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农民对农业保险供求矛盾的影响

时间:2022-08-22 01:26:54

贵州农民对农业保险供求矛盾的影响

摘要:农业保险是农业生产能够正常进行,会使农产品的供求状况平衡,进而影响社会其他阶层人们的正常生活。农业保险具有其存在的必要性,它是为国家的农业政策服务,为农业生产提供风险保障的根本保险。农民作为农业保险活动的参与者,对农业保险供求矛盾的产生有重大影响。

关键词:农业保险;供求矛盾;农民

贵州农业为确保全省粮食安全奠定坚实基础。经济类作物包括甘蔗、烤烟、药材、茶叶和水果等,不仅保障了省内消费需要,还将更多地农作物进行加工输出换来现金收入。农业具有提供就业机会,保障农村劳动力就业的功能。由于农业所具有的地域性分布特点,农业不仅为农村居民提供了谋生手段和就业机会,而且还为他们提供了生活和社交场所,有助于形成和维持农村生活模式及农村社区活力,具有减少农村人口盲目项城市流动、保持社会稳定的功能。

农民农业保险供求矛盾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一级方面:

第一,收入低,购买力差

农业保险产品对于农业生产者来说,不是生活必需品,它是随着经济发展,人们为有效分散农业风险而产生的。在农业经营者满足基本的生活需要后,出于人类都有对风险厌恶的本能,他们愿意选择购买农业保险来分散风险。所以他们是在满足一定收入水平条件下的潜在的农业保险购买者,即存在潜在的农业保险需求。根据供求理论,农业保险的需求受购买能力的直接影响,而购买能力由农户的收入和农业保险产品的价格决定。首先,就收入水平而言,根据张跃华等学者(2005)对财富的存量和保险需求做了实证分析,认为当收入水平初始值低的时候,收入水平与保险需求成正比关系,即农业保险随收入水平的升高而增长,随收入水平的降低而减少。但是当财富存量超过某一特定值后,农业保险需求开始随着收入水平的升高而下降。其次,由于我国农业自然灾害频繁,而农业的防灾减灾能力不足,导致农业灾后损失严重,进而导致农业保险产品的价格较高,农户在既定的收入水平下的购买能力相比就越弱,对农业保险的需求就越少,也就是说农业保险产品的价格与农业保险的需求成反比关系。所以政府补贴降低了农业保险价格,不仅提高了农户购买农业保险的积极性,也增加了保险公司提供农业保险的动力,缓解了农业保险供给双方的矛盾,使得农业保险供求趋于平衡。

近年来,贵州省农民收入水平和生活消费支出水平均逐年提高,且增长速度接近(如上图表所示),表明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在提升。而保费收入曲线从2006年到2010年有大起大落,但总体上呈现上升趋势。因此可以得出农业保险需求与收入水平基本保持相同变化趋势,即随着农户收入水平的上升,农业保险保费收入总体也呈上升趋势。

此外,农村家庭人均纯收入在近十年内始终低于人均总支出,生活消费支出(包括食品、衣着、居住、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医疗保健、交通和通信、文教育了用品及服务、其他商品和服务等的消费支出)占总支出的60%以上,恩格尔系数(即食品支出总额占个人消费支出总额的比重)呈缓慢下降趋势,但始终在50%左右(如下图表)。种植业和牧业生产总支出增长相比农民收入水平和生活消费支出水平的增长要缓慢很多,而且始终保持在一个很低的水平,由图4.1-2看出,种植业和牧业生产总支出占全年总支出的比重从2002年到2012年不仅没有上升反而有下降趋势,中间阶段有轻微波动。

综上所述,贵州省农村居民目前收入水平还很低,只能满足基本生活需要,处于入不敷出的生活状态,对农业保险的潜在需求尚未转化为有效需求。

第二,农民收入结构非农化提高

农民收入来源主要包括工资性收入、家庭经营性收入、转移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四个方面。其中家庭经营性收入又可根据来源于不同产业分为第一产业收入、第二产业收入和第三产业收入,第一产业收入主要是指农业、牧业、林业和渔业(以下讨论第一产业收入即广义的农业收入)。

农民收入结构影响农户是否形成农业保险有效需求主要表现在:当农业收入在农民总收入中所占比例下降,而非农收入比例不断上升时,即使农业遭受灾害损失,致使农业收入减少,灾害对农民总收入造成影响也是很小的。贵州省农民农业收入在今年呈现缓慢上升趋势,但由于上升比总收入上升速度慢,导致农业收入在总收入中所占比重呈下降趋势。其他非农收入都成上升趋势,其中工资性收入占比上涨最快,转移性收入所占比例上涨幅度稍次,财产性收入比例上升幅度不明显,基本保持稳定(如下图表)。因此从农民收入结构非农化提高来看,贵州省农民只形成潜在的农业保险需求。

第三,缺乏对农业保险的了解和信任

贵州省农村居民受教育情况比较落后,由图4.1-5看出,大专以上受教育群体比例在上升,但所占比例始终没超过2%。受教育总体水平落后严重影响他们对保险知识的接受能力,再加上保险公司和政府对保险宣传教育不到位,农民很少主动学习保险知识,当保险公司提供保险产品时,由于不了解,对复杂的农业保险规定,容易产生抵触情绪,失去对农业保险的购买兴趣。如果保险公司在经营过程中出现判断不专业、未履行应尽的风险告知义务等,会出现农民对保险条款的误解,甚至出现纠纷。农民对农业保险的不了解和不信任会进一步减少农业保险需求。

第四,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

由于农业保险的需求正外部性,农民存在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问题。而且由于农业的周期性、专业性和高风险性等复杂的原因,使得农民的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发生频率更高。

如果从委托――双方信息不对称的理论出发,道德风险是指契约的甲方(通常是人)利用其拥有的信息优势采取契约的乙方(通常是委托人)所无法观测和监督的隐藏性行动或不行动,从而导致的(委托人)损失或(人)获利的可能性”。在此处是指农户在投保后采取了利于自身而使保险公司蒙受损失的行为没有被保险公司发现或监测到。农民相比保险公司对农业经营了解更多,熟悉农业如何经营获得产值最大,另外由于农业保险标的是活物,保险合同中无法事先明确未来收货时标的的实际产值,所以农民利用这一优势,在农业经营过程中,采取消极的种植方式或消极的防御灾害措施。这样参保农民可以根据保险的预期价值和未来标的实际价值状况的对比获得利益,同时使保险公司蒙受损失。长期合作后,保险公司会选择缩小保险范围甚至不再这一区域设立保险,减少农业保险供给。

逆向选择是指在市场交易中,一方如果能够利用多于另一方的信息使自己受益而对方受损时,信息劣势的一方难以顺利地作出买卖决策,于是价格便随之扭曲,并失去了平衡供求、促成交易的作用,进而导致市场效率的降低。本质就是由信息不对称和市场价格下降产生的劣质品驱逐优质品,进而出现市场交易产品平均质量下降的现象。在农业保险交易中,保险公司希望以较低的赔付获得较多的保费,农户希望以较低的保费获得较高的赔付,但农户是农业保险市场占据信息优势的一方,所以会出现高风险农户在保险公司不知情的情况下购买等同于低风险用户的保单,以较低的成本获得高比例的赔偿,是保险公司遭受损失。与道德风险相似,逆向选择也会降低保险公司对农户提供农业保险的积极性,缩小被保险农业区域范围。(作者单位:贵州大学经济学院)

参考文献:

[1]吕春生. 我国农业保险需求不足的原因分析. 农业经济问题. 2008.

[2]费友海. 我国农业保险发展困境的深层根源――基于福利经济学角度的分析. 金融研究. 2005.

[3]罗向明,朱金伟. 农业保险需求不足的成因分析. 老区建设. 2009

[4]龙文军. 当前中国农业保险面临的矛盾的认识. 农业经济问题. 2003.

上一篇:《快乐大本营》的竞争力浅议 下一篇:西部农村金融体系创新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