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后”大学生价值观的发展趋势

时间:2022-08-22 05:58:46

“80后”大学生价值观的发展趋势

当代大学生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进程中的关键一代,进入21世纪,当代大学生将面临更多、更严峻的挑战和考验。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取向决定着他们的人生目标,在“三观”体系中,人生价值观处于主导地位,决定着总的价值取向,对价值观系统中其它价值观起着指导和制约作用。价值观是文化的核心,具有导向的作用,是一种行为动力。在生活实践中,人们无不重视价值观的作用和影响。

在生活中,我们会听说过,一些关于大学生生活腐化的事情。如,北京某高校男大学生希望通过“征婚”来改变自己的命运,希望“嫁”个百万富婆,得到她的支持完成自己的留洋美梦。浙江省杭州市公安机关破获一通过网络组织介绍的特大犯罪团伙,令人吃惊的是,该团伙中相当一部分女竟然是在校的女大学生。从男大学生“征婚”到女大学生团伙的出现,反映了当前大学生群体中金钱观念的扭曲和道德观念的沦落。

在现今社会,相关人士对大学生不良的生活进行总结,有生活腐化、堕落傍款、丧志、寄生依赖、理性的侏儒、政治的冷漠与投机、学术精神的失落、道德素质低下和生理与心理缺憾,关于大学生的负面新闻在媒体中时有披露,而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发展趋势是怎样的一种格局,倍受人们关注。

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现状

我国现在在读的大学生从年龄上讲都出生在20世纪80年代,近乎是独生子女,都是在改革开放的20多年中成长起来的跨世纪人才。21世纪初期走进大学校门,而大学毕业后为之奋斗的理想和目标正是我国在21世纪中期要实现的成为中等发达国家,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宏伟蓝图。他们既是现代化国家的建设者,也是现代化生活的拥有者,他们是真正的跨世纪的一代人。他们的价值观既有对过去的传承,更有新的突破。

人生观问题,历来为青年人关注,每一代青年都曾经在此驻足和思考,并做出自己的回答。20世纪50年代“把青春和热血献给党”;60年代“一切听从党的召唤”;70年代“一切跟党走”;80年代出现疑问“人生的路该怎样走?”,但“祖国的利益高于一切”仍是青年无悔的选择;90年代至今,市场经济的大潮造就无数英豪,青年人在处理个人、集体、国家利益时不再“掩饰”自己的利益需求,他们要自立,自强、公平、竞争,他们在贡献与索取面前不再徘徊。

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始终以中国青年的爱国主义主旋律而唱响。21世纪的大学生,尽管大多是独生子女,在“小皇帝”“小太阳”似的宠爱中长大,但离开了父母的怀抱,独立自主的意识毫不逊色于前辈,爱国报国之情绝不亚于往日英烈。

大学生的思想主流呈现积极向上的姿态,是有知识,有头脑,有个性,会生活的新新人类。绝大多数学生对社会主义价值观表现出较高的认同和肯定。大学生更加关注自身发展,对个人的目标选择趋于理性和务实,成长成才愿望迫切。能否更好地提高自身素质、促进自身发展成为主导大学生价值取向的重要内容。

我们必须看到,市场经济对大学生思想道德的影响是双重的,他们一方面越来越认同与接受市场经济的道德要求,另一方面,在思想上,道德观念上又存在一些困惑与偏差。面对这一矛盾,合理的教育与引导是关键。在注重个人的实惠、讲求实际、‘追求实效的同时,如何合理地处理学习目标、工作态度、务实质量等成为引人注目的普遍性问题。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

青年学生的思想走向总是同社会发展脉搏相共振的,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当代大学生的价值取向的变化呈现以下特点:在政治上,呈认同、乐观、上进态势;在社会热点问题上,关注多、忧患多、思考多;在成才意识上,求知、求新、求整体素质提高;在价值取向上,注重自我、注重功利,价值多元化。青年价值观的形成决非一朝一夕,而要长期的生活积累、文化熏陶和坚持不懈的教育。引导青年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更不能期望毕其功于一役。

如今,21世纪初的大学生对我们的社会主义制度“不敢”肯定或“不想”肯定,绝不能说是学生个人的原因,与我们的教育尤其是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和“两课”教育教学等有着密切的联系,这是最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

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施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工程。用一流教材、一流师资、一流讲授、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一流成果活动,应在如何发挥思想政治主渠道作用方面下功夫、做文章。

要转变德育观念,坚持采取主题教育的手段,把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理念贯穿于各项主题活动中。要运用现代传播工具与手段创新思想道德教育的方法,广泛开展思想道德评价,配之科学有效的奖惩制度,形成舆论氛围。要真正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宣讲者,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和精神文明的传播者,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引路人和指导者”作用。

共青团组织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组织,而培养和建设一支高素质的辅导员队伍,是加强和改进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维护高校稳定的重要组织保证。思想政治工作进公寓、进网络、进社团的“新三进”工作已经展开,应该在全校、全社会的范围内形成思想政治工作的氛围,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的主阵地作用。

健康的身心素质和法律意识的培养

构建和谐校园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高等学校是传播知识、培育人才、服务社会的重要阵地,汇集了大量的高素质的人才。高校的和谐对社会的和谐具有强大的辐射作用,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每天生活在校园中,校园内的橱窗、园景、校园网、文体活动等校园文化对大学生的成长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甚至有时会超越课堂上的说教。

学校在学生中应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创建心理咨询中心,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开展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活动,开设心理咨询网、发放心理健康知识宣传单等多种形式,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倾听学生的想法,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从而帮助他们处理好理想与现实、成功与失败、个人与集体、人际交往与学习战略、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等关系,指导他们学会进行心理自我调节,培养其自尊、自重、自强、自信、自控的意识,以提高适应环境、改造环境和改造自己的能力,从而树立一个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为走向社会,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

当代大学生积极支持高等教育改革,关注学校的改革和发展;思想道德状况和精神风貌积极向上,人生观、价值观务实进取,成长成才愿望迫切;整体心态较平和,能够较为客观、理智地观察分析问题。大学生对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等政治理论问题的态度更趋明确。关心国内外重大事件,具有较高的政治热情和很强的社会责任感。高度拥护中国政府对的基本政策,对“解决,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前景表示乐观。对21世纪大学生价值观的未来发展趋势应该是毫无疑问的肯定的、积极的、向上的,他们需要的是张扬的个性与社会的整合。

中国的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的宏伟大业,为跨世纪的中国青年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施展才华的广阔天地与新的机遇。21世纪初的大学生处于一个特殊地位,21世纪社会主义中国前途光明而任重道远。历史的重任、国家的前途与命运与当代大学生的前途与命运紧密相连。在冲突与调适中个性的张扬与社会的整合相一致,在历史与现实的结合上强化历史的使命感,在中国与世界、东方与西方的比较中站在“中国的土地上”,培养大学生把爱国与进步、公正与效率、自主与协作、创新与继承作为自己的价值观导向。

2006年3月4日,总书记提出了荣辱观的“八荣八耻”,概括精辟,寓意深刻,必将对全社会产生深远的影响。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一个带有根本性的问题,体现了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将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有机结合起来,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融为一体的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它更应该是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发展的基本途径,是大学生报效祖国与实现个人价值的结合枢纽,是我们思想政治工作的前进指南。

上一篇:解决物业纠纷《物权法》略显单薄 下一篇:一般保证人的保证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