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危机中寻找机会

时间:2022-08-22 06:48:43

在危机中寻找机会

“没有倒闭的行业,只有倒闭的企业”。

原本的计划是,两年左右的适应期后,他的企业应当进入一个稳定发展阶段:经过双向选择,基本能够确定一批比较稳定的客户与供应商。“订单方面不必贪多,重要的是能够与对方保持持续、稳定的合作。”

这一点当然适用于任何一家OEM工厂,只是在的设想里,他的业不会永远只是一个代工单位\研发出一款特色产品,同样是他这一阶段的目标。在他看来,与其把人力物力分散投入在多个方面,倒不如先集中在某一点上,完成之后再进行下一个。“我当然想把我的想法都付诸实践,但对一个小企业来说,研发成本必须被控制在一定范围之内,只能集中力量逐个去实现了。”

因为有过一次失败的合伙创业经验,这个30岁的年轻人在目前的公司决策上相当谨慎,但即使再谨慎,也总会有意料之餐的事件发生,比如说,经济危机。

危机

关于经济危机的影响,先是听说的:“去年10月的时候,商检局的人跟我们说,很奇怪啊,你们到现在也还在生产,很多同行都2个月没有订单了。”

他当然没有天真到以为自己能够逃过一劫。大学毕业后,一直从事吸尘器贸易,先是为人打工,而后自己创业,在这一行浸淫了,自然了解在苏州这样一个代工工厂集中地,很少有谁家的订单是独家的。委托加工的企业通常乐于将一次需求的量分为若干张订单,交予几家企业同时生产,既保证效率,又享有更大的自由度与主导权。所以当别人开始停产的时候,并不为自己还在生产而感到侥幸,他能从别人的处境上预料到自己的前景。

有两家同行在差不多时候倒闭了,一说起来,似乎直接可以联系到经济危机的威胁性。但并不这么认为:“应该是他们本身就有问题,经济危机只是使这些问题爆发出来,而不是像原来那样,还可以勉强维持。”

因为他自己就出过这一类的问题。2004年的时候他与一位朋友合伙开工厂,他占49%的股份。但这个设想得很顺利的合作在短短几个月后就失败了。一方面是因为他们对市场的预计不准确,另一方面,也因为两个投资人在生产、管理、经营等方面上想法不统一,存在很多混乱和矛盾。他最后选择了停止合作,但“工作四五年,将近30万的积蓄,已经全赔进去了”。

而后他继续为人打工,做业务员。到2006年3月,他卖了自己在苏州和在南京的房子,卖了车,添进了所有积蓄,创办了现在的企业。工厂9月投入生产,然而在12月的时候,他已经濒临绝境:“那时候我太贪多求快,很多产品生产出来都压在仓库里卖不掉:而供应商到了年底,肯定是要来讨原材料的费用的:正好那时候有一批货被要求退货,也是因为开始时贪多求快的关系,对方觉得质量不合格,发货和退货的运费都得我承担。几方面加在一起,我有一个480万的洞要填,几乎就要破产了。”

这一次他挺过来了。但挺过来的方式可能不具有什么复制性:他以10万块卖了一套刚付了首付的房子,并以其中的8万,买了一张广交会摊位的黑票:“卖票给我的人一副见得多了的样子,问我,你是不是某某某介绍来的?我想也没想就说是。他就说包在他身上了。想起来,还真感谢这个我素昧平生而且还不记得名字的某某某了。”

然后他带着剩下的2万块,坐飞机去广州:“真的特别害怕,老担心要是那卖黑票的骗我,最后还是没有摊位怎么办:还担心人生地不熟的,带这么多现金在身上,要是被谋财害命了,还真是无声无息没人知道的。晚上睡都睡不踏实。”

好在他担心的一切都没有发生,他最后带着几个订安回了苏州,靠了那几个单子,他的企业度过了难关。但是放在现在,他的饱受资金运作不灵压力的同行们,显然不会再有这样的好运。“经济危机么,最直接就是资金的缩紧,如果本身就是资金链上有问题,那么这个形势下就很难有救了。”

员工

11月开始,的工厂同样没了订单,生产线陷入停顿:“11、12两个月没开工,损失大概有200万。”

这只是最直接的资金损失,感受到的额外的压力,还在于“融资也困难了,银行贷款不大能批;供应商方面也不大肯赊账,清账的周期越来越短。”

同时,他的场租、机器损耗及维护费用,以及员工工资等方面的开销,也还得照付。这是OEM厂商沉重的现实负担,远不同于他们的委托商们的轻盈飘逸,至少他们不必养这么一大批人和设备,要撤走的只是资金罢了。

当人事开支看起来越来越像企业不能承受的最后一根稻草的时候,裁员似乎就不证自明地成为许多企业应对经济危机的必要措施。为了规避裁员5%需上报的政策,也为了节省一笔遣散费,虽然多数企业都不愿承认,但是合同到期不续,试用期满不录用,降薪、增加工作压力而迫使员工自动离职等变相裁员的方式,是很多OEM工厂心照不宣的策略:没有订单,工人的存在就是多余的。

不过没有选择裁员:“我们公司总共也就五六十个员工,在工资方面的开支算不上很大,并没有到不能维持的程度;并且作为一个小公司,如何吸引人、留住人是发展的关键,所以我并不打算裁员。”

年后他会筛汰一批上一年度劳动表现不佳的员工:“大概两三个吧。”

经济形势虽然很严峻,但也还是有员工主动离职,也看得很开:“很正常的人员流动。毕竟公司现阶段没办法给他们很高的工资,不开工、不加班,没有加班工资的话,要在苏州生活下去也并不容易。”

所谓的不“很高的工资”是1200,苏州地区的代工厂的流水线工人,薪酬差不多都是这个水平,缴上三金,再去掉房租,所剩自然无多。

因此,他们通常不拒绝,甚至是很欢迎加班,因为能够直接提高他们的收入水平。从陕西来苏州打工的韩彬说,以前可以通过加班来“多劳多得”的时候,他一个月的收入能到2300,这个数字他自己都颇为满意。“但是现在都停工了,别说加班,有个工作都已经不错了。还不知道以后怎么办。工作很难找,能做下去就还是做下去吧。”

韩彬的妻子没有工作,并且已经怀孕,两人住在300元租的农民房里的一个单间里,靠他的收入过活。他在苏州工作也有四年了,但一直没有存下钱来,“每个月都不能给家里寄钱,都是自己生活上花掉的。我自己也觉得很对不起父母的,可也没有办法。”

应对

要是在工厂门口贴上一个招工告示,来应聘的恐怕会挤破大门:苏州实在有着太充裕的劳动力,尤其在各工厂纷纷裁员的情况下。先试用三月,然后借故不予转正,解聘或者继续试用,同时也可以寻找下一批廉价劳动力来接手。

这种方式可以将人力成本降到最低。但是,不干:“我的目标是成为一个企业家,而不是那些所谓的老板。”

在他看来,企业家的关键词是梦想,不仅

实现自己的梦想,并且也要为员工提供梦想与实现梦想的平台。

但相对于界定这梦想到底指的是什么,更愿意强调他为这梦想做了多少努力:“2008年我至少花了4万块钱在这上面,包括我自己和员工的培训。”

先是自己读了一个PMBA课程,觉得从具体到宏观,对自己运作公司、协调人事,甚至某些个人观念乃至心态,都有所裨益。于是他开始让他的员工也进行一些课程的学习:先是公司管理层,然后是各部门的一些骨干员工,年末的时候,他更索性买了8000块钱的课时,让全体工人都上了一节人际沟通的课程。

2009年的计划中,他仍保留了这一类的培训开支。尽管在今年的订单尚不知道在哪里的情况下,谈论“公司文化”似乎略有些奢侈,但他还是对自己的构想一往情深。

“这不是说,我们对经济危机就听之任之了,相反的,我们还是在寻找措施,并且相对来说是比较积极的。”

多数公司采取的cost down的方式。他并不反对,但在的理解里,资金既然称为链,那么解决之道应当在于注重链条两端的互相协作:“这时候应该对供应商进行一定的筛选了,我们需要与其中的一些分道扬镳,而与另外一些建立合作关系。我想供应商是能够了解现在的处境,必须和工厂团结一致才能够克服危机:而我们只需要让他们相信,我们会是一个很有潜力的公司,现在共同分担困难,将来就能共同受益。”

在的经验里,这一点并不难达成。他认为国内的供应商多数讲人情,好说话,只要自身信用过硬,货款拖延一些时日或一部分,都不成问题:在价格上也往往肯让步。“外国人就比较麻烦了,跟合同上有什么不一样,一定要详细说明这样那样的理由,他们才会考虑,结果也未必肯通融。人情社会自有人情社会的好处。”

资金链的问题缓解了,在看来,经济危机的“危”也就纾解了大半。这时候有没有足量的订单,倒是其次了,关键在于他开始有余裕去寻找其中的机会所在。比如认识的一个美国设计公司,以前并不注重他这样的小客户,而现在,可能因为他们的订单同样在减少,竟主动提出可以帮公司设计产品。“如果没有经济危机,可能我们永远不会有这样的机会。”

培训

2009年1月16日,苏州人才市场年前的最后一个大型招聘会――名为大型,来招聘的企业却还不到10家,一楼的展位只占用了1/3都不到。

求职者却是不合比例地多,人才市场的大厅里,空余的展位多半是被求职者占用了,坐着休息,或者当场填写、修改简历。在一个招聘电话接线员的展位前,排着的长队甚至要拐一个弯。

的展位前同样有很多人围观,但是递简历者却并不多:他招的是工程师、技术专员、外贸经理等职位,对专业与工作经验都有要求。收到的简历照例先过目一下,提几个问题,最后问一下薪酬要求,随手都标注在简历上。

收了十来份简历,觉得差不多了,打算要走。符合要求的简历他都打了个五角星,留待下周进行下一轮的面试。人事也跟他一起走,他叮嘱说:“在展位上留个联系方式,让人家好投简历,毕竟是花了钱来的。”

他先开车送人事回公司。创业那时候他把车卖了,后来挣了点钱,花一万多重新买了辆普桑。那时候他开车送当时的女友,停车以后自己每次先奔过去帮她开门,让她感觉特别殷勤。后来他才坦白:“那边的车门里面坏了,只能从外面开。”

他现在开的是奔驰。当时的女友也在去年变成现在的老婆,而他们的婚礼录像,是一部活生生的企业宣传片:露脸的不仅是一对新人,更有他的工厂和员工。

或许是因为生命中的一切,在2008年都变得相对稳定,对这经济危机的一年,感情远甚于创业初始的那两年。公司不再如起步阶段的举步维艰。而是渐渐步入正轨,由此他认为,“经济危机不是灭顶之灾,不是倒退,不是不发展,而是发展比较缓慢。在历次经济危机中,都没有倒闭的行业,只有倒闭的企业,只是说明在现在的生存环境下,对企业以及企业的决策者的要求更高了。”

上一篇:泡学达人 第5期 下一篇:再见,卖煤的好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