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手段与新时期政府农业部门的高效运作

时间:2022-08-22 04:29:10

信息化手段与新时期政府农业部门的高效运作

摘要:信息化是现代农业和新农村的重要标志和特征,是农业现代化建设的主题内容,是提升信息时代农业部门运行效率和服务水平的必须手段和必然途径。本文就信息化手段与信息时代背景下农业部门高效运行的必然关系与作用作些论述,以深化决策层和实际工作者对农业农村信息化的时代必然性和实践重要性的认识。

关键词:信息手段;农业部门;高效运作;重要作用

中图分类号:S126 F3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4374(2012)01-0088-03

1 农业部门运行的新时代背景

随着农村改革的推进、市场经济体制运行和信息经济特征的日益凸显,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社会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政府农业部门工作运行进入了全新的时代背景,具有如下明显的新特征。

1.1 农村改革导出的特征

一是生产组织由集中变为分散。农户分散经营替代了生产队集中劳动;二是服务对象由少数变为多数。从服务生产队转换为服务千家万户;三是生产内容由单一变为多元。农户不同内容的经营替代了生产队统一安排生产;四是统一指挥生产变为自主经营。农户自主经营替代了生产队统一安排劳动。

1.2 市场经济体制运行带来的特征

一是农业生产由产品生产变为商品生产,生产成效的不确定性增大;二是农业生产目标指向由重产量到重效益和收入,市场因素对生产目标实现的制约增大;三是农业部门的工作由直接指挥变为间接服务,农业的宏观调控与微观生产行为对接难度增大;四是农业生产运行的利益机制强化,农民行为的利益导向明显,农业部门服务的供需对接难度增大。

1.3 信息经济时代伴生的特征

一是信息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资源,深刻影响着农业农村农民各个方面。信息和知识是农业和农村经济运行中举足轻重的增长因素;二是信息对称水平成为一切社会经济行为产生理性效果的重要因素,信息服务已成为农业产业运行效益实现不可或缺的条件;三是信息技术与农业技术结合已成为农业产业有效运行的技术支撑形式;四是信息化手段成为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社会运行的最有效手段。

2 新时期农业部门高效运行的制约因素

在农村深化改革、市场经济、信息经济交织运行的新背景下,政府农业部门的工作面临许多新的课题和挑战。一是服务对象广泛化、分散化。农业部门的服务涉及生产经营全过程和消费、产业化等多层面且分散的对象;二是服务内容多样化、个性化。在需求导向下的农业产业结构和产业内容不断趋向优化、细化,要求农业部门提供多样性而对接个性化需求的服务;三是服务对象需求多元化、效益化。市场机制作用使涉农服务需求趋于多向性和多元化,且日益要求服务给予服务对象带来的现实效益;四是服务对接远程化、网络化。这是网络信息时代对政府公共服务的必然要求;五是服务实现复杂化、间接化。分散自主经营、市场经济和信息社会的综合作用,使农业部门服务运行的影响因素增多且复杂,增加了服务实现的不确定性;六是现实服务手段的滞后性。目前,农业部门工作手段和条件的现代化程度较低,仍没真正摆脱传统化、简陋化的传统格局。

3 农业部门现实的基本运行模式

3.1 计划经济的基本构架未根本改变

目前各级农业部门的机构设置在计划经济体制基础上有了较大程度的改革,但总体上,基本格局没有根本性的改变。

3.2 计划经济运行方式的烙印仍较清晰

现实运作中,各级农业部门的工作模式、服务方式、服务手段在一定程度上带有计划经济印记。

4 农业部门现实的基本运行内容

疏理目前农业部门的常态工作,可归类为七大基本内容:一是调查研究,做出决策;二是召开会议,传达政令、讲解政策、部署工作、交流工作;三是制发文件,传递信息、部署工作、指导工作,通报情况;四是创建示范样板,组织农民现场观摩学习、实地培训指导;五是教育培训农民。开展集中办班培训、农家课堂、田头培训等农民科技培训活动;六是下乡推广农业技术,指导农民应用农业实用技术;七是办理机关日常政务和党风廉政建设等农业部门内部建设。勿需置疑,以上工作在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取得很好成效。但也应该看到,对市场经济和信息经济新时期“三农”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来说,农业部门的服务与实际需求仍有很大可拓展的空间。

5 农业部门服务与“三农”发展需求仍有较大缺口

从服务方式、服务数量和质量来看,现实中农业部门的服务与服务对象的需求有以下方面的不足:

5.1 服务覆盖面与需求差距较大

面对着分散经营、数量众多的农户,农业部门服务覆盖率仍较低,远未满足需要。

5.2 服务内容与需求对接度较低

市场农业对接复杂的市场和多元化需求,要求的服务内容多样且具有针对性和预见性,农业部门目前的服务与需求的适应程度仍不充分。

5.3 服务方式与需求适应度不高

目前农业部门主要还是直接服务方式,与要求间接服务为主的市场经济运行方式仍一定程度的不适应。

5.4 服务效果与服务对象需求的满足度仍有较大差距

农业部门服务带来的增收效果与农民要求的满足程度仍不高。

6 信息技术手段是新时期农业部门有效运行的基本手段

信息技术是以现代计算机技术、微电子技术、网络技术和通信技术为基础的现代智能化技术。广泛应用于信息时代背景下各领域、各行业的各个方面,是农业农村现代化不可或缺的实现手段。

6.1 信息手段与信息农业

信息手段是运用信息理念、信息网络、信息网站平台、信息和通讯技术来决策、运作、完成一定目标任务的方式和技巧。在信息经济时代,信息和信息技术(计算机、通信、电子、自动控制以及现代的一些传媒技术)是农业产业高效运行的决定性因素。信息时代背景下的现代农业是信息农业,即以信息和现代信息技术在农业产业运行全过程起着基础支撑作用的现代农业。信息在农业生产经营活动中充分发挥导向作用,信息技术和现代农业技术充分结合,在农业生产经营的智能化运行和农业发展中发挥基础支撑作用,信息手段广泛应用于农业产业运行的全过程。

6.2 信息手段在农业部门运行中的五大基础作用

一是网络服务。提供农业部门服务通向终端的网络高速通道,包括互联网、电话网(手机网)、电视网、广播网;二是决策支持。运用信息手段可为“三农”科学决策提供信息和科学化、智能化决策手段支持,减少决策中主观与客观的不一致性;三是导向生产。为农业生产经营提供信息导向服务,解决农产品产销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四是智能化技术服务。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于农业产业运行的各个环节,能不断提高农业生产经营的智能化水平;五是平台服务。通过网络平台,提供政令传达、农技服务、农民培训、信息、互动交流、产品交易等方面服务,有效提高服务效率和效果;六是窗口服务。通过各级涉农网站的窗口,可及时、广泛地了解区域外以至国外相关信息和展示本区域“三农”优势和亮点,打造区域“三农”品牌。以上六个方面的作用基本涵盖了农业产业运行的全过程内容,充分应用信息手段才能适应信息时代政府农业部门高效运行的客观需求,才能实现政府涉农服务与广大农民需求的充分对接。

6.3 应用信息手段,提升服务水平,推进信息农业发展

应用信息手段是提升新时期农业部门服务有效性的必然选择,是加快信息农业发展的必然措施。当前,应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6.3.1 以“金农工程”建设为基础,加强农业信息网站平台以及信息采集体系、传输通道的完善和提升建设,强化作用功能。重点加快在“三电合一”基础上的农村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充分提高信息服务水平。

6.3.2 以整合资源为手段,加强信息采集,丰富信息数量、优化信息结构、强化个性化服务的信息资源保障。

6.3.3 对接需求,加强信息服务。围绕农业产业运行效益的充分实现,做好以产业运行龙头企业和农业合作组织为重点的信息服务,提升“三农”信息服务的个性化水平和农业产业运行的信息对称水平。

6.3.4 加强农业信息技术推广应用,大力推进农业生产经营的信息化水平。一是积极推动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经营中的应用,提高农业生产设施装备的信息化水平,发展精准农业;二是积极开发应用相配套的系列农业专家系统,加快推进农业生产经营的智能化水平。

6.3.5 大力开展农业信息服务提供者和接受者的知识及技能培训,提高农业信息服务水平和应用水平。信息接触量少导致思路不活、视野不阔是制约农民综合素质提高的根本原因,新型农民培养的关键点是激活思路、拓展眼界,而最有效之措施是推进信息服务,让广大农民常态地获得大量的信息。

6.3.6 加快推进农业电子商务建设和推广应用,充分利用宽广无边、高速畅快、全天候运行的网络平台和通道开展农产品流通和农业招商工作。

6.3.7 积极开展部门合作,整合多方力量推进农业信息化的提升发展。一是拓展与电信运营公司合作范围和内容,充分运用电信部门的通道和平台资源推进农业信息服务;二是加强与组织、文化、教育部门合作,整合农村党员教育、农村文化共享工程、农村运程教育资源开展涉农信息服务;三是整合农业部门内部信息服务资源,提升涉农信息服务水平,深度变革传统的农业服务手段和方式。

6.3.8 加强不良信息的监测防范工作,确保农产品市场信息等经济信息和农村舆情信息安全,保障农业产业和农村经济社会持续稳定、高效有序运行。

信息化是现代农业和新农村的重要标志和特征,是农业现代化建设的主题内容,是提升信息时代农业部门运行效率和服务水平的必须手段和必然途径。农业信息工作是农业部门具有全局作用和意义的工作,准确把握信息时代的新形势,深刻认识信息农业的时代必然,全面应用信息化手段提升运行水平、对接新形势下“三农”服务需求,以现代的手段、现代运行方式、有效服务“三农”现代化是农业部门的紧迫之为,是农业部门现代化建设的题中之义和必然的实现手段。

上一篇:卷烟烟气中主要有害成分的色谱分析法研究进展 下一篇:广西野生稻抗白叶枯病多菌系鉴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