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可染及其牧牛图

时间:2022-08-22 08:30:09

李可染(1907~1989年)是一位为改革中国画奋斗终生,并产生巨大影响的大师。他深入生活,学贯中西,融汇古典写意和现实,同时勇于突破,大胆创新,形成富有时代气派的“李派山水”,开创中国画坛一代新风。在李可染的众多作品中,那些饶有田园诗味的牧牛图,尤其深受人们的喜爱。

李可染原名李永顺,秉性腼腆,酷爱书画。7岁入私塾,老师取意《墨子》中“孺子可教,素质可染”,为其起名“可染”。13岁,其画才为徐州名画家钱食芝见赏,被收为门生。1923年,16岁的李可染进入上海私立美术专科学校,受校长刘海粟,教师诸闻韵、潘天寿、倪贻德的教诲。毕业后不久,又以优异成绩被杭州西湖国立艺术学院破格录取为研究生,深得校长林风眠爱重。1946年,应徐悲鸿之邀赴北平国立艺专任教,后经徐的介绍,得识齐白石,并于次年行拜师之礼。同年春,李可染又拜黄宾虹为师。1954年起的4年间,他4次到全国各地写生,行程达数十万公里,在艺术人生中迈出了决定性一步。1960年后,李可染由写生转为画室创作,在艺术上不断进取。他的画以构图雄奇险峻、笔墨生辣浑厚、意境清新深远著称,于无奇中见奇,得大自然一体之妙。

李可染的牧牛图凝聚了他半个世纪的审美理想和艺术追求。李可染画牧牛图始于1940年。其时,他住在重庆金刚坡糊家桥的农民家里,参加郭沫若主持的“文委会”,从事抗日爱国宣传。他与牛厩为邻,朝夕与水牛相望,引发画家的创作灵感。他画牛,在于寄物言志,希冀全国人民发扬牛的吃苦耐劳和坚韧不拔的精神,驱逐敌寇,复兴中华。1942年秋,李可染的牧牛图首次在重庆举办的当代画家联展中亮相,观者好评如潮。展出之日,画作即为徐悲鸿定购。1944年,李可染在重庆举办个人画展,著名作家老舍在《新华晚报》撰文对他的牧牛图备加推崇。1947年,齐白石为李可染的两幅牧牛图题跋或加墨,可见对其爱重之心。

李可染把牧牛图作为创作的一个重要题材,一生为之魂牵梦绕,甚至在1989年画家逝世之年,也从未曾中断。特别是1984年,他创作的牧牛图竞达近20幅,堪称丰收。这是因为次岁即农历乙丑牛年,老画家为牛“祝颂”,真可谓与牛“肝胆相照”。李可染一生所作牧牛图无法统计,它们以独特的形式和丰富的内涵,成为20世纪中国画坛的一大奇观。李可染的牧牛图以写四季牧趣为主,多画一人一牛,亦有一人双牛或两人双牛,偶作两人三牛,其风格演变大体可分3个时期:

早期20世纪(40年代)的牧牛图,构图以“奇”(指奇特、多变)为主,“奇中有正”。画面清简疏淡;以草书运笔,随意挥洒。此时期画风受白石师的影响,融汇了文人画的韵味,流露出民间艺术天真、稚拙的意趣。

中期(五六十年代)的牧牛图,画面构成以“正”(指均衡、合乎法度)为主,“正中寓奇”,预示着一种新的变异即将诞生。

晚期(70年代后期起)的牧牛图,从表面看,是对早期“奇中见正”的形式的回归,但实际上却是新的飞跃。具体表现为:完全实现了由疏淡的简体结构向浓重的繁体结构的转变,积墨与泼墨兼用,墨韵和神韵辉映;画面强化了现代抽象因素,于变化中求统一,于奇异中见生气;自然巧妙的布局与灵活多变的视角,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在生命的最后3年中,李可染的牧牛图大放异彩,随心所欲,尽情挥洒,进入了出神入化的艺术境界。

以下展现的是可染先生的10帧牧牛图,读者可藉以体会他各时期的画风。

1.《牧牛图》,纵69.5厘米,横41厘米,1947年作。钤“可染”“白石题跋”2印。

这是李可染早期牧牛图的代表作之一,极其珍贵,曾为诗人艾青收藏。画面描绘牧童将水牛系于木桩,得片刻之闲,坐在地上逗玩笼中小鸟。笔墨洗练,以疏淡为主,纯朴无华,局部写以浓墨,有醒目之妙。寥寥数笔,老牛的温驯与牧童的专注便跃然纸上。

是年,40岁的李可染带着自己的20幅作品拜谒齐白石,87岁的老人见画极为赞赏。此后,李可染为白石翁磨墨理纸,浸淫笔墨达10年之久,直至老人谢世。齐白石在此图中题称“心思手作,不愧乾嘉问以后继起高手”。

2.《犟牛图》,纵67.5厘米,横44.5厘米,1962年作。款识“个性温驯时亦强犟,可染作于桂林。”钤“孺子牛”“李”“可染”3印。

此图以对角线构图,“奇中见平”,造型夸张,剪裁大胆。与此前的牧牛图相比,笔墨更为刚劲、浓重,牛背、牛角略作枯笔皴擦,将整体效果与细微变化有机统一起来,尤显人与牛的“犟劲”。整个画面不用环境衬托,使观者的视点集中于形象主体,体现了画家高超的意境。

李可染早于20世纪50年代就曾作《为何不走?》一画,与此图当为“双胞胎”,都写牧童拼力拉着牛缰绳,老牛硬是停步不走,两者互不相让,牧童执拗的稚气和牛的犟劲,适成对照,形象生动,意趣横生,蕴涵哲理。

3.《归牧图》,纵69.1厘米,横45.6厘米,1964年作。钤“李”“所要者魂”2印。

写夕阳西下、霞光返照、鸟雀归巢的黄昏景色。近处画牧童与牛,远处绘天空与丛林,各展瑰丽,令人浮想联翩。画家有意将中景留白,增强了整个画面的纵深感,意境清新,充满诗情画意和“无言之美”。

李可染曾以“可贵者胆”“所要者魂”两枚闲章为座右铭,此图钤“所要者魂”。画之魂者,意境也,李可染认为,只有继承传统,又敢于突破,善于创新,才能达到随心所欲而不逾矩的“最高境界”。

4.《暮韵图》,1965年作。钤“可染”“孺子牛”2印。

写牧归途中,牧童爬上路边一棵大树,坐在树杈间悠闲吹箫,斗笠与衣衫挂于另一树上,两只鞋子扔在地上,各分东西;老水牛安详伏地歇息,似乎正在倾听小主人的吹奏,充满乡村情调与牧童怡趣。此图章法洗练,气韵生动,色墨并施,于干湿浓淡中生动再现暮色将临的情景。右下角一个小小的画题,匠心独具,衬托出画面的时间感,犹有无声的韵律感。

5.《渡牛图》,纵69厘米,横46厘米,1979年作。题识“牛也,力大无穷,俯首孺子而不逞强。吃草挤奶,终身劳瘁事农而不居功。性情温驯,时亦强犟。稳步向前,足不踏空。皮毛骨角,无不有用。形容无华,气宇轩昂。吾崇其性,爱其形,故屡屡不厌写之。”钤“李”“可染”“孺子牛”及“陈言务去”4印。

此图写水牛凫水渡河,两牧童骑于牛背上聊天,两牛靠得很近,似在交头接耳,相互勉励。画家将描绘对象构成大半个圆形,对牛的人性化表现手法,令牧童与牛浑为一体,构思别具新意。以“陈言务去”之印压角,表明画家摒弃陈陈相因之风,志在中国画的开拓创新。

6.《霜叶红雨图》,纵69.1厘米,横45.5厘米,1980年作。款识“石涛诗云:秋风吹下红雨来。吾爱其神韵,兹漫笔写之。”钤“可染”“孺子牛”2印。

此图写秋牧景象。一阵秋风吹过,但见漫天红叶纷纷扬扬而下,煞是好看。老牛加快步伐,是惊?是喜?牧童骑在牛上,昂首赏 景,笑逐颜开。自然景观与放牧之趣将读者带进一个奇妙的天地。李可染对石涛的作品深爱有加,此幅画作便是一个体现。

7.《老松无华万古青》,纵68.5厘米,横58.3厘米,1982年中秋作。钤“老李”“可染”“陈言务去”3印。此为李可染75岁病中所作,戏云“自娱”,实乃意境高华的倾情之作。写一棵百年古松,主干从画外插入,枝叶倒挂,苍劲虬曲,元气淋漓。画家以凝练的笔法,随心所至,干湿浓淡,各得其所,于朴拙中彰显物象内在气质和旺盛的生命力,给人以强烈的审美享受。这一年,李可染抱病握笔,硕果累累,不仅创作了《江山无尽图》等气势恢弘的山水画,还画了多幅牧牛图,真是老牛奋蹄,孜孜不倦。

8.《春雨放牧图》,1984年3月作。钤“可染”“孺子牛”及“俯首”肖形印。

写春雨漾漾时节,牧童跪伏牛背看景。此图色墨融合,以湿笔层层积染、点染,形成丰富的中间色调,水痕斑驳,浓淡相济,自然清新,变化万千。值得一提的是,作者用焦墨白描写牧童背影,既与其他景物产生鲜明的对比效果,又为观者留下想象空间。

9.《梅花开时天下春》,纵69厘米,横46厘米,1987年夏作。钤“李”“可染”“师牛堂”3印。

此图对角取势,梅的枝干以枯笔信手而成,却层次分明,如群龙狂舞,苍劲有力;梅花以朱色随意点染,色与墨的变化蕴涵无尽韵味。牧童观梅,自得其乐,显现出作者将文人画的意趣与乡村风情相融合而产生的独特魅力。

10.《临风听暮蝉》,纵68.9厘米,横45.7厘米,1989年3月作。钤“李”“可染”“孺子牛”“白发学童”4印。

这是李可染逝世当年所作的一幅牧牛图,凝聚了老画家的最后艺术激情。可圈点之处:一日艺臻“化境”。即画家经过长期锤炼,思想感情和生活实践已浑然一体。笔墨的老拙苍劲与意境的清新脱俗和谐相融;泼墨大写意与积墨法互为妙用,构成墨中见笔、苍柔相济的奇特效果;诗情画意生发出画外之音,引人遐思无穷。二日艺无止境。“白发学童”之印,由李可染自拟印文,画家唐云捉刀镌刻,可染先生晚年常钤以自勉,是其虚怀若谷、学而不厌精神的真实写照。

如果说李可染的山水画是震撼人心的现代交响乐,那么其田园牧歌便是优美动听的变奏。李可染画牧牛图,既是对天人合一、回归自然的向往,也是对“孺子牛”精神的礼赞,其间跳荡着画家一颗烂漫的童心。(作品选自《李可染画集》)

责 编 雪 尘

上一篇:吉林省博物院藏乾隆高足碗赏析 下一篇:三希堂国拍访谈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