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应体现教学的“自然性”

时间:2022-08-22 05:24:21

课堂应体现教学的“自然性”

素质教育就是通过“以生为本”的教学方法,使每个个体都能成才的教学理念,是注重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寻找素质教育的本真,强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的体魄与精神和谐发展的“自然性”教学理念。

所谓自然性,是指在自然环境中自然变化所引起的自然行为,优化课堂教学过程,它以系统优化思想为核心,构建具有生命活力的课堂,从整体上对教学过程进行最优化设计、控制和管理,使课堂教学诸任务、因素之间,有机结合,互相协调,让学生在知识、能力、情感各方面都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一、教学目标需“自然”

教学目标是教学过程优化中实施控制的出发点和归宿。如何优化课堂教学目标,一个效益较高的课堂教学过程应该是教师、学生、教材在一定时空环境中有序的组合,它以实施教学目标为主线,以学生已有的知识、能力、情感为基础,通过学生的主动参与,使学生的知识、能力以及情感得到共同发展。

优化课堂教学过程首先就是以课堂教学目标、环节教学目标和学生实际为依据,整体考虑,选择恰当的教学材料、教学方法、手段、形式、时间以及反馈矫正途径等,并把握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设计知识、能力与情感同步发展的教学过程,把它们有机地组合在一起,使教学过程循序、系统、连贯地进行,使教学过程的逻辑性与学生认知发展规律相统一。

二、课堂过程应“自然”

教学过程应“自然”,是“水到渠成”的教学。其特征就是常态、真实、不加修饰的教学,自然性教学就是教育教学的过程,符合教育教学的规律,符合学科教学的规律,符合学生成长的规律;符合教师自身特点,符合科学发展规律的教育教学法。一个完整的教学过程除了教学信息输入、加工和输出外,还应该具备信息反馈回路。教师在教学中还必须:①编制好便于学生自己学习,适合他们的知识水平、学习兴趣和特点的教材。②要善于辅导,教师不是一味追求讲解,而是有效地咨询和辅导。③提供给学生必要的学习材料。④创造一切条件,让学生自己学习。基于这样的认识,教师的基本的角色特征并没有改变,仍然是知识的传播者,教学过程的设计者、组织者、管理者。只是教师由传统的一味追求的讲授改变成学生学习的倡导者、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咨询者。教师和学生的地位不是不平等的权威关系和依赖关系,而是建立在师生双向参与、双向沟通、平等互助的关系之上,达成的人的尊严、民主、自由、平等的价值观。

教学过程的“自然性”是教学理念的变革,如何使教学正确、科学并有价值,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情感与知识传授有机组合的外显行为是促使学生情感和认知协同发生变化的关键,教师应有正确的教育观、学生观,充分认识科学自然地教育过程。当反馈信息揭示出学生学习效果与期望教学目标有偏差时,教师就要通过调整、纠正教学活动,使教学活动与期望目标相一致,从而在教学过程中加强情感意识,使师生产生情感认同,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信心,使每一个学生都有获得成功的喜悦,以培养学生自我评价、自我控制、自我管理能力。

三、反馈矫正须“自然”

根据课堂教学目标链,建立反馈矫正链,形成目标、活动、反馈矫正的控制、调节闭合回路,首先抓好教授新课前的反馈矫正,打好学习新知识、技能前应具备的基础。其次,在实施环节教学目标中,教师应善于发现与既定教学目标的偏差,随时调整教学进程和教学方法。如学生的情绪能反映学习兴趣、态度;小组讨论能反映学生思维状况;提问能否反映某类学生的学习“位置”等。最后,根据从课外作业,观察、考察记录,实验报告中得到的教学反馈信息,找到教学不足,设计矫正措施,优化反馈矫正形式,建立课堂教学中师生、生生间立体闭环式多向传导反馈矫正机制。根据学科特点和学生心理特点,构建学生自我反馈矫正学生间反馈矫正教师指导学生集体反馈矫正教师个别反馈矫正的课堂教学反馈矫正系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促进学生积极动脑思索、探求,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效率,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保证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只有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自然规律,把课堂学习的主动权真正还给学生,才能让学生在课堂上自主探究、互动生成新知,使个个充满活力,个性得到充分张扬,使“自然性教学”成为理念。

上一篇:德育为先 丰富英语教学的内涵与品味 下一篇:点亮感恩之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