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憾那些被删掉的文字

时间:2022-08-22 03:31:34

遗憾那些被删掉的文字

摘 要: 一些入选中学语文教材的文章被编者进行了删改,作者认为这是没有必要的,因为这些文字有着时代的痕迹,饱含着作者个人的审美倾向。这些文字可以让我们更全面更准确地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有助于我们更深刻地理解课文。

关键词: 语文教材 删除文字 保留原文

在备课或解读一些文本教材时,我们会发现编辑们因为某些原因对原著进行了删改。作为入选的中学课本,对文字作必要的修饰增改,对文章内容进行必要的整理当然可以理解,但有些直接的删除我认为是没有必要的,并且是不能动的,它们都有时代的痕迹,也饱含作者个人的审美倾向。

苏教版七年级下册有篇柳宗元的《黔之驴》,是作者最有代表性的寓言《三戒》中的一篇。文学家林纾在他《韩柳文研究法》一书中曾说柳宗元的寓言后面,“必有一句最有力量,最透辟者镇之”。确实,我在备课的过程中,通过广度和深度的解读文本,发现原文还真的有一句结尾,只是选入课本时删掉了:“噫!形之庞也类有德,声之宏也类有能,向不出其技,虎虽猛,疑畏,卒不敢取。今若是焉,悲夫!”

如果教师在备课的时候不作深入的研究,不追根溯源,就很难把握和引导学生理解这篇寓言的主旨。课堂上很有可能会出现异彩纷呈多角度的寓意,甚至也有为驴辩护或有同情之说。我认为,教师应该为学生呈现原文前的序,至少是那句“最有力量”的结尾。

柳宗元的《三戒》在序中有:“吾恒恶性之人,不知推己之本,而乘物以逞,或依势以干非其类,出技以怒强,窃时以肆暴。”从这句话不难看出柳宗元写《三戒》是为了警戒世人:没有自知之明而肆意逞强,必自招祸患,所讽刺的是当时统治集团中官高位显、仗势欺人而无才无德、外强中干的某些上层人物。在结尾议论中更为突出地指出:驴子体型庞大,好像很有法道,声音洪亮,好像很有本领,假使不暴露出自己的弱点,那么老虎即使凶猛,也不敢贸然行动。现在驴落得这个下场,真是可悲。由此看来,作者的讽刺对象指向就很明确了——讽刺了仗势欺人而无才无德、外强中干的某些上层人物。以《黔之驴》为本文的题目,也表明作者讽刺意图的指向。

在此,我认为,如果教材能保留原文,就可以让我们更全面更准确地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少些断章取义,少些无效解读,在此基础上我们和学生方可谈得上知人论世,品味经典。

苏教版七年级下册有一篇张岱的短文《于园》,其中“瓜洲诸园亭,俱以假山显”后删掉“胎于石,娠于磊石之手,男女于琢磨搜剔之主人”一句。我认为删掉真的没有必要。作者是想表达这些假山就像小孩子出生或如男孩一般雄伟,或如女孩一般秀丽,都出自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然后从园林能工巧匠的一双手中孕育,构建出来。当然,更需要借助园林主人高超的艺术构思与精神追求。最后议论:“至于园可无憾矣。”方可水到渠成。

而教学用书中就分析:瓜洲众多的园林亭榭和于园一样,是凭借巧夺天工的假山而闻名,原因在于三个方面:“来源于自然之石、能工巧匠的一双手和园林主人高超的艺术构思。”这样的归纳显得有些莫名其妙,教师在授课时必得找来删掉的这句话:“胎于石,娠于磊石之手,男女于琢磨搜剔之主人。”而不见得所有教者都会发现这个漏掉的重要句子。所以我无法理解为什么编者要删掉这句能表达作者写作意图的话。

七年级上册选入了鲁迅先生的《社戏》,不知道老师们有没有注意到,选入的文本其实还有一段开头。写的是看社戏之前,“我”在北京戏园里看京戏的情景,比如:戏院里的场面是那样的嘈杂、混乱、龌龊,与下文看社戏时温馨、清新的气氛形成鲜明的对照。“我”在戏院里向坐在近旁的胖绅士请教,对方“很看不起似的斜瞥了我一眼”,态度是那样的冷漠、傲慢,这又与下文看社戏时小朋友们的真诚、淳朴、友爱形成鲜明的对照。显然,作者的感情是倾向于后者的,欲扬先抑。编者没有把这段开头放入课文里,或许是为了这个单元的整体风格着想,但是我认为把成年后在京城看京戏的令人生厌和和童年时在江南水乡和伙伴们一起看社戏的令人向往进行对比,更增强了小说的表现力,更容易使我们联想起自己永远失落了的童年,从而引起心弦的振动。

苏教版九年级入选文章《我的叔叔于勒》,一直沿用的是删节版,别的删节不说,单说小说开头至关重要的那段:“一个白胡子穷老头儿向我们讨钱。我的同伴约瑟夫竟给了他一个五法郎的银币。”[1]引出下文由若瑟夫自己解释为什么这样做的原因。很多教师在教这篇文章时都会增加这段开头来帮助学生解读小说的真正主题,若瑟夫的身份由简单的观察者、评判者变成观察者、评判者、悲悯者。父母可恶、可笑,但又何尝不是可悲、可怜——因为于勒钱的问题,一方面无法消除对他的愤恨,另一方面无法接纳他,接纳就意味着自己又增加经济负担,将使本来就捉襟见肘的经济状况更是雪上加霜;于勒叔叔因为赚不到很多的钱而无颜见兄嫂。小说借若瑟夫的思考表现的是作者莫泊桑的一种悲悯情怀:他们因为钱遭遇的是同样的一种命运,在金钱的重压之下,他们难以满足对亲情的渴望——这一人性中重要的一面。这样来解读文本,我想留给老师和学生的理解空间会更广更深刻,也更具现实意义。

原著是作者心灵的创造,它凸显了作者的思考,反映了作者对生活、对人生、对社会的完整思考。既然,编者看中了这样的文章,要作为范文让学生进行鉴赏品味,又何必删掉那些作者精心创作的文字呢?所以,我主张:保留原文。

参考文献:

[1]莫泊桑中短篇小说选(下)[M].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12.

上一篇:高中英语听力教学现状及对策 下一篇:结对学习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