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单的统计”教学实践体会

时间:2022-08-22 08:19:50

“简单的统计”教学实践体会

〔关键词〕 数学教学;生活情境;再现;问题情境;探究;

实际问题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2)24—0093—01

“数学教学生活化,让学生学习现实的数学”是新课改所提倡的理念之一。教学中,只要能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先导,将数学与学生生活紧密结合起来,精心设计教学活动,就能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有效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及良好的数学品质。那么,怎样实现教学生活化呢?下面,我就以教学“简单的统计”(人教版四年级小学数学第八册第三单元)为例,谈谈自己的点滴体会。

一、再现生活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教学中,教师要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使他们在快乐有趣的学习氛围中提高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如,教学“简单的统计”时,我并没有直接选用教材上给定的统计数据,而是让学生先选择一项自己喜欢的活动,并完成这一活动中的某些项目的统计工作。如,制作今年春节家庭购买年货的统计表,分别统计出各种年货的名称、单价、数量、总价等,然后总结出“通过这个统计表你了解了哪些知识或者获得了哪些信息?”通过生活情境的再现活动,学生既能明确地认识到统计表的重要作用,即能清晰、有条理地反映事物的状态,又能感受到生活与数学知识的密切联系,体会到数学的价值所在。

二、创设问题情境,启迪数学思维

数学教师要善于启迪学生思维,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设计的学习内容既要结合学生的认识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又要具有一定的趣味性和挑战性。比如,教学“简单的统计”时,我把本班女生的身高作为分析对象,让学生经历收集、整理、描述、分析数据的过程,以“从女生身高的记录单里,你想了解什么情况或者获得哪些信息?”为问题,调动起学生思考的积极性。学生提出的问题非常有意思。如,“我想知道身高在哪个范围的人最多,在哪个范围的人最少,自己是不是其中的一个?”“我想知道谁最高,谁最矮?”“我想知道自己偏高,还是偏矮?”……此时,我顺势引导:“从这张记录单上还不能很快看出我们要了解的信息,因此,我们还对它进行分组统计。”由于整理的是学生身边真实的数据,学生兴趣盎然,很快就认识到了分组整理数据的优点,了解了统计的意义。

三、提供参与机会,营造探究氛围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教学中,教师要充分挖掘适合学生学习的课程资源,为学生提供参与教学活动的机会,让学生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与他人合作交流的过程中获取数学知识与技能。如,教学“简单的统计”时,我精心设计了帮汪老师到“水果商店”买水果的实践性习题,让学生利用所学的统计知识帮汪老师出主意。学生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他们有的独自进行抽样调查搜集、整理数据,然后进行推理;有的分工合作,分别调查爱吃不同水果的学生,并对调查的情况进行分析。实践证明,这样教学,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良好,同时充分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参与性,使课堂成了学生主动探究的乐园。

四、运用知识经验,解决实际问题

小学四年级的学生已有了一定的生活体验、知识积累以及认知水平,其中也包含着大量的数学活动经验,特别是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经验。教师要善于调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解决实际问题。如,教学“简单的统计”之后,我设计了一个“请你当个小会计”的环节,其中有三道题目,第一个是分组统计本校四(1)班与四(2)班学生上学期数学期末考试成绩,并对比写出结论;第二个是计算本学期四年级四个班为贫困生捐款的平均数;第三个是制作“本校四年级男女生人数统计表”。因为这些题目都来自于学生身边,学生已经掌握了统计的基本知识,在不知不觉中就把这些问题解决了,潜移默化地实现了应用数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的目的。本环节中,我注意让学生亲身经历统计的过程。学生随学随用,统计的办法是学生想出来的,数据是学生自己动手收集而来的,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进而体会到数学的价值所在。

总之,教学中,教师要注意把数学教学与学生的生活联系起来,使数学教学贴近学生生活,使学生在知识的获得中得到发展,在发展过程中获得知识,使课堂充满生活气息和生命的活力。

上一篇:小学英语听力教学的实践与探索 下一篇:课外活动在小学高年级英语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