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后设计居住系列:设计和教育笔记

时间:2022-09-25 03:54:22

震后设计居住系列:设计和教育笔记

设计

汶川地震到现在,一晃半年了。地震发生后的前三个月,带几个学生做震后设计第一系列运动的城市和建筑,后三个月,进行震后设计第二系列

居住系列。第一系列比较虚,相对自由,意图是放开思路。第二系列具体,相对不自由,目的是研究现实问题的解决方法。

第二系列的设计目标,是川西北德阳绵竹属下的一个村落,要求每栋的造价控制在几万元。谁都知道,震区的建材价格一点儿也不低。现场一马平川,当地在建材方面没有资源,树木不成材有些泥土和细竹子,连能用的石头块都没有。这等于说,什么设计也做不了,能凑合覆盖个面积不大的简单框架就不错了,很多细节需要农民自建。

为了土地集约使用,整个村落规划设计的最初设想是集中建房,当地的主管部门也说,不想集中建房的农户可以有自由,不过相应的建房补贴会较少。规划初稿成形,接到当地同志的消息,说村里的农民不认同集中的做法。原来的散居格局和长期形成的不规则形状宅基地使农户有比较大的院落面积。为了协调整个矛盾,最后妥协为基本认可原有宅基地,但是最好20、30户形成组团,保证每个组团配齐应有的各种管线设施,至少有石子路能与整个道路系统搭接上。这样一来,最初设想的5到7个大组团,变成后来的20多个小组团。整体上看,与地震前的林盘式格局大体相仿。

在前期现场调研时,组织和策划者曾让一些当地农民描绘自己理想的住宅格局,作为我们这些设计研究单位后续工作的参考。我们的单体设计,并没有简单化地以此为蓝本做些两坡顶的排房。如果借助灾后重建的机会,只是建议农民建造那样的东西,那用不着建筑师,当地的工匠就会做得很好,只要把钱发给农民,稍微组织协调一下,帮助建立个建房互助组就行了。我们这一组设计,包含了根据调研资料统计的所有户型,唯一的制约条件是造价,除此以外,没有设计思路上的禁忌,在如此紧张的造价约束下,设计出了宽敞舒适的内外空间。这项工作的难度,不在于能否用这么点儿钱把房子盖起来,而是农民是否敢于在村中盖这样的房子。根据我们在现场征求意见时的观察他们喜欢新颖的、实用的设计,看到设计眼光一亮,但是随即字斟句酌地说出自己的见解,其实上他们在考虑别人的看法,他们的选择不代表他们真心喜欢什么,而是要照顾别人怎么看自己。这才是实际情况。当然,归根结底,他们最关心的是经济问题,赶紧定下规划和设计方案,农时不等人,要播种了。这里向读者展示的只是部分初期成果,后续工作才是困难和更加有趣的。

教育

中国人口密度不低,大伙整天低头不见抬头见,练就了圆滑的处世方法,不敢说自己想说的话,不敢做自己喜欢的事,从众。研究表明,三个月大的婴儿就能表达嫉妒,愤怒等情绪,但这些天性随着今后长达十几年的各种教育机器的培育下,隐藏得很深,活着很累。

教育是一个长期过程。最近,经常看见关于大学和大学教育的评论和探讨。持各种观点的人,都尝试找到问题的症结,自觉把话说到点子上了。我们上过大学,上过研究生,带过本科生,也教过研究生,在个别学校代课,了解一些设计教学这个小范围的事,其它学校和学科的情况不知道。但是,同一拨小孩,成长经历相似,甭管后来学什么专业,思想方式不会相去太远。通过设计教学,我们开始琢磨教育这个过去没有专门学习和研究的大题目。亲身经历让我们逐渐认识到,问题的根源不在大学,而在从小的教育:家教,小学、中学。从小没有打下好的根基,越往上走越显出腿软开始打晃。因此才有博士生不如硕士生,硕士生不如本科生之类的说法出现。问题并不是出在打晃的那一时刻。等到上大学,生米已经做成熟饭;等到大学毕业上了研究生,熟饭已经晾凉,只能将就着炒冷饭。

早期教育和初级教育,怎么强调它们的重要性都不算过分。人脑到底能记住多少东西,恐怕至今没有定量的研究,因人而异,因素复杂。定性的研究,那是自古就有。古往今来的所谓学问,研究的不过就是这个内容。想用自己以为正确的东西,去影响别人乃至时代和世界。有时候见效,有时候不见效。富有理想色彩的,积极乐观的,健康的、理性的内容,简单说就是好的,正确的内容,任何时代的人都需要。但在今天的中国学校实行起来,很困难。从每个人自身的角度讲,本来不具备任何信仰,后天没有想别的办法培养信念,长大以后心里没根,所以教育有问题不能全赖在大学一处。对自由地开发大脑和独立思考能力的长期忽视,从来没有享受过学习的乐趣,及至专业学习阶段,已经丧失了求知的欲望。从体制的角度看,培养人不是日常工作,凑升学率和评估等各项指标才是。假如说这是无知,那么应当很快乐地享受物质生活。但个人生活经历和社会生活状况形成的气氛中,处处渗透着焦虑不安,在为未来的生计和生存能力担忧。整个环境的颓唐和堕落,使人认为刻苦地钻研任何东西不会有实际帮助,于是都变得精明起来,对真善美的内容不屑,而是追逐那些可能快速获得实利和实效的东西。在这样的环境影响下,认真求学和教学的人,显得与环境不协调。

假如极少数人唐吉坷德似地努力尝试做培养素质的工作,他们也会遇到以压倒优势出现的来自体制内的强大而疯狂的反对力量。倡导好的东西所映照出来的精神实质,是与唯利是图,满足一己私欲的实利主义混世哲学、活命哲学相抵触的。倡导好的东西所具有的精神力量,也让不具备任何精神和道德力量的人感到恼火,他们心里清楚自己所反对的其实是正确的东西,之所以必须反对,因为倡导正确的东西有可能伤害他们的自身利益,比如虚荣心、口碑,在专业界学术界的形象、职位,话语权,等等。

在这样的环境中当受教育者是灾难,这样的环境却会使教育者学习到新的东西。以往三年的教学经历,其实是我们自己的学习过程。当人们思考中国建筑和城市,思考建筑教育的事情,很难回避这个本来不属于建筑和城市领域但是影响更广泛,更深远的问题。

(傅刚+费菁建筑师震后设计/居住系列,2008,项目主持人费菁设计主管:傅刚,设计团队:费菁傅刚,陈培新贾霁、靳宝、李巍、卢薇薇、孙守泉、熊四海、张玉金、设计助理:郝丽运、林凡榆、刘茜、王男、徐赫斐、阎杰章、邹腾飞。“震后造家”策划,中国扶贫基金会组织。)

作者:费菁,美国注册建筑师本刊“建筑教育”专栏作者

傅刚,美国注册建筑师,本刊“建筑教育”专栏作者

收稿日期:2008年11月

上一篇:让光影在建筑中徜徉:民盟办公楼设计 下一篇:TOB:陶板行业之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