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化县农村饮水现状及安全建设对策

时间:2022-07-28 04:23:58

宣化县农村饮水现状及安全建设对策

摘要 总结了宣化县农村饮水安全现状,分析了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安全建设的对策,以期为该县饮水安全提供参考。

关键词 农村饮水;现状;问题;安全建设;对策;河北宣化

中图分类号 R1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03-0225-02

农村饮水安全直接关系着人民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是农村水利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宣化县农村饮水安全建设要立足现状,坚持以人为本思想,运用科学发展观,加快农村水利建设步伐[1]。以农村供水为重点,按照国家建设规范要求,通过科学规划和合理布局,加强水源地保护和用水总量控制[2]。分析农村饮水安全建设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寻找解决途径。建立以水权制度为核心的水权市场,形成合理水价机制,全面促进资源节约,提高利用效率和效益,实现从传统水利到现代水利的转变[3]。

1 宣化县基本情况

宣化县地处冀西北间山盆地区腹部,地貌形态主要有河川区、丘陵区、山区等类型,海拔560~1 997 m。全县总面积2 107.7 km2,其中山区、丘陵区面积1 187.4 km2,河川区面积920.3 km2。县域气候属温带大陆性半干旱季风气候,多年平均降水量425 mm,且多集中在7—8月,降水时空分布很不均匀。水资源主要来源于大自然降水、地下水和河流客水。目前,全县可利用水资源总量仅为1.7亿m3,人均水资源占有量586 m3,占全国平均值23.2%。由于地质构造复杂,地下水含水量相差悬殊,洋河两岸地下水埋深5~60 m,局部地区虽有含砂层,但也不足2 m,基岩山区为裂隙水。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近年来年均降雨量较少,且时空分布不均。再加上水利投入不足、水利工程老化失修,使得宣化县成为一个资源性、工程性缺水并存的县,局部含有高氟水、苦咸水水质性缺水地区。全县辖8镇5乡305个行政村,总人口28.13万人,其中农村人口24.04万人,是一个农业大县。

2 饮水现状

为坚持以人为本的战略方针,保证人民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加快新农村水利建设步伐,宣化县按照国家出台的有关政策和规范要求,认真地研究了造成饮水不安全的主要因素,并结合全县经济情况和缺水程度,对症下药,做好农村饮水安全近远期规划,按轻重缓急的原则分批解决饮水安全问题。从2005年至“十二五”初为止,宣化县共解决了全县13个乡镇、9.8万人的饮水安全及9所学校、122个村的128处各类农村饮水安全工程,仍有5.5万人、28所学校、92个村存在饮水不安全问题。

3 存在的问题

宣化县水资源日趋匮乏,地下水资源开采成本越来越高,供需水量不平衡。节水技术落后,资金投入不足,水价收取偏低(水价制定方法采取按成本核算法,实行按用途计收水费);集中化供水程度低,供水形式工艺简陋,水柜、自流引水为农村常用手段,存在设施易老化、管道检修不便、供水保证率达标困难、建设反复等不足;小型供水工程地下水质监测和地表水质监测不够,浅层井水、集雨蓄水存在水质隐患。如何全面推进依法治水和科学兴水,加强水资源节约保护和生态修复,是宣化县新农村建设时期面临的重要问题。

4 对策

十报告指出:构建有利于科学发展的水利体制机制,建立以水权制度(水权制度系由水资源所有制度、水资源使用制度、水权转让制度组成)为核心反映市场供求和资源稀缺程度的水权市场,并通过水权分配明晰所有者和使用者的权利及义务,形成合理水价机制,由于水市场的垄断性,水价制定主要依据成本而定,遵循公平性和平等性原则、水资源高效配置原则、成本回收原则、可持续发展原则。制定方法按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和不同对象分别对待。通过水权市场和水价调节实现水资源的节约,体现生态价值和代际补偿的水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水生态补偿制度。

4.1 科学规划,合理布局

以促进资源节约,提高利用效率和效益,加强水源地保护和用水总量控制,优化水利基础设施功能和布局,有效统筹水资源利用为立足点,根据县情实际,因地制宜确定工程类型、规模和标准。一是根据缺水性分区采取相应工程措施。地下含水量较丰区,通过兴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为主,解决工程性缺水;水资源匮乏且引水条件差的贫水区,以建集水池、水窖、拦截地表水为主;高氟水、苦咸水区以安装消毒设备或者引水为主,解决水质性缺水。二是以解决农村生活供水为重点,充分利用已有工程,有效降低工程建设投资和运行费用;加大科技含量,通过引进和运用先进水利技术和设备(目前一些村,以自动供水变频器作为调蓄设备正逐步代替传统的高位蓄水池实现自动供水控制)提高利用效率和效益。三是结合宣化县供水现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供水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宜改造则改造,能集中则集中,需延伸管网则延伸。打破传统单村集中供水模式,采用分片集中供水,集中调配和管理,确保水质指标达标程度和水量控制。四是结合县域自然条件、经济条件和社会发展情况,确定各村的用水标准和供水规模。以解决当前群众饮水需要为主,同时兼顾长远发展的需要,做好4个建设标准:供水水质标准达到国家《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的相关要求;供水水量标准依据水利部、卫生部《农村饮水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和《村镇供水工程技术规范》(SL310-2004),考虑公共建筑、专业养殖、企业、消防及管网漏失和未预见水量,以及国家有关技术规范、标准,结合县域气候特点、水资源条件、生活习惯,确定农村生活最高日供水量标准;用水方便程度安全标准为供水到户或人力取水往返时间不超过10 min;特殊情况下可达到取水基本安全标准,即人力取水往返时间不超过20 min;保证率标准可根据宣化县实际,工程设计饮用水水源的保证率应大于90%,水源条件好的要达到95%以上。

4.2 严把关口,确保质量

由主管领导牵头,多部门协作管理,加强组织保障。按照“高标准、高质量、高效益”工程建设目标,严格执行工程四制。建立专门的项目建设部,并参与规划设计、招标投标和建设的全过程。层层签订目标管理责任状,落实管理责任,推行标准化建设。对工程建设内容、形式、标准进行细化、量化、标准化。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严把5个关口,即原材料及主要设备进口关、施工队伍选择关、质量监督关、验收关和资金拨付关;坚持工程建设与建后管理相结合、国家投资与群众自筹相结合[1-2]。

4.3 创新机制和规范管理

应创新机制,进行规范管理,确保宣化县农村供水工程长期有效发挥效益。完善建后管理制度,明确工程产权和管理主体及相应责任,提供优质管理服务水平;对工程定期检查养护,做好应急处理维修;加强水源地保护,环水源地500 m之内不得堆放或排放污染物;加强水费征收和管理使用,确保工程正常运行经费投入。目前,宣化县有2种征收方式,即按户和人口计算,采取定量和计量相结合的两部制水价,即基础水价和计量水价,超过的部分按计量水价进行计收。

5 结语

农村饮水安全建设是农村水利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要保持与经济和社会同步发展,紧紧围绕农村经济发展要求,用先进技术和设备装备农村水利,用科学的方法和现代观念指导农村水利建设,加快传统的农村水利向现代水利的转变,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有力的水利支撑[3-4]。

6 参考文献

[1] 何锋,解勇,柳国纲,等.隆德县努力打造农村饮水安全保障体系[J].中国水利,2010(15):57-58.

[2] 李拴群,朱树旺.以水权制度为核心开展节水型社会建设[J].河北水利,2005(2):18-19.

[3] 陈家琦,王浩,杨小柳.水资源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65-72.

[4] 汪好芬,胡忠义.农村地区饮水安全问题与保障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2(20):249-250.

上一篇:仁和水库大坝现状及抗洪能力复核计算分析 下一篇:气象综合信息系统及其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