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生态课堂”提高历史教学有效性

时间:2022-08-22 02:35:19

打造“生态课堂”提高历史教学有效性

“生态课堂”鼓励远离封闭的室内教学和“填鸭”方式,提倡自主学习的方式,崇尚研究性学习和探索性学习。这样的课堂不是对学生进行训练的场所,而是教师智慧充分展现的场所,师生之间通过对话各自阐述自己的理由,师生一起“协奏”。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个人独立学习的方式转变为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教师从全权的灌输者转变为设计者和促进者,学生由被动的教学信息接受者转变为具有创造性的学习者。历史学科拥有丰富的人文资源,在塑造人的系统工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作为历史教师,我们应从本学科特点出发,在教学中探索如何打造“生态课堂”,践行“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落实“生态课堂,和谐教学”的改革主题,实现“五严”规定下的有效乃至高效的课堂教学目的。

理论来源于实践,又反过来指导实践。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简单阐释一下如何打造“生态课堂”,提高历史教学的有效性。

首先,以学生为本是打造“生态课堂”的前提。教育的本质就是促进人的发展,课堂教学要落脚在“基于学生的发展,关注学生的发展,为了学生的发展”的基础上。“一日为师,终身为父”、“严师出高徒”等所谓的教学方法和经验随时代的发展已暴露出其严重的不足:单纯强调教师在课堂上的地位、权威以及呆板的课堂纪律,严重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忽视了对学生自我探索和自我学习能力的培养,忽视了学生学习主体作用的发挥。为此,教师必须更新教育观念,实现从“塑造灵魂的工程师”到“学生潜能开发者”的转变、从“蜡烛和园丁”到“学生发展引导者”的转变、从“巨匠和导师”到“教育教学的创新者和促进者”的转变。现代课堂教学更需要教师放下架子,平等地看待学生,给予学生更多的鼓励、尊重和信任。教师和学生应该是合作的伙伴关系,课堂是学生的课堂,教师的课堂应是为学生设计的。总之,只有转变了观念,才能真正实现以学生为本,营造出良好的课堂气氛,才能把“以人为本、成功育人、和谐发展”的办学理念落到实处,才能形成和谐的师生关系。

其次,三维目标和谐发展是打造“生态课堂”的关键。在教学中我们要真正做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和谐统一,让学生在识记的基础上,培养正确思维,提升人格魅力。在授课中我们要特别注重对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体验和落实,真正实现课程的三维目标,让课堂成为学生获取知识、提高能力、启迪智慧、陶冶思想的学园、乐园和精神家园。如在学习《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成就》一课时,为了让学生准确把握历史主干知识,对知识的掌握做到“点透、线通、面全”,我导入新课后就在黑板上板书出四大发明及其应用、外传、影响三个方面的内容要点,让学生对本节课的主干知识做到一目了然。在教学过程中,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审题习惯和思维方法,注重思维的层次性、渐进性和科学性,我设计了下面的问题:作为一个中国人,如果你去大英博物馆参观,看到《金刚经》存放于其中你会有什么感受?如此让学生一方面感慨古代中国人的智慧,另一方面痛惜近代中国的落后。历史教学还要充分发挥学科的德育功能和社会功能,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促进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因此在本课的结尾部分我设计了这样几个问题:四大发明在中国和西方产生了什么不同的作用?为什么?对我们有何启示?让学生充分思考、讨论后,得出以下结论:四大发明在西方起到了促进社会变革的作用,在中国没有起到如此巨大的作用,究其根源是社会环境的不同。带给我们的启示是要重视科技发展,重视创新科技人才的培养。

最后,新高考下“生态课堂”的构建必须坚持情境化原则。认真分析近三年来的江苏高考试卷,可以看出试题不再拘泥于教科书的具体表述,而是重视新材料、新情境的创设与运用。试卷中出现了多种形式的史料,既有原始文献(即不同历史时期形成的文献、图像等资料),也有物质材料(即不同历史时期形成的物质形态的材料),注重对学生历史学科多种思维能力的考查。这就要求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要注重开发多样化的课程资源,注重变换方式与角度创设形式多样、质量优异的教学情境。如在《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成就》一课的教学中,我对四大发明过程的处理不是单纯枯燥的讲授,而是设置了“世博会上讲解四大发明”的情境,让学生当导游来理解相关知识、展示自身风采;在讨论四大发明在中西方所起到的作用时,投影打出了中外历史人物对四大发明的评价,让学生产生情感共鸣;在习题训练中也采用了大量的变式情境题,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提升了学生的解题能力。另外在教学过程中,我非常重视对图片与史料的讲解,避免纯粹知识的灌输,对课内外图片如人物图、物品图、地图、漫画、照片等精心设计问题、科学提炼观点,培养学生对史料题的适应性及理解能力,帮助他们创造性地思考问题和回答问题。[L]

上一篇:高中地理有效教学的行动策略 下一篇:初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