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快速城市化进程中区域建筑文化的异质性”

时间:2022-08-22 11:09:42

浅析“快速城市化进程中区域建筑文化的异质性”

摘要:城市是一个国家、地区的文化艺术科技等多方面集中展现的窗口。特定的区域总有其特定的区域文化特点,在快速的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中不能忽视区域文化异质性的精神驱动功能,作为城市景观的建筑应与区域文化的异质性相符合。在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的今天,物质文明建设繁荣兴盛,而与之相适应的城市精神文化却逐渐淡薄,由异质变得趋同。

关键词:快速城市化;区域文化;建筑;异质性

中图分类号:F291.1 文献标识码:A

目前,我国正处在一个工业化、现代化、全球化多重叠加的发展进程中,重要症结点就是城市化的发展进程。据中国社科院的《中国城市发展报告》蓝皮书指出,截止2009年,中国城镇化率为46.6%,城镇化人口达到6.2亿,城镇人口总量为美国人口总数的两倍,比欧盟27国人口总规模还要高出1/4【1】。2011年中国城市化率历史性的跨越50%的节点,城镇化规模跃居全球第一。在城市化物质建设取得骄人成绩的背后,我们却更多地看到城市面貌的趋同,从而导致“千城一面”的现象,在追逐用钢筋水泥构建的“建筑森林”的同时,具有异质性内涵的城市文化也逐渐的被驱逐。

一、城市化与城市文化

1、城市化

城市化是由一系列相关因素推动的,包括政治、经济、人口、文化、科技、环境和社会等方方面面的变更,经济的快速发展是城市化的内在原动力。自建国以来,我国的城市化进程经历了几个阶段,发展阶段:1949-1957、不稳定发展阶段:1958-1965年、停滞发展阶段:1966-1978。然而,从1978年改革开放之初,我国的城市化发展就进入了转折期,经过改革开放30年的努力,我国的城市化逐步由缓慢发展进入到快速发展的轨道。到了二十一世纪,城市化进程更是明显加快,同样的发展阶段在其发达国家往往需要30-50年,甚至更长的时间才能完成。但在我国,用三十年的时间完成了西方200多年的城市化发展历程,这种城市化发展的时间周期短,但是城市建设投入的力量十分之迅猛,致使我国城市的发展产生了许多的问题和“疾病”,城市的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之间造成很大的鸿沟,各种问题衍生,矛盾凸显。可见,不计代价只看速度的城市化发展是行不通的,这种发展方式只会使城市的形态、空间、结构等各个方面产生了急速变化,并对城市文化造成了很大的冲击。

2.城市文化

“City”-“Civilization”是城市和文明的意思,他们之间可以说是一组同源词。城市的发展和人类文明的进程一脉相承,相互联系,城市的历史如同一部古老而厚重的书,其中记录的是城市的发展和形态的演变,更重要的是它承载着城市的文明和变迁,每一座城市都有它自身的不同于其他城市的特点,这种特点表现在地域上、文化上等等,然而地域的差别是客观存在的,而文化的差异则是在地域差异的基础上形成的,但更多的则是与人相关的,与人们的价值观、社会观、生活观和审美观决定的,这种意识形态上的差别,使得某一个城市具有不同于其他城市的魅力,城市的文化也因地域的不同而呈现出不同的文化特点。如果缩小范围来看,把城市作为一个整体,那么每个城市当中的区域就成为了组成城市的各个部分,如果每个区域的文化能够形成独特而又有魅力的区域特点,那么所组成的这个城市自然也就有了自己的定位和不同与其他城市的精神品质。然而,对于城市的发展来说,不同的文化精神造就不同的城市特色,不同的文化精髓产生不同的城市气质,因此,文化成为彰显城市身份的试金石,只有抓住文化这一根主线,才能把握住城市发展的脉络。任何城市都应该具有自己本身独特的文化内涵和文化气质,这种独特的文化精髓便形成了城市的灵魂。一个城市的存在,不仅仅指经济活力,而更多的是指城市的人文精神——具有异质性的独特区域文化。

二.城市化进程对城市文化的冲击

1.城市记忆的逐渐遗失

打开中国地图,你会想到那些城市?这些名字又会唤起哪些记忆?不同的城市能够让人们想起不同的往事,城市的往事就如同历史一般深深地可在人们的脑海中,在历史的慢慢长河中,城市的灵魂逐渐形成,一座城市的文化价值的重要性体现在多个方面的:从文化景观到历史街区,从文物古迹到地方民居,从传统工艺到社会习俗等,众多物质的与非物质的文化遗产,都是组成一座城市灵魂的重要元素。但是,在目前的城市化发展进程中,城市的改变往往采取的是比较激烈的开发形式——“大拆大建”。这种形式能够立竿见影的使城市的面貌焕然一新,但同时也带来了不可挽回的损失,致使历史街区被夷为平地,传统民居将永远不复存在。如果我们在以此种方式进行城市的建设,忽视对城市传统文化的保护,那么,城市的特色将会消耗殆尽,城市的历史文化空间也会遭到严重的破坏,历史文脉断裂,最终导致城市灵魂、城市文化的消失。

2.城市面貌由异质变得趋同

城市的面貌是历史的积淀和文化的凝结,是城市的外在形象与精神品质的统一,同时,城市面貌也反映了一个城市的物质文化生活、历史文化积淀、人们的生活习惯和风俗,以及地域的差别等等因素【2】。在快速城市化带来的经济发展、文化繁荣和生活条件改善这是我们不得不承认的,但在快速的城市化进程中,城市的高度和强度都是通过水泥和混凝土表现出来,使各地具有地域特色和民族风情的城市面貌逐渐消失在我们眼中,取而代之的是千城一面的高楼大厦。

以西安为例,拥有3000年历史的东方古都,周、秦、汉、唐辉煌灿烂的文化遗存,丰沛的历史文化积淀,文明古迹具有世界性和唯一性。在快速城市化日益发展的今天,城市的建设应该走什么样的路子,应该保留历史文化特色,还是将历史留给我们的“旧文化”抛弃不顾,转向现代大都市发展。在城市化进程中如何更好的继承和汲取传统建筑文化的精华,并结合当代的设计元素,创造出具有西安特色区域文化异质性的现代建筑,这是值得我们每一位城市建设者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然而,中国从夏、商、周到清朝,无数的朝代变更,都城也不止一个,而且每个朝代的建筑风格都各有特点,例如:北京、开封、洛阳等。在城市化发展迅猛发展的今天,都同样面临城市面貌趋同、区域建筑文化异质性淡薄的问题。京都在城市化进程中也曾经历保护与发展的博弈,而京都为了保护古都的历史建筑景观,在限制建筑的的高度,在重点历史景观场所禁止开发等采取了积极的保护措施, 城内很多建筑至今依然保留着盛唐长安的遗风。昔日的长安是日本的榜样,而今,京都可以是我们的老师,这不得不让我们在城市发展中深思和反思。

三、城市化与历史文化兼容—彰显区域文化的异质性

首先应该具备强烈的“归根”意识。所谓根,就是指建筑的“根”,即建筑所处的环境,这个环境是物理环境与人文环境的统称,包括建造条件、民族和地方文化传统、生活方式、审美心理等。正是有了这种意识的指导,不少作品成为“生长在那里的建筑物”。【3】对于建筑的设计而言,设计者应该将浓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与现代完美的结合,历史文化名城的发展能够结合现代化的功能要求,正确的处理好文化、历史、风俗、民族习惯等人文因素对建筑产生的影响和渗透,使之达到现代建筑元素与传统元素的和谐统一。如著名的华裔建筑设计大师贝聿铭先生主持设计的北京香山饭店和著名设计大师张锦秋院士设计的曲江池遗址公园,就很好的将丰厚的历史文化内涵的区域文化、自然环境和建筑的艺术性完美的结合在一起,使之成为生长在那里的建筑物。而对于其他文化古城而言,他们的“根”就是丰厚的历史文化沉淀的萌芽。因此,在现代城市建设中,特别是具有历史积淀的文化名城,要使丰厚的历史文化内涵能够被人们所了解,那么就必须要使具有特色的区域文化融入到城市的特色文化之根中。

不同的时代背景、地理环境和人文背景等诸多元素造就了区域文化的异质性,城市文化的发展需要有形文化和无形文化两个方面有机统一,现代元素和传统文化的和谐发展,不要无知的破坏历史遗迹、旧城老街等文化标志,不贪图规模大体量大的工程,努力维护城市原有的个性和文化韵味,这是我国快速城市化发展过程中需要要深思的问题。

参考文献

[1]社科院:中国城镇化率46.6%城镇化规模全球居首

[2]汤静.快速城市化进程中以“人”为本的城市文化初探[J]人文论坛

[3]张阿玲张大伟.对西安市仿唐建筑形式的思考[J]社会观察,2009(9)

[4]刘合林.《城市文化空间解读与利用——构建文化城市的新路径》[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0年.

上一篇:探析水利工程设计原则 下一篇:水利工程混凝土施工质量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