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预期陷阱”对社会资金投入的影响

时间:2022-08-22 07:31:16

浅析“预期陷阱”对社会资金投入的影响

(福建师范大学人民武装学院,福州350007)

摘要:由于资金的缺乏,中国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无法跟上农业经济发展的步伐。增加企业、外资、个人等社会资金对于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成为解决这一难题的重要突破口。然而在投资的过程中普遍存在着“预期陷阱”这一经济现象。通过分析社会资金投资与“预期陷阱”的关系,指出了引起“预期陷阱”出现的主要影响因素,提出了对策:提供正确投资信息、改变固定投资思维、制定最惠政策、提高投资保障、扩大宣传影响、促进投资意识等。

关键词:“预期陷阱”;农业基础设施;融资

1 “预期陷阱”与投资的关系

1.1 “预期陷阱”

预期指相关经济个体单位对经济变量在未来的变动方向和变动幅度的一种事前估计,是经济单位行为的基础。面对稀缺的资源,经济单位将有限的资源在社会大生产中进行配置,并获得自身福利最优前,必然要对经济变量的变化进行事前的估计,作好最佳决策,以实现帕累托最优。经济信息、政策、思维偏好、科学技术认知水平、风险等是经济个体作出事前估计的基础依据,容易导致预期结果出现偏差。所谓的“预期陷阱”即是指在各依据基础因素中经济个体产生思维固定模式发生预期偏差,使预期向不利于资源投入的方向倾斜,导致经济个体单位面对不利的预期结果,出现了不论实际的投入产出率的大小,均采取保留资源以期发展而回避经济生产项目的不良现象,导致其投机性需求曲线暂时为一条直线,平行于横轴。(在资源需完全配置的条件下,横轴表示项目的投入产出率,纵轴表示资源所有量,w为经济单位所有的有限资源,在未出现“预期陷阱”时,经济个体单位的资源所有情况与项目的投入产出率之间的关系如图1所示,其曲线各点上的斜率为该项目与其他项目投入产出率之比,出现“预期陷阱”时,如图2所示,直线斜率为零)。

1.2 “预期陷阱”与资本投入的相互作用

资本与劳动力、土地等生产要素在社会生产中是稀缺的资源。当经济单位要对某个生产项目进行投资行为时,必然要以投资预期为基础。国家政策、投资偏好、科技水平等这些因素都是作出事先评估的依据、评估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最容易出现“预期陷阱”并作用最大的领域。一旦诱发“预期陷阱”,将导致经济个体对于投资的成本、收益、风险的评估体系出现成本增高、收益减小、风险加大的误差,导致对投资项目预期不良,项目流产,而使经济单位错失机会,阻碍了资源真正的优化配置。以“预期陷阱”对债券投资的影响为例,当国家以宏观调控政策降低到一定的历史新低水平时,由于市场上一系列的因素导致“预期陷阱”,让投资者认为利息已经下降到最低水平,不会再向下走低,投资者会放弃预期价格只会走低的债券的投资,大量以货币形式保留其全部金融资产,产生著名的“凯恩斯陷阱”。而投资预期对于“预期陷阱”的也具有反作用。各方面的因素的良性发展会逐渐改变投资者的旧的思维认识模式.各方面的预期好转,使得“预期陷阱”逐渐消除,投资者决定对于项目进行投入。

2 社会资金投入中影响“预期陷阱”的因素

影响“预期陷阱”的主要因素有投资者的投资思维、投资规模、国家政策方针、科技水平等等。只有在思维上、发展上、渠道上切实转变这些外部因素对预期的错误导向,才能真正消除“预期陷阱”对于社会资金投人于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影响。

2.1 经济信息和思维的影响因素

经济信息是反映各种经济活动新特点、新内容的信息。在融资领域,直接影响到投资者投资的思维模式。经济信息需要经过采集、整理、分析、传递才能成为投资者预期的主要依据,并且直接同投资者的思维紧密联系。长期以来,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信息没有更新,投资思维过于传统。投资者在思维中常将基础设施建设等同于公共品,后又等同与“福利品”,因其具有非竞争性,让人们无偿使用,造成了投资回报率极低,甚至没有回报。结果造成了无人愿意投资基础设施建设。另外,由于对农业基础的建设的投入是需要一定的规模的,早期的企业、私人、外资等社会资金很难达到这样的规模并产生效益。导致了传统思想中基础设施的建设只能有政府提供.并通过强制性征税来支付其生产成本。信息渠道的不通畅又导致这样的思维在私人投资者中根深蒂同,即使对于投资的想象空间很大,内在固有的观念也很容易产生“预期陷阱”。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很难吸引社会投资者,仅靠国家和地方的财政独立艰难维持。根据国家统计局2005年的数据(见表1),2005年外商对于农、林、牧、渔业以及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这些行业的投入项目数分别为1058和139个,而资金仅分别为7.2亿和1.4亿元,比上一年下降35.5%和39.3%。其他同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有关的行业如教育、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等,投资的项目和金额也都呈下降趋势。

2.2 投资规模的影响因素

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刚开始的低规模投入是很难获得经济效益的,投入需要达到一定的规模。才能产生规模的经济,获得较大的经济效益。由于其建设是依托在自然界中,经济效益受到自然资源要素负载的限制不可能随着资金的投入而无限的增大。当资金投入达到一个较高水平,经济的预期效益将靠近自然最大的效益输出值,并随着资金投入的进一步增大,无限靠近该效益输出值。由此,我们可以作出这样的一条曲线(见图3)。横轴表示投资者对于农业基础设施的预期投入T,纵轴表示基础设施建设产出的预期效益Q。在曲线OA段,预期投入较小,农业基础设施不具有规模效应,预期效益必小于预期投入。曲线AB段,此时的资金投入已经达到一定的规模,设施建设产出的规模效应也逐渐增大,从A点开始预期收:益大于预期投入。由于自然资源的因素,随着投入的增加,预期收益将越来越接近效益输出最大值Q*。而我国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起步晚,一直以来,国内外的舆论对我国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的投入都持悲观态度。在广大的投资者的认识里,政府投入规模仍显不足。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05年全年国家对于农村所有固定资产的投入仅为13 508亿元,中央财政2005年安排293亿元投入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生态建设和农业科技进步、扶贫开发。对于建设的投资规模仍处于OA阶段的较低水平,预期投入和收益仍有很大的差距,投入在短期内很难收到可观的回报。这与实际情况是不相符合的,造成了“预期陷阱”。

2.3 政策影响因素

国家政策是经济增长的“风向标”,很容易对经济个体的预期产生影响。政府对于社会融资的政策保障直接影响社会投资者的预期。高强度的融资保障将直接影响投资的概率,而一贯较低的保障程度会引起“预期陷阱”。对于社会资金的投资经济个体而言,在整个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资本市场中,个体的力量和影响是很渺小的。国家政策的保障力度

同投资预期概率有很大的关系,力度越大投资概率越高。多年来,政府对于社会资金进入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保障力度并不强,只是一贯处于较低水平。由于投资者思维有一定的滞后性,在低水平的政策力度下此政策力度领域已引起“预期陷阱”。

2.4 科学技术水平影响因素

科学技术水平带来经济新的增长点。科技的发展可以使得单位资本要素、自然资源要素成本下的收益率增高并且丰富赢利的结构。原来中国的经济采取粗放式发展,科学技术要求不高,整体水平发展缓慢,导致大量的农业基础设施在建设过程中,无法实现赢利,在建设完成实现运作后收益结构单一,赢利能力低下,资金周转率很低,风险加大。对投资者的预期产生很大的不良影响,形成了“预期陷阱”。众多的社会资金都忽视了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所具有的发展性,不敢轻易地进入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领域。再者,低科学水平的预期评估体系,无法完全反映出项目投资的真实投资收益水平,以及所处的投资环境,更容易导致“预期陷阱”。

2.5 融资渠道的影响因素

良好的融资渠道可以给投资者带来较大的融资规模,并且降低融资风险与费用。但是,我国农村金融发展滞后,融资渠道狭小,导致了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中农村资金筹集难的问题。由于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收益的特殊性与长时性,国有商业银行在改革中,过分强调自身效益和眼前利益,忽视对农村经济的服务功能,使农村经济成了国有商业银行改革的受害者,资金筹集难,金融改革滞后、服务不足。相反的,国有商业银行在一定程度和范围上没有规范农业储蓄资金监管,导致大量的农村储蓄资金没有用于农业发展,出现外流情况。根据中国人民银行《2001-2005年金融机构人民币信贷收支表》数据显示(见图4),在2001年到2005年之间,各行业的短期贷款和农业贷款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都有长足的增长。但是从图中我们可以明显的看到农业贷款占各行业(农业、工业、商业、建筑业、其他行业)的贷款比例依然很小,在量上的增长也不大。另外,其他金融机构因为其规模和权限有限,不可能给予非政府个体良好的融资渠道。可见,金融体系对于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所需的资金的融资作用不够明显,很难提供有力的帮助。根据前面的论证,规模影响投资回报,没有良好的融资渠道,规模较小的社会资金的投资回报率就变小了,并且投资的周期增大,风险和成本费用升高,出现了融资困局,并引起连锁的“投资陷阱”。

3 消除“预期陷阱”,增大社会资金投入的措施

3.1 提供正确投资信息。改变固定投资思维

“预期陷阱”的产生,对投资的影响巨大。只有依靠科学的评估体系,才能消除不良的经济信息因素对于投资预期的错误引导,避免“预期陷阱”影响投资行为。在信息的采集、管理、分析等各个环节实现有特色的创新。建立良好的信息中介和传播系统,提供良好的信息渠道,将更新的信息传递给社会投资者,保持信息的通透性、准确性,减小投资思维的滞后性。建立必要的监控机制,及时了解社会信息状况,给予政府正确的信息依据作好相关政策的出台准备。通过采取向社会投资者提供准确的经济信息,使其了解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项目、成本及收益,政府提供此类投资的消息与指南,正确地诱导社会资金,对我国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减轻国家财政负担,促进农业发展。

3.2 制定最惠政策。提高投资保障

通过科学的计算方法,制定出合理吸引经济个体投资的优惠政策、农业基础设施产权政策以及利润分配政策等等。吸引投资的优惠政策同投入的成本有很大的关系,而所有权以及利润分配政策又与预期收益相联系。投资者将有限的资本投入建设,将产生一定的机会成本,国家的优惠政策所产生的效益将是这一成本的有效补偿,并对整个投资计划的成本进行很好的补偿。国家对于所有权和分配权在一定程度上的优惠政策,直接关系到投资的收益水平。农业基础设施的投资者可以就其产权的份额,要求对设施运行后的收益进行分割,获得投资回报。另外,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与农业的自然资源息息相关,拥有一定基础设施在某个时间段上的所有权就意味着无偿占有了一定的自然资源。随着发展的进一步提速,有限的自然资源的价格将大幅度上升,投资者的预期收益也就大幅提高了。政府应该提高政策对于社会投资的保障倾向,降低社会资金投入的成本与风险,尽可能地提高投资收益,提高投资信心。

3.3 扩大宣传影响。促进投资意识

单靠国家和地方的财政力量来建设农业基础设施是不行的,逐步放开社会资金对于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的准入门槛,吸引社会资金,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以服务农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在这样的大前提下,针对诱发“预期陷阱”的相关因素,政府应该建立专门的宣传、联系渠道,招商引资。利用现有的资源引进社会资金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向社会介绍基础设施这一特殊的物品在经济发展阶段所具有的特色,让社会资金的所有者们认识到投入规模正处于预期产出效益的高增长阶段,改变其原有的思考方式。消除固有的思维定式,促进其投资意识。

3.4 增加科技自强信心,提高科技水平

近年来,我国开始推广以科学技术为依托的集约型的发展模式。对于科学发展的大量投入,我国的科技建设水平得到快速发展。科技对于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中的投入也有很大提高。中国科技统计《2005全国及各地区科技进步统计监测结果》,全国科技进步环境指数提高了4.78个百分点,高于这一增幅的有12个地区,其中湖南和天津的增幅在10个百分点以上:除天津外,增幅超过5个百分点以上的均为我国中西部农业密集地区。在此基础上还要加大对科技的投入,鼓励自主创新;合理利用外资,引进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充实本国实力,实现建设的科学性、合理性。科学技术水平提高了,投资的规模要求就下降了。收益增高,预期总是会向好的方面发展,“预期陷阱”才会真正意义上消失,社会资金才会进入建设投资领域。

3.5 完善金融机制,形成融资规模

对于较大规模的项目,国家已经投入了相当规模的资金。现在的投资规模已经超过OA阶段斜率较低的阶段,预期收益的增长速率很快,很容易超过曲线A点。可见,其规模要求的下降,金融机构的压力已相对减轻。在此基础上各大银行等金融机构,应该注意到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良好发展前景,以长远的利益为核心,增大对与农村的布局,加大对于农业投资的借贷,实现社会资金的规模扩大,来适应设施建设的需要。为社会资金在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上的融资提供安全完善的资金运作渠道,降低风险。扩大金融机构对于资金的监管力度,防止农村储蓄资金的外流,并监控资金项目的合理投入,促进有限的资金向最需要投入的设施建设流动,给投资者良好的预期。扩大金融机构的权限,使其也可以直接成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直接投资者。实现金融机构的信息管理机制,催化社会资金的流入。

(收稿日期:2006-12-10)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上一篇:对我国农业企业孵化器建设的思考 下一篇:对职务发明收益权分配中的最优边界问题的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