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信 滋养心灵的不老丹

时间:2022-08-22 05:55:22

一位老友退下来后,经过几年老年大学书法班的刻苦学习,书艺大为提高,毕业时的一幅书法作品在班上得了最高分。不久,这幅作品还在省老年协会举办的书画展览中获金奖。他想得到社会上对这幅作品优劣的评判,便将其作品放在闹市区,请行人过目,认为哪个字是写的不行的就在下面打叉。当晚,他沮丧地发现,几乎每个字底下都有叉。他把这个郁闷的结果告诉了我,并说:“我到底是半途出家,书法基础差,也许是人……老……了……”看他一副很不自信的模样,我让他重新书写了一遍同上次相同的字给我。翌日下午,我继续将它摆放在闹市区同一位置,请路人在认为写的好的字下面打钩,结果与上次完全相反。当我将这一消息登门告知,他瞪大一双疑惑不解的眼睛看着我。我对他肯定地说,你的作品的确不错,错在你没有自信心。

生活中,有很多老年人,包括那些已有成就的老年人,常常抱怨:“我老了,不中用了,干什么都不行喽!只能在家里吃闲饭了”,“就这样了,对付着活吧”。更有甚者,由于不适应退休后的生活,失去了当年的自信和风范。人到老年,自然会有各种各样的偶然、难测、不顺及挫折。世事难料,怨天尤人是荒唐,求神拜佛是愚昧,依靠他人是外因。靠自己调理心态,保持自信、乐观向上才是关键。

人生有老,光环不可能始终笼罩在自己的头上,老年人应善于在这个生命阶段认识生命的价值,找到生命的意义,定准人生的坐标。要深知,老年是一本耐读的书,书页里蕴涵着春秋人生,流淌着理性的清泉,有一种“春水船如天上坐,老年花似雾中看”的洒脱,从夕阳身上可得到一份美丽的享受;要明白,老年是一种成熟,没有什么诱惑能撼动老年的根脉。坦然地面对人生岁暮,是历尽酸甜苦辣之后的淡定,参透悲欢离合之后的从容,彻悟成败荣辱之后的豁达,洞明是非曲直之后的聪慧。今天相比昨天是老了,可相比明天,今天永远是年轻的一天。认真对待生命赐予我们的每一天,珍惜每个年轻的今天,我们的幸福感必然与日俱增;要坚信,老是一种岁月的积淀,如同河底的细沙,任凭水面惊涛拍岸,它都是沉稳、从容的。走路从容,步履沉静;看人从容,笑容可掬;遇事从容,态度平和。只有树立“自信人生三百年,会当击水三百里”的信心,暮年一定会重放光彩,更加辉煌。

当然要真正树立自信心,就要懂得如何去把握它。首先,相信自己。有时候欣赏别人不如欣赏自己,相信自己爱自己,把自己作为手心的宝,才会赢得别人的赏识,才会感到日子的饱满和幸福,暮年生活才会更加出彩。其次,积极进取。曾活了102岁的元老张群,他在晚年不仅气色俱佳,而且记忆力惊人,每与友人交谈,对数十年前的事,常能如数家珍,点滴不漏。特别是对四川一些掌故、诗词也能倒背如流。张群得以享天年,很重要的一点要归功于他有一套养生长寿观。退出政坛后,他摈弃了一般老年人常有的混吃等死思想,在90岁高龄时,还坚持看书读报,吸收新知识,深入社会,博采信息,积极参加社会公益活动;还参加些体育活动。由于张群与时俱进,努力学习,认真探索,不断进取,敢于创新,故能青春永驻,岁岁平安。人老并不可怕,怕的是人老心也老。心老最突出的特征就是总想自己的老,越想就会越消沉。最后,知足乐观。乐观是一种积极向上的性格和心境。它可以激发人的活力和潜力,解决矛盾,逾越困难。面对孤独、失独、空巢、老漂、寂寞和疾病,如何永葆快乐的心情,对于身心健康影响极大。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老聃曾云:“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会养生的人能够化“门前冷落车马稀”、“人走茶凉”的悲观为“停车坐爱枫林晚”的独特意境。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一种人性的达观境界。做到这些,便是进入到养生的佳境了。常言道:“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当常思一二。”要看得开、放得开、想得开,才能吃得好、睡得香,生活得更加充实快乐。

最后还要有点“不服老”精神。研究发现,如果老年人认为自己比其他同龄人身手敏捷、有活力,而不是老朽、不中用,那么他们比其他同龄人更容易从疾病中恢复。心理专家认为,老年人对待老化的态度会逐渐变得积极;“不服老”的精神让他们更加自信,勇于面对各种难题,使他们更健康长寿。

上一篇:房地产企业开发成本控制探讨 下一篇:论学习习惯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