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氏肿腿蜂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试验研究

时间:2022-08-22 05:22:13

管氏肿腿蜂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试验研究

摘要 管氏肿腿蜂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温度对管氏肿腿蜂各虫态的发育历期及发育速率有显著影响,在温度为20、24、26、28、30 ℃时,雌性管氏肿腿蜂世代历期分别为40.7、34.0、30.1、28.0、26.4 d;其卵、幼虫、成虫和世育起点温度分别为11.39、10.84、9.14、10.98、11.43 ℃,有效积温依次为52.25、103.01、223.70、258.24、442.86 ℃。

关键词 管氏肿腿蜂;发育起点温度;历期;有效积温

中图分类号 Q969.5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03-0304-01

管氏肿腿蜂(Scleroderma guani Xiao et Wu)属于膜翅目(Hymenoptera)、肿腿蜂科(Bethylidae)昆虫,是许多钻蛀性害虫如天牛类幼虫和蛹的体外寄生蜂,是防治天牛类害虫的理想天敌,本试验对管氏肿腿蜂卵、幼虫、蛹、成虫各虫态的发育起点和有效积温进行了测定,目的是为管氏肿腿蜂的保护利用、天牛害虫的生物防治提供理论依据和途径。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蜂种:管氏肿腿蜂由山东省青岛林业科学研究所提供,每管100头雌成虫。

寄主:从田间采集玉米螟幼虫[1],用天然饲料饲养,待用。迫切使用时可用药物麻醉玉米螟幼虫[2],或者用光照和低温诱导玉米螟幼虫滞育。

仪器:指形管,10 mm×50 mm;人工气候箱HGP-280H,哈尔滨东联电子生产。

1.2 试验方法

在指形管内装入1头初化的玉米螟蛹,然后接入1头已过的雌蜂,用脱脂棉塞封口,每隔15 min定时观察,刚接入管内的雌蜂在饲养管口的棉塞上停息片刻后,开始搜寻寄主,雌蜂确认寄主后开始在其体表不停地爬行并进行试探性蛰刺,使寄主麻痹;此时改为不间断观察,雌蜂用触角和腹部末端拍打寄主,寻找合适的产卵部位,然后伸出产卵器使其前后滑动在寄主体表涂抹黏液,伸出蛰刺以固定产卵位点,腹部不断重复伸缩动作,腹部拱起使卵粒慢慢产出,卵粒粘附在涂有黏液的寄主体表上。自此管氏肿腿蜂卵粒产出,管氏肿腿蜂卵乳白色,透明,长卵形,长约0.3 mm,宽约0.1 mm,此时将指形管棉塞打开,放出成蜂,并把指形管迅速放入人工气候箱HGP-280H,开始计时,设5个温度梯度,分别为20、24、26、28、30 ℃[3],相对湿度为75%饲养,每个温度梯度设10管重复,在光学显微镜下每12 h观察卵孵化情况,记录卵期历期,并求出卵期历期平均值。按同样的方法分别观察记录幼虫期、蛹期和成虫期的发育历期。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温度下管氏肿腿蜂各发育阶段历期

从表1可以看出,温度对管氏肿腿蜂各虫态的发育历期及发育速率有显著影响,同一发育阶段的历期随温度升高而缩短,管氏肿腿蜂在20~30 ℃时都能正常完成世代。在20、24、26、28、30 ℃时,雌性管氏肿腿蜂全世代历期分别为40.7、34.0、30.1、28.0、26.4 d。由此表明,在20~30 ℃时,温度对管氏肿腿蜂的发育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2.2 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计算

根据管氏肿腿蜂各虫态的发育历期和平均温度,由于生物完成某一阶段的发育需要的有效积温为一常数,即K=N(T-C),其中V=1/N代入得:

T=KV+C (1)

利用“最小二乘法”计算有效积温(K)和发育起点温度(C),公式分别如下:

K=(n∑VT-∑V∑T)/[n∑V2-(∑V)2] (2)

(下转第306页)

(上接第304页)

C=(∑V2∑T-∑V∑VT)/[n∑V2-(∑V)2] (3)

用以上公式即可分别计算出管氏肿腿蜂各发育历期及全世代的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4],并建立回归方程式(表2)。

由表2可知,雌性管氏肿腿蜂的卵、幼虫、蛹、雌成虫和全世育起点温度分别为11.39、10.84、9.14、10.98、11.43 ℃,有效积温分别为52.25、103.01、223.70、258.24、442.86 ℃。

3 结论与讨论

试验结果表明,温度对管氏肿腿蜂各虫态的发育历期及发育速率有显著影响,在20、24、26、28、30 ℃时,雌性管氏肿腿蜂世代历期分别为40.7、34.0、30.1、28.0、26.4 d;其卵、幼虫、成虫和世育起点温度分别为11.39、10.84、9.14、10.98、11.43 ℃,有效积温依次为52.25、103.01、223.70、258.24、442.86 ℃。

昆虫的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是受湿度、光照、温度和营养等多种因素影响,且昆虫在自然变温条件下比在恒温时发育更快[5-8],而本试验是在实验室恒温条件下测得的管氏肿腿蜂的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所以自然条件下与恒温试验的结果可能存在一定的差异。在实际生产中,可利用所得的各虫态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预测一定温度下管氏肿腿蜂各虫态的发育历期[9-10],由此可根据生产需要预测出蜂日期,以便适时进行防治。

4 参考文献

[1] 钱明惠.管氏肿腿蜂中间寄主繁育及繁蜂技术初步研究[C]//走向21世纪的中国昆虫学——中国昆虫学会200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

[2] 程惠珍,卢美娟,林谦壮.天牛肿腿蜂的繁殖技术及应用研究[C]//北京昆虫学会成立四十周年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汇编,北京:[出版者不详],1990:192-193.

[3] 李广伟,张建萍,陈静.双斑长跗萤叶甲卵的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的研究[J].石河子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6):49-51.

[4] 刘辉芳.桑天牛卵啮小蜂Aprostocetus prolizus有效积温的研究[C].北京:中国昆虫学会成立60周年纪念大会暨学术研讨会,2004.

[5] 陈倩,刘冰,高灵旺,等.黄粉甲低温贮存对管氏肿腿蜂发育和繁殖的影响[J].昆虫知识,2007,44(6):877-881.

[6] 代平礼,徐志强.管氏肿腿蜂的胚胎发育观察[J].昆虫知识,2007,44(3):126-128,160.

[7] 代平礼,徐志强,田慎鹏.利用黄粉甲繁育管氏肿腿蜂:不同蜂虫比对繁育效果的影响[J].昆虫知识,2005,42(3):308-311.

[8] 王洪如,崔孝平.崂山地区管氏肿腿蜂规模化繁育技术的研究[J].山东林业科技,2008,38(1):50-52.

[9] 周娜,胡德夫,姚圣忠,等.不同虫蜂量对管氏肿腿蜂繁育效果的影响[J].昆虫天敌,2006,28(3):97-102.

[10] 周娜,姚圣忠,胡德夫,等.管氏肿腿蜂的人工繁育与应用研究进展[J].干旱区研究,2005,22(4):569-575.

上一篇:营口市土壤侵蚀分布及动态变化 下一篇:20种水产养殖常用中草药体外抑菌试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