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公路工程中软弱地基强夯法技术的分析

时间:2022-08-22 01:48:08

对公路工程中软弱地基强夯法技术的分析

摘要:随着我国公路建设的飞速发展,对路面基层的施工质量控制及施工技术提出了极高的要求。其中,强夯法作为软弱地基处理方法之一被广泛采用。本文对于公路工程软弱地基强夯法处理应用的相关问题,进行了简要的论述及分析,并就相关问题进行了讨论。

关键词:公路工程;软基处理; 技术分析

Abstract: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road construction in China, the pavement base construction quality control and the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puts forward the high requirements. Among them, the dynamic compaction method as one of soft ground treatment method is widely used. In this paper the weak foundation for highway engineering dynamic compaction method processing applications of related problems, has also briefly discussed and analyzed, and the related problems are discussed.

Keywords: highway engineering; Soft foundation treatment; Technical analysis

中图分类号:X73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 地质概况

该区地貌属于江河口冲积平原,局部分布少量残丘。地下水为孔隙潜水,与河水互为补给,水位1.0-3.Om,受潮汐影响。地层自上而下为:①人工填土,色杂、松散—稍密,厚度1.0—2.0m;②海陆交互相沉积层(软土层),为淤泥,淤泥质粉质黏土,夹淤泥质细砂,灰黑色,饱和,流塑,松散,该层层底埋深3-15m左右;③冲积层,杂色,花斑状粉质黏土,可塑,灰黑色淤泥质粉质黏土,饱和、流塑及灰黑色中砂层,饱和、松散—稍密,厚约O~8m:④残积层,为黄—灰黄色砂质黏性土、硬塑为主,为花岗岩残积土,厚约0~6m。

1.1软土层物理力学指标

天然含水量Wo=73.2%,液性指数IL=1.66,塑性指数Ip=24.8,孔隙比Eo=20.3,压缩系数a=2.247MPa-1,竖直向固结系数Cv=0.792×lO-3cm2/s,水平向固结系数Ch=5.019×10-3cm2/s,内摩擦角ψ=6.4°,凝聚力c=6.2kPa,容许承载力=40kPa。

根据估算,在不作软基处理情况下路基极限填土高=1.86m左右。

1.2质量、工期要求

由于该地区软土属高含水量、低强度、高压塑性的超软弱黏土,根据路基软基稳定控制、工后沉降控制、路面结构的基底强度要求必须对软基采取处理。而道路的施工期只有8个月,软基韵实际预压时间只有5个月左右。所以采用的软基处理方案需满足该工程特点要求。

2设计

2.1方案论证

常用的软土路基处理方法有清淤换填、袋装砂井(插塑板)、强夯法、真空预压、碎石桩、搅拌桩、CFG桩等多种。

袋装砂井(插塑板)加预压排水固结方法需预压,一般固结的时间较长(180-360d),工后沉降较大;同时本工程所处的位置距江边非常近,受潮汐影响水位变化大,由于微薄砂层的存在,与附近河水水力联系密切,排水固结效果不甚明显。特别是有些址段地层上部分布杂填土(如原已填鱼塘地段),地基采用此方法处理困难。对桥头路堤,由于填土相对较高,工后沉降要求不大于0.1m,可采用复合地基处理。对于软土厚度小于15m的桥头路基采用水泥搅拌桩,大于15m的地段采用CFG桩处理。该处理力法效果好,亦不需预压,但工程造价较高,不能广泛采用。袋装砂井(插塑板)加强夯法:它通过设置竖向排水体系(袋装砂井),并结合静荷载(填土堆载)和动荷载(强夯夯击能),使得地基土在较短时间内完成大部分固结沉降,减少工后沉降并迅速提高承载力;此外,还可通过对地基的预震作用,有效地消除砂土液化、基坊开挖涌砂现象;有利于地下管线的开挖埋设。

本工程中,我们通过对不同处理方法的对比,并结合周边已建工程的实例及效果,对于软土埋深小于8m的地段,我们采用动力固结(强夯加袋装砂井)作为一般软土路基的处理方法之一,对于上部分布杂填土软基,则单纯采用强夯法处理。

2.2作用原理

强夯法加固非饱和土的过程,就是土中的气相被挤出的过程。而对饱和土,传统的固结理论认为,在快速加荷条件下,孔隙水无法瞬间排出,所以是不可压缩的,但无法解释饱和土在强夯后产生的明显较大沉降。L·梅耶动力固结理论认为:

(1)强夯中土的渗透系数是随时间变化的;

(2)强夯中饱和土孔隙水具有压缩性;

(3)强夯中饱和土有局部液化现象;

(4)强夯中饱和土有触变现象。

所以在重复夯击作用下土体中产生裂纹,土中部分吸附水变成自由水。随着孔隙水压力的消散,土的抗剪强度和变形模量不断增长。单纯的强夯由于竖向裂缝的产生并非规则的和连续贯通的,因而在孔隙水和气体排除过程中并非很畅通,这就造成在施工过程中孔隙水压力消散缓慢,从而影响到加固的效果和施工进度,效果不佳。采用排水固结法结合强夯,当土体受到冲击荷载时,土中孔隙水压力增加,孔隙水可渗透到袋装砂井中,沿袋装砂井直接排到地表,这样缩短了排水距离,加速了孔隙水压力的消散过程和地基沉降的发展,而达到加固的目的。

2.3设计参数

到目前为上,强夯法还没有一套成熟和完善的理论和设计计算方法,只能通过试夯的方法确定施工参数。试夯区面积不应小于20mx40m,对不同地质条件,至少进行一处试夯,通过试夯确定施工参数,如夯锤重量、夯锤落距、单点总夯击能、夯点距离、间歇时间、夯击遍数及有效加固深度等。

(1)加固深度按式(1)估算

H=a(mh)1/2

式中:m——锤自重,t:

Il——锤落距,m;

a-- --修正系数,黏性土取0.6左右:

H——强夯影响深度,m。

(2)强夯机具、夯锤重量、夯锤落距的选择。

强夯机械采用履带式起重机械,一般国内夯锤重为10~25t,我国至今采用的最大夯锤重为40t,夯锤一般采用圆形,带气孔的锤较好。同时,由于软基强夯过程中产生较深的夯坑,会产生一定的能量损失,所以对于软黏土,锤底的面积不宜小于6m2。目前我国通常采用的夯锤落距一般为8-20m。

(3)软土夯击工艺及参数往往决定强夯法的效果,根据试夯结果和附近施工资料,强夯夯击遍数、单点夯击能、夯击次数、夯点间距、每遍间隔时间、夯击顺序等。

3效果检测

测试应在孔隙水压力消散后进行,一般应在强夯结束一定时间后进行检验。试验点应分别取在夯点及夯点间,常用的方法有静力触探和动力触探、荷载试验、波速试验等。

从图1可以看出,孔隙水压力—般在一个星期内基本消散完毕,设置的排水措施使其达到原设计参数条件要求,起到了不错的效果。避免了由于孔隙水压力消散慢,导致土体液化出理“橡皮土”的现象。

图1 深6.3m孔隙水压力监测曲线图图2 强夯处理的静力触探P/曲线对比图

从图2可以看出,本工程的加固深度一般在12m以内,但处理效果明显的只在表层8m以内,主要是由于现场没有高能量的强夯设备,夯击能量参数达到4000kN·m设计要求,所以有效加固深度没有达到设计‘预计效果。根据现场的实际情况,及时对设计措施进行了调整,对软土分布深度在8m以上的地段采取了复合地基、真空预压等其他处理措施。

4强夯法处理饱和软黏土应用中几个问题的探讨

(1)动力固结理论未完全成熟。土体的沉降主要是动力固结、侧向变形、上部一部分土体发生超固结等组成。目前强夯法的施工沉降主要靠试夯得出,如何根据理论计算也是今后待解决的问题。

(2)软黏土地基强夯必须关注如何降低孔隙水压和增大有效深度。然而两者有所矛盾,增加加固深度,要求增加能量,而增加能量,按常规工艺会增大孔压。当前软黏土地基强夯处理效果不佳的原因有3个方面:①由于夯击能量刁;足,有效加固深度不够,下部土体未完成固结沉降;②由于强夯使上部软黏土结构性破坏,不仅降低了强度,还大幅度降低了渗透性:③当前规定的强夯工艺不适应软黏土地基强夯特点,导致地基中孔隙水压力居高不下而形成‘橡皮土”。针对上述原因,采取了适应强夯加固的有效排水系统,采用了适应软黏土地基的“先轻后重、逐级加能、少击多遍、逐层加固”的夯击方式,确立了以不破坏土体宏观结构为原则的收锤标准,形成了能够有效抑制孔压上升,加速孔压消散,防止上体液化,增强强夯效果,降低能耗的一整套强夯新工艺。

(3)强夯法宜用于软基处理要求施工期短缺少预压时间、或者缺少预压荷载、软土层较浅、宽大场地排水不易等情况,特别是在上覆杂填土或大块石的地基。对于一般在正常条件下处理的软基,强夯法由于同样需要结合砂井及垫层,所以处理费用战普通填土预压措施要贵,但它比复合地基便宜,施工也方便。

注:文章内所有公式及图表请以PDF形式查看。

上一篇:关于我国建筑设计相关方法的论述 下一篇:浅谈地下室空间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