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小学数学“三动”课堂

时间:2022-08-22 06:25:58

构建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小学数学“三动”课堂

摘 要:以学生发展为本,使学生在“全感皆动”“全程跃动”“全员互动”的小学数学“三动”课堂中实现三维教学目标;关注学生在课堂中的学习状态,力求让每个学生都能最大限度地释放学习热情,展示创造潜能,实现人格完善,成为有德性、智性和灵性的创新型人才,彰显“三动”课堂的魅力。

关键词:三动;数学课堂;学生发展;三维目标

一、什么是小学数学“三动”课堂

“三动”数学课堂,是指让学生在“全感皆动”“全程跃动”“全员互动”的学习过程中,轻松探究数学、有效建构数学、快乐交流数学,化复杂为简单,化单一为丰富,凸显以学生为主体、以学习为中心、以问题为导向、以活动为载体的数学课堂。

“全感皆动”即让学生的眼、耳、口、手、身体等多种外部感官尽可能同时、全方位、最大限度地参与到学习中来,以更好地促进大脑内部的思维活动。让学生在探究活动中轻松学、做数学,让课堂成为学生体验、感受和感悟的天地,体现数学课堂的操作性、体验性和思考性,实现“行与思”的高度和谐。

“全程跃动”即通过有序而变化的教学流程,让学生始终能饶有兴趣地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有收获感、充实感和生命的跃动,实现在建模运用中学习的目的。通过认知结构的重构和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体现数学课堂的有序性、挑战性、创造性,达到“知与智”的高度和谐。

“全员互动”即让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或独立探究再小组交流,或小组合作再集体交流,形成师与生、生与生之间互动互助的信息交流网,使课堂成为每个学生主动参与、发展个性、共享共进的高效学习场。体现数学课堂的交往性、互、人文性,实现学生“知与情”的高度和谐。

陶行知先生通过长期深入的探索和研究,提出了 “六大解放”的重要思想,要求把学习的基本自由还给学生,即要解放儿童的头脑、双手、眼睛、嘴巴、空间和时间,从而让学生积极思考、操作感悟、开拓视野、畅所欲言、自主探索。这些和三动课堂的理念不谋而合。

有效构建“三动”数学课堂,能努力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从而使每个学生都能最大限度地释放学习热情,展示创造潜能,实现人格完善,成为有德性、智性和灵性的创新型人才,有效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维教学目标。

二、以学生发展为本,构建小学数学“三动”课堂

构建三动数学课堂,就要关注三维目标的达成。即让学生在“全感皆动”的数学操作活动中,亲身经历知识与技能的形成过程,轻松探究数学知识,成为体验、感受和感悟的主人;在“全程跃动”的数学学习活动中,既重知识又重结果,有效建构数学知识,成为掌握、应用和创新的主人;在“全员互动”的数学合作活动中,发挥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独特作用,快乐交流数学知识,成为合作、互动和互助的主人;最终将复杂的知识学简单,将简单的知识学深厚,从而真正达成三维目标,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并获得终身发展的学力。

(一)“全感皆动”,让学生亲身经历知识与技能的形成过程

有这样一句话:“其实旅途在乎的不单是到达终点的喜悦,而更应该在乎沿途美丽的风景。”一句话道出了“过程”比“结果”更重要。这句话同样适用于我们的教学。仔细阅读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我们不难发现,从新课标的总体目标的具体阐述到学段各方面目标的阐述,引人注目的是“知识与技能”一栏内,几乎每一项都表述为:“经历……过程,掌握(或是认识)……”。这明确了“过程”的定位:过程本身就是一个课程目标。

我们在数学课堂中,要尽可能让学生的眼、耳、口、手等多种外部感官参与到学习中来,做到“全感皆动”,让他们在操作、探究活动中亲身经历知识与技能的形成过程。

例如,教学苏教版四年级上册《一亿有多大》时,在创设问题“你能想象一亿有多大吗”之后,让学生大胆猜想,设计方案,分小组进行讨论、交流、合作,想办法举例说明。学生通过思考和尝试,设计出了很多方案。不同小组交流、汇报后,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如何验证自己的猜想,探索研究的方法,帮助学生与实验结果进行对照,直观感受实验结果的大小,进而体会一亿有多大。还让学生明白:选择不同的基数的物品进行测量,对实验的精确度会有影响。这样的数学课堂既能让学生的好奇心得到充分的满足,又能分享到别的同学解决问题的好方法、好途径,还可以激发起学生探究的愿望,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发展学生的思维。

陶行知先生说:“事怎样做就怎样学,怎样学就怎样教;教的法子要根据学的法子,学的法子要根据做的法子。”因此,我们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要让学生“全感皆动”做数学,适时发挥教师的组织、指导作用,使知识与技能目标在数学课堂中得到有效的体现。

(二)“全程跃动”,过程和结果并重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提出: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在教学中教师应把重点放在过程上,放在揭示知识规律的形成上,让学生通过感知——概括——表达——应用的思维过程去发现问题,掌握规律。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思维得到训练,能力得到发展。

我们在数学课堂中,要引领学生饶有兴趣地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让学生在“全程跃动”中有效建构数学,既重知识又重结果,过程和结果并重。

例如,在执教《长方体与正方体的整理与复习》一课时,我进行了大胆的尝试,课前布置学生在家先自行整理、设计、制作长、正方体的复习资料,再进行小组交流。在课堂中,让学生当小老师,带领大家一起复习,通过基本知识点的梳理到实际问题的解决,努力创建了这样一种复习模式:翻阅资料、自我整理——相互梳理、全班评价——构成网络、综合运用——联系实际、解决问题。而这一模式的最大突破是教师为学生的数学活动提供了一个充分的时间和空间,敢于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整理、构建知识,从而开放了教学过程,很好地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思想。实践证明,这节课学生兴趣盎然,“全程跃动”,既有当小老师,表现自己才干的机会,又有将所学的知识主动进行实际运用的机会,为学生的学习生活提供了广阔的天地。就连下面听课的老师也不甘寂寞,跃跃欲试,饶有兴趣地试图解决学生提出的种种问题。

教学不仅仅是告诉,更需要经历,真正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就要有效利用教学资源,开掘教材。以上教学,由于我大胆地对教材进行“加工”,将复习的环节开放,在看似混乱无序的实践中,增加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巩固。学生“全程跃动”,使课堂真正成了学生主动学习的场所。

(三)“全员互动”,发挥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独特作用

情感、态度、价值观是教学的灵魂,它与其他教学目标有机整合在一起,主要起着激发学生亲近数学,增强数学意识、发展思维等作用。

在数学课堂中,让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快乐交流数学知识,在合作活动中,发挥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独特作用。

比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我们可以设计这样的教学活动过程: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动手剪切、平移和拼接,将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再通过观察、比较、分析和概括,归纳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然后,带着成功的喜悦,利用公式去解决求面积的各种实际问题……整个过程完全围绕预先设立的教学目标来进行。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是“全员互动”,积极参与到数学活动中来,对探索过程充满了好奇心与求知欲,感受到数学的严谨性以及数学结论的确定性;并在数学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伴随着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学生对学习数学的态度也发生了积极的变化。

三、以学生发展为本,彰显小学数学“三动”课堂的魅力

“三动”数学课堂是以学生发展为本,关注每一个个体的成长状态。力求让学生在“全感皆动”“全程跃动”“全员互动”的学习过程中得到均等的学习和发展机会,使课堂成为师生生命生长的田园。

当然,要构建“三动”数学课堂,对教师的要求也很高。教师要有识才慧眼、激赏之心、引发之能,让学生意识到:我能行,我是与众不同、善于创造的人。在课堂上,不是拿设计好的问题牵着学生的鼻子走,而是捕捉孩子的思维与他们真诚的对话,在看似不经意的谈话中,师生间进行着一次次智慧的碰撞、心灵的融通,学生的认识、情感在碰撞中得以升华,感受到共享知识的甜蜜,享受到心灵成长的幸福。

当代教育学家叶澜教授指出:“我们应把教学改革的实践目标定在探索、创造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教学上。因为,只有在这样的课堂上,师生才能全身心投入。他们不只是在教和学,他们还在感受课堂中生命的涌动和成长;也只有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才能获得多方面的满足和发展。”因此,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应该充分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积极构建“三动”数学课堂,有效达成“三维目标”,使教师教得更科学、轻松和艺术,使学生学得更生动、主动和灵动,从而在师生合作中生成优质高效的数学课堂,使数学学习成为学生“发展的摇篮”“成长的载体”,彰显“三动”数学课堂的魅力,让“三动”课堂成为师生和谐发展的乐园。

上一篇:小学英语课堂任务设计的有效性探讨 下一篇:《三角形边的关系》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