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歌微软不再玩手机了

时间:2022-08-22 06:39:34

谷歌微软不再玩手机了

对于有钱有势的谷歌和微软来说,今年的6月过得不大舒坦。

6月底,谷歌和微软不约而同地宣布不再推出新的自有品牌手机。其实,谷歌试水手机市场只有5个多月,而微软则只有两个多月。这对已经习惯成功、不知失败是啥滋味的谷歌刺激不小。而更伤自尊的是微软,知名科技博客作者John Gruber在其博客中透露了一个未经证实的数据:微软的两款Kin手机总共只卖出了503部。

然而,6月的苹果却过得很爽。

6月24日,iPhone 4上市,消费者三更半夜排队的火爆场面再次出现。上市头三天,iPhone 4售出170万部。

计算厂商为何大行其道

放眼望去,智能手机引领着当今市场的潮流,iPhone、Android手机在市场上呼风唤雨,微软的Windows Mobile摆老资格。计算厂商在传统上属于通信厂商的领地打得通信厂商只有招架之功:爱立信放弃了手机业务,摩托罗拉苦苦挣扎,诺基亚股票今年6月下旬创下12年新低。

这一切皆是因为手机通信服务已经从以语音服务为主转为以内容服务为主。

2002年秋季,英特尔在开发商峰会(IDF)上提出了扩展摩尔定律的理念,希望借计算与通信融合之机,进入通信领域。当年年底,笔者曾以“3G就是计算,如果通信厂商不去弥补他们在计算上的劣势,未来的通信市场将由计算厂商唱主角”的观点与时任英特尔CTO的基辛格进行探讨。但基辛格认为,要让通信厂商明白这一点很困难。

道理很简单,在手机以数据通信为主后,手机的架构已经变成了计算机的架构。加之片上系统技术(SoC)的发展,大大简化了手机硬件的设计过程,从而迫使一直靠手机硬件复杂性庇护的传统手机厂商转向工业设计和应用软件开发领域。

2007年,苹果的iPhone成为计算厂商在手机市场唱主角的标志性事件。苹果对用户体验的深刻理解、对工业设计的不懈追求以及创新的应用商店模式,让其他手机厂商沦为“追星族”。

去年4月,谷歌了首款基于Linux的智能手机操作系统Android。它的免费和开放,引来众多手机厂商“捧场”,从而在市场上形成了一股Android势力。

今年,谷歌和微软一反常态,进入手机终端市场……

谷歌:因为太棒所以放弃

不要说做手机,就是做操作系统,似乎也不是谷歌应该做的事。作为互联网公司,谷歌对外提供的是包括搜索在内的多种互联网服务。在众多独立软件商(ISV)追逐SaaS(软件即服务)浪潮时,谷歌却反其道而行之,做起了ISV――对外免费提供Android操作系统。

谷歌做Android并不是想瓜分手机市场,而是认识到移动互联网巨大的发展潜力。然而,打入移动搜索市场并不容易。在PC平台上,用户只要通过浏览器就能使用谷歌的搜索引擎。而在手机平台上则不然。智能手机不是随便就能将自己的搜索引擎设为默认搜索,这要跟手机厂商谈。

为了抢占移动搜索市场,谷歌首先要把智能手机市场做大,其次则要对智能手机拥有话语权。微软在PC市场的成功,证明了操作系统的重要性。因此,谷歌要想在智能手机领域有所作为必须控制操作系统。此外,在竞争白热化的手机市场中,免费是最合那些锱铢必较的手机厂商的胃口的。

事实上,免费开放的Android确实不负所望。在调研公司comScore 7月8日的5月份美国智能手机操作系统市场统计中,谷歌的市场份额达到13%,与微软相差仅0.2%,苹果则为24.4%;3~5月,前5名中除了谷歌操作系统的市场份额同比增长4%外,其余均为负增长。

在Android自以来市场表现一直不错的情况下,今年1月9日 ,谷歌又匪夷所思地推出自有品牌手机Nexus One。谷歌表示,此举旨在打破运营商对Android手机的捆绑限制,让用户自由选择运营商。这意味着给用户更大的灵活性,从而有助于扩大Android手机的市场份额。

虽说在技术层面上,操作系统最重要,但在用户市场上说话算数的还是运营商。4月底,美国最大的无线运营商Verizon宣布,其运营网络对Nexus One不适用;5月初,美国第二大无线运营商Sprint宣布放弃出售Nexus One手机。无网可用,谁还会去买谷歌的手机呢。

6月下旬,谷歌 CEO施密特在接受英国《每日电讯报》采访时表示:“我们计划通过Nexus One为我们在手机硬件平台方面的业务打开局面。现在它显然做到了这一点。这款机型已经如此成功,以至于我们连推出第二款后续产品的计划都没有。”

看来,在成功人士的词典里是没有“失败”二字的。

微软:对用户体验认知不够

微软无疑是最早感悟到通信市场中计算厂商机会的。

2000年,微软就了智能手机操作系统Pocket PC 2000。到了2002年,新成立的多普达公司凭借着基于微软Pocket PC 2002的智能手机在国内手机市场一夜成名。但由于微软将智能手机定位在移动办公应用上,加之多普达执着地走高价路线,智能手机在国内市场上曲高和寡。

操作系统和软件许可证是微软在PC市场成功的基础。多年来,微软在智能手机市场也沿用这种惯性思维――对一部Windows手机收取最高可达20多美元的软件许可费用。当手机市场竞争激烈到连诺基亚都要把Symbian智能手机操作系统免费开放时,微软对操作系统所收的许可费对于第三方手机厂商来说就成为很大的成本负担。

然而,微软在手机领域除了操作系统外,没有其他产品,因此既不能把操作系统的成本分摊到CPU上,也不能分摊到手机的其他硬件上。于是,微软做起了手机。今年4月12日,微软了两款面向社交网络的手机Kin one和Kin two,目标定位在15~30岁的年轻人。

但是,Kin手机的市场表现实在是乏善可陈。6月30日,微软宣布不再继续开发后继的Kin系列手机,Kin研发团队并到Windows Phone 7团队中。

次日,连线网站载文,列出Kin手机败北的四大原因:一是定位模糊,Kin既不是Windows Mobile 7,也不是全新的操作系统;二是性价比不高,Kin并非智能手机,却按智能手机一样收取至少70美元的包月费;三是缺少配套的应用软件和游戏;四是缺乏新颖的应用。指望Kin这样的非智能手机在应用和游戏上超过智能手机是不现实的。

看来,微软只有把赌注压在Windows Phone 7上了。

裁判员不宜兼任运动员

谷歌和微软自有品牌手机策略的失败,各有各的原因。即便是谷歌和微软能够妥善解决上述问题,他们的手机计划同样逃脱不了失败的命运。在IT市场上平台的影响力最大,因此如果把手机操作系统比作裁判员的话,手机厂商就如同运动员。

在谷歌和微软放弃手机计划的同时,恰遇南非世界杯1/8决赛。英格兰在1∶2落后一球的情况下,打入关键一球,却惨遭裁判误判,失去扳平比分的机会,最终打道回府。裁判的作用由此可见一斑。

历史上,Sun看到Java应用市场的商机,于1996年1月成立了JavaSoft部门。但到了1998年上半年就不得不将该部门解散。原因很简单,掌握着Java平台的Sun,进入应用领域后,其他Java应用厂商只好避而远之。为了壮大Java社区,Sun只得解散了JavaSoft。

谷歌和微软做裁判员或者做运动员都没有问题,但既做裁判员又当运动员,则犯了开放市场的大忌――别人不敢再跟你玩了。

6月底,谷歌和微软不约而同地宣布不再推出新的自有品牌手机(上图为微软的Kin系列手机,左图为谷歌的Nexus One)。实际上,谷歌试水手机市场只有5个多月,而微软则仅有两个多月。

上一篇:Tony de la Lama:简化软件工具管理非“云”不... 下一篇:Aviva CIO Toby Redshaw:CIO要有德国队的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