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产业的软件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

时间:2022-08-22 10:16:48

面向产业的软件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

【摘 要】随着产业的变革和信息化的发展趋势,软件产业已成为国家的战略性产业和重要经济支柱。振兴软件产业,人才培养是关键。针对当前我国高等院校软件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尚存在差距的现状,本文分析了目前软件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并结合高校实际,从优化课程体系、改革教学模式、深化校企合作等方面进行探讨,总结软件学院在发展建设中取得的经验及成果,阐述了适合产业需求的软件人才培养的基本思路。

【关键词】课程体系 校企合作 产业需求 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12-0189-02

软件产业是我国重点发展的战略性产业。国务院〔2000〕18号文件《鼓励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中明确提出:通过政策引导,鼓励资金、人才等资源投向软件产业,进一步促进我国信息产业快速发展。经过十余年各方面的努力,我国软件产业得到了迅猛发展。2011年国务院〔2011〕4号文件《进一步鼓励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中,肯定了过去十年软件产业的发展成果,并提出继续完善激励措施,明确政策导向,优化产业发展环境,增强科技创新能力,提高产业发展质量和水平。软件产业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因此软件产业的发展与教育的发展、人才培养密不可分。我国坚持高校持续扩招,软件和IT产业培训机构层出不穷,但据教育部等五部委的联合调查数据显示,我国每年软件和IT产业仍然存在较大的人才缺口。软件企业招不到人,而相当数量的毕业生又找不到适合的工作。在IT产业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应积极探索如何缩小高校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的差距,建立新形势下的校企合作新模式。

软件人才培养质量是制约软件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教高〔2001〕6号《关于批准有关高等学校试办示范性软件学院的通知》中,鼓励高校开办软件学院,并指出软件学院享有一系列特殊政策,即对软件学院招生规模、录取考试、授课形式及教材、办学模式等采取了不加限定、不加统一的“开放式”原则。这些政策的支持,加速了软件学院教育教学改革的进程。经过近十余年的探索与发展,软件学院向软件产业输送了大批软件人才,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作为一种新型的办学模式,软件学院在办学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一 存在的主要问题

1.培养目标不明确

面向产业的人才培养是指在培养人才的同时,强调知识向产业的转移,更加重视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将理论和学术水平的培养放在实践中去养成。软件学院应结合各自发展的特点和优势,科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可以说,高校的软件工程专业是专门培养软件工程师的摇篮,而软件工程师在职场上可定位为:开发工程师、项目经理、质量经理、软件工程师、需求分析师。

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明确,就会导致人才培养各个环节中没有可靠的依据,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出现课程设置混乱、教学目标不明确等问题。因此,应根据专业自身的实际情况,科学确立适合的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在培养方案、教学大纲、课程设置、专业方向、学生实习实训等多个环节充分论证,有据可依。对培养规格的描述应从基础理论知识到工程技术、专业技能素质、团队协作与沟通等方面详细定义出培养目标。通过对培养规格的描述,围绕目标导向精确定义和设计具体的课程和教学环节。

2.国际化办学开展的深度不够

软件学院在成立伊始就确立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国际竞争力的人才,瞄准全球产业培养人才。教育部高等教育司的统计数据显示:37所国家示范性软件学院分别与美国、英国、印度、日本等245所大学开展中外办学合作项目和校际联合培养项目。累计开设双语教学课程2098门。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南京大学等学校的软件学院双语教学课程比例达到了70%。西北工业大学等8所软件学院联合引进了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SSD1-SSD10软件工程本科系列课程。此外,与国外高校的各种联合办学、学分互换、师资交流、互换留学生等方式更是层出不穷。与跨国公司、外资企业、服务外包企业开展多种形式的实习、实训,国际交流与合作、定制培养等。

由此可见,国际化办学是软件人才培养的必由之路,尽管各个学校在政策和资金上的支持力度不同,自主办学机制的改革进程也各有差异。为了培养IT产业具有国际视野和国际竞争力的软件工程师、软件精英,高校软件人才培养就必须拓宽合作渠道,尽早加入卓越工程师计划,实现工程教育的国际互认,多渠道地开展与国外高校和跨国公司的合作,推动软件产业全球化和跨文化、跨地域的交流。

3.人才培养过程与企业需求脱节

通过与用人单位、企业的沟通调研了解到:企业需要高校培养的软件和计算机人才须具备较强的综合素质,包括沟通能力、文字表达能力、时间管理能力、知识产权和团队合作意识等。建议学生提前接触和了解行业的需求,不同的职业定位所应具备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通用能力,如项目实践经验、英语实际运用能力、多语种能力、熟悉行业基本流程、了解基础财务知识等,以满足目前企业对人才多元化的需求。毕竟,企业不同于高校和培训机构,因此需要缩短从学生到职业人士转型的时间,以适应企业对人才多元化的需求,人才培养真正做到与企业需求相接轨。

学校的课程体系设置应将学历教育与企业实际需求相结合;将高校人才培养中的专业能力培养要求与行业发展需求相结合,并根据行业技术演变和发展的需要,不断调整和更新课程内容,保持培养方案的稳定性、适用性和超前性,以适应软件信息产业技术的高速更新。

4.学生主动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问题

在我们越来越强调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今天,被动实践不能不说是中国高等教育存在的严重问题之一,或者说创新能力的培养迫切呼唤主动实践。目前,我国高校培养出来的大学生存在明显缺乏实践和创新能力的问题。这个问题也引起了国家的高度重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就指出“鼓励高等学校联合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支持有条件的高中与大学、科研院所合作开展创新人才培养研究和实验,建立创新人才培养基地。”

二 软件学院建设实践经验总结

哈尔滨工程大学软件学院经过近几年的改革与探索,以“IT领域软件行业人才需求”为导向的学生培养体系已基本构建,按照“办学层次化、运作企业化、管理专业化”的办学模式,坚持“高起点、国际化、面向产业、打造特色”的办学理念,产学研紧密结合,致力于培养具有国际竞争能力的高素质、工程型、复合型软件高级人才。在教育教学改革的进程中,总结经验如下:

1.课程体系改革

课程体系改革应注重工程性、实践性。根据软件产业发展需要,参照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进行课程设置,课程设置在强化基础的同时,强调工程性与复合性,加大工程性、实践性课程,突出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重点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科学分析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

根据行业需求与技术演进,科学制定人才培养方案,适时调整培养方向和专业方向,形成灵活的课程体系,动态的教学计划。在课程体系、培养实训中,面向当前社会人才紧缺的行业,经过充分调研与论证,目前软件学院人才培养方案将学生的实践教学环节做以下安排:按照校内、校外,基础实验,专业实验、实训各环节递进上升,培养实践创新能力,实践类课程包括基础实践教学环节、专业实践教学环节的大量实践课程以及专业认识、专业技能、综合项目三个阶段的实训。校外实训递进上升式培养,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通过企业实训学生能够接触实际项目的分工与合作,培养团队精神、软件开发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激发在实践中的创新能力,并以项目库、案例库、各类实验室、研发中心、实习基地为依托来确保这一教学体系得以实施。

2.教学模式改革

模式是指一种从解决具体问题中抽象出来的解决方案。解决某一问题的方法一旦形成模式,就会相对稳定,不断被重复使用。软件学院在教学改革中推出了许多模式,并在不断发展。教学模式改革上重视案例教学、项目驱动教学,鼓励实施双语教学。使用企业界真实案例教学,使学生熟悉整个项目流程。部分课程采用双语教学,使学生在提升专业水准的同时,真正掌握英语、日语等国际交流工具。采用国外优秀教材,聘请外籍教师授课,鼓励双语教材和原版教材的使用,使学生在学习阶段就亲身感受现代软件企业文化,了解国际软件产业发展趋势,缩小软件人才培养和企业用人需求之间的差距。

3.师资构成改革

师资构成改革上,体现专兼结合、内外结合的原则。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是培养适应企业需求的实用性高级软件人才的根本保证。软件学院师资队伍专职教师队伍建设采取引进和培养相结合的方法,制定特殊政策,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同时通过外语培训、技术培训、学位进修、企业实践等方式加强专职教师培养;兼职教师队伍由国内外专家、企业界高级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校内相关院系高水平教师组成。

4.校企合作共赢机制建设

第一,实训基地建设,加强校企合作。实训是软件学院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环节。为达到良好的实训效果,实训环节应分阶段进行,由初期的专业认识实训,发展到中期阶段的专业技能实训,过渡到后期阶段的综合项目实训,以此培养学生对软件开发从认知到理解到专业的学习过程。

经过实训,学生能够达到企业标准,实现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无缝接轨的目标。学院积极与相关企业单位联系,并与其建立长期合作的伙伴关系,实训基地的选择严格把关,保质保量,保证学生在实训期间真正受益。

第二,共建教学合作项目。共同制定培养方案:成立培养方案修订委员会,成员由教学院长、专业带头人、资深教授、企业界专家构成,及时调整培养方案,使之与企业接轨。

共建教材:校内教师与企业界专家合作,共同编写教材,保证能够将企业界先进理念、前沿技术及时传递给学生。

共建师资:聘请企业界高级管理人才,为学生授课或讲座,使学生能够感受到企业文化,掌握最新的企业信息。同时,将现有师资派到企业培训,参与实际项目。

共建监督评价机制:成立学院监督、评价委员会,成员纳入企业专家,对学生整个培养过程进行监督,并对培养效果进行评价,及时反馈培养人才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持续改进,保证学院长足发展。

三 结论

软件产业的发展需要充足的软件人才的支撑,软件学院在办学过程中紧密跟踪软件产业的发展现状和趋势,利用学校优质资源,充分发挥学院自主办学的优势,对软件人才培养体系、管理体制和产学研合作运行机制的改革和创新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不断总结探索软件学院在教育教学改革中的经验和成果,面向产业为社会培养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鼓励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国字〔2000〕18号文件

[2]进一步鼓励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国字〔2011〕4号文件

[3]关于批准有关高等学校试办示范性软件学院的通知.高教〔2001〕6号

[4]高丽华.软件精英是这样炼成的[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5]吴涛、肖来元、陈传波.国家示范性软件学院特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9(11):110~113

[6]程秋云、张森.软件学院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研究[J].科技风,2010(20):17

[7]杨芙清.探索软件人才培养新模式[J].管理观察,2009(19)

[8]钟瑞琼、谢运佳、姜灵敏.软件与信息服务外包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科技管理研究,2011(6):189~193

[9]李绍玉.国家示范性软件学院人才培养模式初探[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29):41

上一篇:从心理学视角解析中职班级管理的难点及对策 下一篇:教法促和谐 创新育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