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后设计 第9期

时间:2022-08-22 12:32:06

震后设计 第9期

震后设计

2008年5月12日下午,汶川地震。5月13日,我们开始构思震后设计系列。5月15日,初步拟定了第一系列任务书:运动的城市和建筑。5月16日,把任务书贴在工作室,全体成员都知道,震后设计开始了。5月18日晚,第一次全体讨论会,汇报和总结两日来的工作成果,也是第一次评图。5月21日晚,第二次草图讨论。5月25日晚,第三次草图讨论,概念设计方案基本确定,第一系列将由一架救援飞行器、一艘救援船和两辆救援车的设计方案组成。接下来是深化设计阶段,同时参观访问有关单位,把还不成熟的设计草图带去向专家求教;推敲电脑模型和实体工作模型,不断地查资料学习,修改完善能够想到的所有细节。每天的变化不明显,但逐日发生的微妙进展让大家保持着非凡的专业热情。

空中

灾难比其他任何时候更让人渴望科技的力量。震后一个星期,几乎每天都有“外援”在网上评论救援队伍行进缓慢,投诉通往某地的道路迟迟没有修通。没有到过四川的人很难想象蜀道难的真实情景。平常年份的雨季就有滑坡、泥石流危险的山地,在地震过后更充满变数。面对自然困境,团队成员都能体会救援者希望插翅能飞的感受。

飞行器代表科技力量,我们试图赋予它某些超乎想象的能力,来鼓舞自己的勇气和信心。整个设计过程带着对技术手段的期待。虽然怀抱理想主义,还是着力于可行性,没有选择飞碟、飞艇、宇宙飞船这些更具幻想色彩的飞行器。直升机对地势环境适应能力最强,成为这个系列的首选原型。

建筑师设计飞行器,我们着眼于根据需要迅速变换舱内空间构成,安置流动医院,布置容纳更多人的居住设施等等。门窗的大小和开启方式,床的尺寸和间距、洗漱用品的排列方式,都需要反复验证体现存在的合理性。在充分考虑实用功能之后,造型设计成为凸显科幻魅力的工作。经过一段严谨得有些沉闷的机体设计折磨,成员们幽默地给直升机设计一个戏剧化的尾翼。因为是双螺旋桨结构,所以尾部没有旋转叶片。

地面

“画树测验”是心理学上的一个投射测验,了解被试者的性格特征。汶川地震以后,很多心理工作者通过“画树”来了解灾区孩子的精神状态。我们这次设计研究,也仿佛一次“画树”,不自觉地反应出大灾之后,人们的心理感受。

表现最明显的一点,在设计中要将不同物体连接在一起,流露出对群体的依赖之情。救援车1号和救援车2号的设计基于这样一个构想展开:行驶中,车身只是一般常见的客车,到达现场以后,变化出几多分身,依靠柔性接件组合起来,形成一个小型集合体,这个集合体所能容纳的人数足够形成一个小型社区,便于医疗施救和互助。对于灾后彷徨的人来说,大家相互照应依靠,获得精神上的支持。在这种集体意识支配之下,设计成员随后提出,要保持车内各个功能空间相对独立和生活私密性的需要。与飞行器少而精为主旨不同,救援车的设计更看重车体适应性和舒适性。如何在车体下部添加可活动构件便于车身在地势崎岖不平的地方停靠,如何完善车体内部设施以提供灾民最舒适的环境,都是主要考虑内容。救援车设计小组在矛盾中反复尝试,努力营造一幅凌乱的废墟旁边安静地散布着彼此独立又相互依赖的栖身场所的灾后画面。

水上

现实生活中,没有超人,没有变形金刚。但我们要幻想能有水陆空三栖运动的无敌金刚出现,拯救灾民。当然,我们设计还是船,只能在水里运动。但船身两翼外层墙板能向上开合,双层甲板的下层能够拉出,完成变形。多艘船首尾相接,构筑一座临时的城市。大部分人没有见过四川的川,很难找到合适的尺度和尺寸,让它适应山区水流环境。通过查阅各种资料,参考汶川地震灾区基本特点,确定了小而灵活的尺寸。

这里介绍的,是在汶川地震后将近两个月时间里,我们这个团队通过设计研究为震后重建进行义务劳动的部分初步成果。暑假马上开始,意味着我们将有更多的、集中的时间,继续已经着手的工作,同时开始新的系列。

上一篇:英国建筑联盟设计研究实验室 下一篇:大阿拉伯利比亚人民社会主义民众国艾季达比亚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