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给学生善于提问的方法

时间:2022-08-22 08:40:42

教给学生善于提问的方法

学生在学习中遇到某些不解的问题后,就会不由自主地提出问题并寻求答案,这是自主探究的一种具体表现方式,它既是探究的起点,也是探究的动力。这样的学习方法很有效,这样的习惯会让学生在学习探究数学的过程中走得更远。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我没有什么特别的才能,不过喜欢寻根追究问题罢了。”他还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可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注重学生提问能力的培养。那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呢?

一、创设情境,培养学生问题意识

思维通常是由问题引起,且以解决问题为目的。一个好的问题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想方设法去寻求答案,在积极寻求答案的过程中学生就会不断产生一些新的问题,由疑促思,由思发问。教学中教师要善于通过创设情境,把富有挑战性的问题隐藏在情境之中,使学生在情境中产生困惑,诱发其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作进一步的探究,从而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新知,提高能力。例如,在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教师跟学生先举行一场“师生竞赛”游戏,让学生随意说一个数,看谁最先判断出能否被3整除,结果每次都是老师获胜,可神奇了,可了不起了,学生则一头雾水。在强烈的好奇心驱使下,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难道能被3整除的数有什么规律?”这一情境不仅有效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还激励了学生带着强烈的学习热情去发现、去探索。

二、改变方式,鼓励学生敢于提问

小学阶段的学生正处在一种“心欲求而尚未得,口欲言而尚不能”的状态中,由于许多学生没有掌握提问的方法和技巧,所以心理上往往有“三怕“的思想顾虑,一怕在课堂上提问会影响教师的正常教学而受到批评、指责,二怕提出的问题不成问题而被同学笑,三怕提出的问题毫无价值而陷入深深的失落情绪当中。因此,要使学生在课堂上敢于提问,一是教师要努力帮助学生消除“三怕”的思想顾虑,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放心提问。对在课堂上提问说不清楚的学生,可以让其在课外继续补问;对不敢在大众场合提问的学生,可以让其个别提问;对于口头表达能力差的学生,可以让其把问题写成文字后再提问。二是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过程,通过教学中各个环节的诱导,启发学生提出问题。如课前布置学生预习,让学生在预习中发现问题,为课堂上提问作好充分准备。三是在教学中开展以小组为单位的提问竞赛活动,比问题的数量和质量,学生将会在竞争氛围中消除思想顾虑,大胆质疑问难。四是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要一视同仁,平等对待,在平时的交往中,也要使学生觉得教师和蔼可亲、平易近人,建立一种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努力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让每个学生都有心理安全感,都能积极主动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当学生积极主动提出问题时,无论正确与否,简单与否,质量是高是低 ,都应给予热情的鼓励和真诚的表扬,要看到学生能站起来提问就是良好的开端。另外,在学生讨论、提出问题时,教师要提醒学生注意尊重发言的同学,认真倾听同学的发言,养成在同学答完题后再举手发言的良好习惯,使学生在和谐的氛围中轻松地学习。这样的氛围形成了,学生才有可能敢于提问。例如,在判断“整数的末尾添上一个零,这个数就扩大到原数的10倍”时,学生讨论分析,一开始大家都认为这句话是对的。教师不急于介入评判,用期盼的眼神看着学生,突然,一个学生站起来说:“这句话是错的。”马上就有学生提问:“为什么?”那个学生举出了一个反例:“因为零扩大10倍还是零。”听完他的话,很多同学恍然大悟,都用赞许、钦佩的眼光看着那个同学,并纷纷反思自己考虑问题粗心,不全面。这时,教师启发引导:“对这个问题你们还想问什么?”学生听到老师这么问,又都陷入了沉思,片刻,有学生提出问题:“决定这句话错误的因素除了0以外还有没有其他因素(后经讨论得出还有负整数)?”“整数(0除外)的末尾添上一个零,这个数就扩大到原数的10倍”“ 这句话是不是对的呢?”“怎么来修改这句话才对呢?”……对于这些提出的问题,教师都予以肯定。其他学生也纷纷参与讨论,不断进行追问。虽然是一道判断题,由于教学氛围民主、和谐,学生的心理障碍被消除了,学生就敢于提问。

三、教给方法,引导学生善于提问

尽管达尔文有句名言“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学生有时在课堂上能提出一些问题,但质量量不高:有的“胡子眉毛”一把捞,抓不住要领;有的太简单,没有思维价值;有的涉及面广,显得多而杂;有的是不沾边,甚至是古怪的问题;还有的冥思苦想,提不出问题。是什么原因呢?因为学生没有掌握提出问题的方法。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和教材的特点,精心设计教学步骤,教给学生一些提问的方法,让学生善问。

1.引导学生模仿提问。 学生模仿能力很强,针对这一特点,教师可根据某一知识点进行示范提问,如教学43×27+43×73时,教师可从以下几方面教给学生一些提问的方法:

(1)这道题有什么特征?(是两个因素相乘的积求和,其中有一个因素相同。)

(2)这道题的运算顺序是怎样的?(先乘后加,还可以用简便运算。)

(3)为什么可以用简便运算 ?(根据乘法分配律。)

然后再出几个类似的题目让学生模仿提问。如:57×36+57×64 83×18+17×18 85×99+85,学生通过模仿对这一类问题很快就能学着提问了,时间长了还会有创造性的提问。如:类似85×99+85的题,有一个学生就说:“我一看就知道得数是8500”,并提出问题:“你们知道我是怎么想的吗?”很快就有几个学生说出了几种方法,都被他否定了。这时,有学生问他:“你是怎么想的?”(他说:我是根据算式的意义来想的,99个85加上1个85就是100个85,结果就是8500。)

2.引导学生从生活中提问。数学问题来源于生活,教师在教学中应引导并提醒学生注意生活细节,每天从自己看到的、听到的事情中提出一些问题,如:我们班有多少人?其中男生有多少人?女生有多少人?全年级或全校有多少人?男女生的比例是多少?我们班期末考试的平均分、及格率、优秀率是多少?我们的体重、身高的平均数和爸妈的或老师的相差多少?……并让学生记录在专门的本子上,经过一定的时间后进行交流探讨。通过这样日积月累式的训练,培养学生提问的习惯。另外结合有关数学知识的学习,安排购物中的数学问题,如,带学生去超市购物,让学生看着琳琅满目的商品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并购物。又如在学习“长方形的面积”后,布置学生回家测量家里客厅的长和宽,求出面积,再测量一块地砖的长和宽,求出面积,最后算一算客厅里铺这样的地砖需要多少块?如果一块地砖的价格是12元,一共需要多少钱?引导学生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生活实践中,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让学生感悟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问题就在我们身边,只要我们做一个有心人,处处都会发现有数学。

3. 引导学生从操作中提问。学生通过自己亲手操作或参与体验活动,感受会很深,容易提出问题。如教学“可能性”,教师组织学生玩抛硬币的游戏,边玩边提出问题并做好记录:“硬币抛起来后掉在地上是正面朝上还是反面朝上?”玩过6~10次以后,让学生观察记录表,引导学生提问:“观察这个记录表我们有什么发现?”再如给低年级学生三张数字卡片摆三位数,通过操作练习后引导学生互相提问:你摆了几个三位数?最大的三位数是几?最小的呢?你是怎么摆的?……给学生搭建好提问的平台,也促进了学生与学生的课堂交流。

4. 引导学生从教科书中提问。

新教材中有许多有趣并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插图,让学生认真阅读图中的信息,并根据图意提出相关的问题。如教学“元、角、分”中的简单计算,学生根据图中的0.60元、3.00元、1. 50元、30.80元,就会提出:买一个气球和一把牙刷一共要几元?图片上哪样东西的价格最贵?一瓶矿泉水比一把牙刷便宜多少元?等等。学生的提问思路一旦被打开,课堂的教学效率也将会事半功倍。

总之,教师要尽可能把问题留给学生,引导其质疑问难,不要怕原定的教学程序被打乱。要引导他们大胆提问,提出高质量的问题。同时,教师要采用评价的功能来保护学生提问的自信心和激发提问的积极性,培养问题意识、鼓励、引导学生敢于提问、善于提问,这样,学生的提问能力才能得到提高。(作者单位:江西省南昌市青山湖区教研室)

上一篇:课标推荐古诗的使用现状与解决策略 下一篇:江西省实验基地“高效课堂”综合实验研究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