凉兴文理学树立了典范。同时,他鼓励私人办学,提倡尚学风气,将“文治兴邦”和“教化齐俗”结合起来,作为教育的基本目的,使河西地区的文化繁荣起来。所以,《魏书•胡叟传》中说:“凉州虽地处戎域,然自张氏以来,号有华风。”

二 、以儒学为指导的国策对后世的影响

前凉以儒学为主导的治国方略产生了许多积极影响,概其大要,有如下几点:

(一)继承前代崇尚文教的传统,不但提高了河西地区各少数民族的文化素质,而且使各民族的文化心理更加接近,促进了该地区的民族融合

自汉武帝开辟河西四郡、移民实边以来,凉州成为汉族和西北各少数民族直接接触和交往的地区,在东西经济文化交流中处于举足轻重地位。这一地区的安定与否,至关重要。东汉末年乃至西晋,由于统治者民族政策的失误,导致这里民族矛盾激化,各族间战争频繁,如东汉末期的羌人起义、河西鲜卑为主的“凉州之乱”等。所以,如何处理民族关系是关乎凉州安定和发展的关键所在。前凉的缔造者张轨在弭平“凉州之乱”过程中,就有较深刻的认识。他任凉州刺史时,开始倡导儒学之风,以宽松的文教政策吸收、容纳各族文化,逐渐形成以儒学为主的多元融合的文化氛围。再加上一系列恢复货币流通、发展生产的措施,促进了凉州的民族融合。

(二)崇尚儒学的政策,吸引了大批知识分子来参与政务,使十六国时期的北方文化中心逐渐迁移到地处西北边陲的河西

儒学思想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始终为巩固封建统治秩序起着中坚作用。儒学的一个优良传统就是重视文化知识的传授。前凉利用在原任人避难凉州的有利条件兴办学校,积极鼓励私人讲学。由于汉魏以来学术逐渐地域化、家族化,而来到凉州的知识分子恰恰也带来了不同地域、不同家族的不同学术流派,带动了凉州本土文化的发展。如流寓河西的江琼属陈留,江琼原受学于魏晋书法大师卫凯,“善虫篆训诂”,是书法和古文字学家。其家族成员“避地河西,数世传习,斯业不坠”;京兆人杜骥,是西晋名臣,著名经学家杜预的后人,他到河西后致力于传播经学。另外,如广平程骏是著名的法学家,河东裴冼是著名的文学家等,加上凉州原有的著名学者宋纤、郭荷、郭r、祈嘉、索绥、宋庆等,凉州此时可谓人才济济。尚儒政策、河西敦厚的民风和尚武精神的结合,产生了一批“兼资文武”的将领。著名的有谢艾,常自比诸葛亮,作战勇敢有机谋,诗文也很有名。前凉在推行儒学的过程中并不教条,体现“近于现实,远于宗教”的人文精神,并且能够积极吸收各少数民族乃至外来民族的文化思想,这在宗教和艺术领域表现尤为突出。

(三)前凉在儒学思想指导下所推行的一系列政策、制定的一系列制度,不但对后凉、南凉、西凉、北凉产生了重要影响,而且对北魏乃至隋唐制度都有影响

陈寅恪先生在《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中说:“秦凉诸州西北一隅之地,其文化上续汉魏、西晋之学风,下开魏齐、隋唐之制度,承前启后,继绝扶衰,五百年间延绵一脉。”由此可见前凉在开启河西文化风气中的重要地位。

三、前凉以儒治国产生的消极作用

儒家政治学说的核心是宗法理论,由亲其亲而尊其尊演化出五伦,从而有三纲五常、忠孝节义一整套政治道德规范,归根结底,其精髓在于血统纽带,当政者要抓住这个关键。《孟子•离娄上》曰:“人有恒言,皆曰‘天下国家’。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为政不难,不得罪于巨室,巨室之所慕,一国慕之,一国之所慕,天下慕之,故沛然德教溢平四海。”由此可见,宗法统治要依靠强宗大族。张轨入主凉州后,也不得不拉拢河西大族。他的股肱谋臣宋配、阴充、镨ァ⒁蹂5榷际呛游魍族出身。这种办法对稳定河西局势有很重要的作用,但也反映出了汉魏以来家族门第观念对政权的巨大影响。作为一个封建政权,维护大地主利益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触动少数大地主的利益,所以,统治集团内部的斗争也在所难免。张镇、张越兄弟密谋赶走张轨,张茂诱杀凉州大姓贾摹等事件正是家族矛盾冲突的一种反映。虽然前凉统治的河西地区相对于其他地区来说较为稳定,但内部大族的斗争始终和政权更迭交织在一起,成为威胁前凉政权的重要因素,其实这也是汉魏以来封建政权内部不可避免的通病。

上一篇:在乡土历史教学中突出和发挥区域文化优势 下一篇:《山海经》研究成果概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