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感性走向理性

时间:2022-08-22 07:16:44

【摘要】能否将自由视为一种拒绝的权力? 我们对现实的认识是否受科学知识的局限? 所有的重要发现都是对一个问题的长期专注的结果吗? 是出名的人幸福还是不太出名的人更幸福? 改变自己的...

先请读下面这些题:

“我是谁?”――这个问题能否以一个确切的答案来回答?

能否说“所有的权力都伴随以暴力?”

什么是公众舆论能承受的真理?

“给予的目的在于获得”,这是否是一切交流的原则?

能否将自由视为一种拒绝的权力?

我们对现实的认识是否受科学知识的局限?

所有的重要发现都是对一个问题的长期专注的结果吗?

是出名的人幸福还是不太出名的人更幸福?

改变自己的态度比改变环境更有利吗?

试分析休谟《结伴欲望和孤独》一文的哲学价值:结伴是人类最强烈的愿望,而孤独可能是最使人痛苦的惩罚。

读了以上十个题,你一定想知道:这是些什么题目?政治考试、哲学考试,还是研究生考试的试题?错了,以上是美国、法国的高考作文题。你一定会奇怪:高考作文怎么让写这些“乱七八糟”的内容?

是的,对照我们“正儿八经”的高考作文题,它们的确显得“另类”。

与美国、法国的高考作文题相比,我们的作文题明显偏于感性,有的充满诗意。福建师大教授孙绍振指出:“中国的高考作文题,具有明显的抒情的、诗意的、审美的倾向,基本不涉及理性的抽象,即使蕴含着某种智性的内涵,也总是竭力以感性语言和生活现象为题干。”孙教授说得不错,过于偏于感性、缺乏理性是我们高考作文命题的一个盲区。

高考既然被誉为“指挥棒”,我想高考作文的命题就理所当然地应担当起这方面的责任:引导高中生从感性走向理性,由诗意走向现实。

令人欣慰的是,2008年有几道高考作文题,已经开始这方面的尝试。比如浙江卷:以“触摸都市”或“感受乡村”为题,写一篇作文,可讲述你自己或身边的故事,抒发你的真情实感,也可阐明你的思想观点。“也可阐明你的思想观点”,可是很重要、很关键的一句话啊!又如福建卷:三个人走进商店。一个人买了一瓶果汁,说:“我喜欢甜的。”一个人买了一杯咖啡,说:“我就喜欢这又苦又甜的滋味。”还有一个人买了一瓶矿泉水后说:“我喜欢淡淡的矿泉水。”要求选一个角度构思作文。由简短的材料你能联想到人本来就有差异,事物的多元性,而且应“透过现象深入本质,揭示事物内在的因果关系”,把文章的主旨升化到社会、人生的大角度上,它本身就蕴含着理性的分析。还有重庆卷对“自然”的三种解释,全国卷Ⅱ的“海龟与老鹰”等题,可以说把“智性的思考隐含在了感性的话语材料之中”,体现了命题变化的一种趋势:从感性走向理性。这是应该欢迎的一种趋势。

近些年来,高中生作文尤其是高考作文非理性化、美文化的倾向十分严重。有人指出:当代中学生作文字句华丽、结构精巧,但却缺乏精神质感。不少作文不从现实的人生体验出发,只是从别人的范文中寻找相关材料,编织大话、套话,人云亦云,根本看不到考生个性化的思考。有的是“激扬文字”的作秀,或自哀自怜的忧伤,或缺乏节制的宣泄,或过分张扬的轻狂,或请古人“出山”为自己效劳,压根看不到现实的影子。

上述问题的存在,不能说与高考作文命题偏重感性、缺乏理性没有一点关系。作文本应是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的结合体,没有逻辑思维的支撑,文章就没有骨架,就无法站起来。鉴于此,我们平时的作文教学一定要重视对学生进行理性思维的训练,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让他们对社会上新出现的事物或某种现象能有自己鲜明的观点,并能运用逻辑思维和恰当、清晰的例证支持自己的观点,在首尾一致的推理、论述过程中不断深化。

我们期待高考作文命题大踏步地从感性走向理性,由诗意走向现实!

上一篇:我们的作文失落了什么 下一篇:那光·那手·那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