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唤社会正能量

时间:2022-08-22 01:12:33

呼唤社会正能量

在创作《留守儿童》这组作品的3个多月时间里,朱雨田用镜头,用心,记录着安徽休宁那些远离父母的孩子在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一个个真实且生动的瞬间,被他和他手中的相机凝固住

2006年,一个阳光还算明媚的清晨。安徽省休宁县郊区一个叫萱萱的小女孩,迎来了自己的生日。她兴冲冲地跑到一位大哥哥身边,讲着奶奶为了给她庆生特意煮一个鸡蛋给她的事情,话语间颇有些炫耀的色彩。没有生日蛋糕和蜡烛,没有小伙伴在一起聚会庆祝,也没有带来惊喜的礼物,但心中的满足感与幸福感使她笑得依然那么灿烂。因为从没有走出过这里的萱萱,或许根本不知道在过生日时,除去煮鸡蛋以外,还可以得到些什么。

第二天,萱萱又来找那位大哥哥,昨日的神采却已从她的面庞上消失不见,取而代之的是在眼眶中不断打圈圈的泪花和撅起的小嘴。后来才得知是因为昨日父母由于外出务工繁忙,没有打来电话来为她的生日送上祝福,让萱萱本应愉快的心情一下子跌至谷底。

讲述这个小故事的朋友叫朱雨田,也就是那位在这个真实的故事里始终在倾听萱萱欢乐与痛苦的“大哥哥”。在重新诉说这个故事的时候,雨田说自己就像当初面对萱萱时一样,心中充满酸楚。

这个故事只是雨田在安徽休宁拍摄时诸多经历中的一个片段。在创作《留守儿童》这组作品的3个多月时间里,雨田用镜头,用心,记录着像萱萱这样远离父母的孩子在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一个个真实且生动的瞬间,被他和他手中的相机凝固住。

《留守儿童》,在我看来不仅仅是用光合理、构图严谨的摄影系列作品,同时也是雨田作为摄影师,对留守儿童问题的严肃思考。《留守儿童》在腾讯网发表后,被各大网站争相转载,引起强烈的社会反响。

留守儿童是中国在不断的城市化发展进程中所产生的新问题,泛指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到城市打工,自己留在家中(主要是指留守于农村)生活的孩子们。据权威调查,全国留守儿童数量目前已超过5800万人,而根据教育部在2012年9月所颁布的统计结果表明,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留守儿童数量高达2200万。在我国,这无疑是一个庞大的、不容忽视的弱势群体。这一群体由于父母监护教育角色的缺失,心理问题尤为突出。长期的单亲监护或隔代监护所带来的影响,使这些孩子常常展现出与这个年龄段不相称的沉思状态。

情感饥饿,侵蚀儿童心灵

留守儿童的内向、自闭、不善与人沟通,已成为这一群体的代表性特征。这一问题也直接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由于缺乏父母亲情的滋润,很大一部分留守儿童长期处于自我封闭状态,缺少正常倾诉与交流的对象,在情感上产生了“饥饿”。而代管监护人与儿童年龄差距过大,且忙于家中劳务,往往与孩子沟通不足。长期的自我封闭,导致人际交往敏感,口头交际能力减弱,逐渐形成内向、孤僻、冷淡等行为特征。

“当完成框架的构思并开始拍摄《留守儿童》这一主题后,与拍摄对象的沟通是摆在我面前最大的困难。”雨田在回忆拍摄之初的情境时讲。他的一位朋友在安徽做支教工作,通过这位朋友,雨田有机会接触这些留守儿童。

在对留守儿童的生活状态经过很长一段时间的观察与了解后,雨田从30多个孩子中选择了最具代表性的几名作为主要的拍摄对象。但就在雨田准备与他们进行更深一层的接触和交流时,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却暴露出来:这些留守儿童普遍偏于内向且缺乏自信心。起初,每每当他准备拍摄时,孩子们总是害羞地避开镜头。在交流不畅的状况下,这些留守儿童的真实生活状态无法全面呈现在雨田的面前。雨田说:“当我尝试用平日在写真摄影工作中的沟通方式与他们进行交流时,却很难得到我想要的反馈,尽管我不断引导,他们却在更多时间里表现沉默,似乎并不愿意在我这样一个‘外来者’面前表露真实情感。”

性格执拗的雨田,并未因此而放弃《留守儿童》这个专题的拍摄。在他看来,这些孩子所暴露出的心理问题越凸显,自己就越应该为孩子们做些什么。慢慢地,这个顶着一头棕黄色长卷发、穿着耳钉的时尚青年让这些山里的孩子敞开了心扉。雨田放下相机,开始与休宁的这些留守儿童深入交流。为更快融入他们的“圈子”,雨田首先找到了几个性格比较开朗的孩子,聊一些他们感兴趣的话题,并将“外面世界”的新鲜事讲给他们听,和他们一起在学校听课,在课余的时候一同玩耍。渐渐地,围拢在雨田身边的孩子多了,大家开始习惯并喜欢和这个来自外边的大哥哥在一起,彼此间的沟通也变得愈发流畅与深入。最让雨田感到欣喜的是,在他尝试着去拍一些照片时,这些孩子不再回避镜头,并且在雨田面前自然展现出实际生活中应有的喜怒哀乐。

相对于一般的儿童题材摄影,《留守儿童》这组作品并未采用常见的鲜艳色彩,反而在后期加工时进行了抽色处理,使之变为灰调的组照—或许,冷漠单调与缺乏色彩的生活,正是这些孩子内心世界的真实写照。

运用影像语言,呼唤社会正能量

《留守儿童》这组作品,凭借独特的洞察力与其中所蕴含的强烈社会责任感,在江苏省大学生艺术节上得到专家们的一致认可,也让摄影师本人捧得了这届艺术节的摄影特等奖。但在这之后,雨田发现这并非是他想要的全部。

“我想大多数初出茅庐的年轻摄影师都会因为在专业层面上一下子取得佳绩而感到喜悦,甚至会在喜悦中沉溺上一段时间—事实上,我也不例外。不过在彻底冷静下来之后,回头去看这些不带有任何金钱味道的照片时,我才发现,其实真正抓住人们心灵的,是藏在人物背后那一个个充满苦涩的故事,以及其中所反映的社会问题。”

雨田决定,继续向社会去推广这组作品,以求让更多的人能够了解城乡间的巨大差异;了解生活在那里的留守儿童的生活现状;了解缺乏父母关爱使儿童丧失的珍贵的童年情感……唤起社会各界关注留守儿童问题。

如果说摄影是一种语言,那么它的发声无疑能够让人更直观地了解平日里人们所忽视的角落中存在的问题,讲出真实的“痛”,从而引起大众的关注、思考与共鸣,促进这些问题能够被更早地解决。但对像雨田这样知名度不高的年轻摄影师来讲,推广传播也并非易事。即便是在今天网络高度发达的自媒体时代,这类摄影题材在传播时依然要饱受展现量低、受众面窄等诸多因素的制约。

由于一时间找不到更好的平台与媒介,雨田开始只能是在个人微博上这些图片,并发动周围的一切朋友帮忙转发。他在回忆《留守儿童》这组作品进行推广时说道:“当时也没想到在这之后会获得如此大的社会反响,总之只是一心想让更多的人去了解留守儿童是怎样的一种生活状态,尽量让这个社会问题更多进入大众视野中。”

随着雨田的坚持,一些地方性媒体刊物逐渐注意到《留守儿童》这组作品,而直到被腾讯网发现并推放至首页后,《留守儿童》的转载量出现几何倍数的增长。这时,有些组织和个人开始联系雨田,希望给这些孩子提供帮助,并有企业表示要提供车辆接送孩子们在放假期间与父母相聚。这让雨田感到些许欣慰,虽然留守儿童所面临的各种问题还不能因此而彻底解决,但通过摄影作品的创作和传播,提高社会和媒体对留守儿童群体的关注,并因此而产生积极的效果,这一切都符合创作者朱雨田的初衷,也可以说是一种仅属于摄影师的幸福。

雨田表示,虽然目前自己的主要工作是商业摄影和在高校任教,自由创作的时间不算多,但依然希望在今后能更多地通过镜头将某些社会问题,展现在人们眼前。

上一篇:黑白画面中的天籁 下一篇:致童年 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