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地学背景下的产、学、研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时间:2022-08-22 05:32:04

大地学背景下的产、学、研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摘要】本文介绍了成都理工大学地球科学学院在“大地学”概念提出以来取得的一些成果,并就现今“产,学,研’’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探讨。

【关键词】大地学 产学研 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 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962(2012)08(a)-0014-02

引言

成都理工大学地球科学学院其前身是1929年成立的重庆大学地质系,是学校历史最悠久的骨干学院之一。历经80余年的办学历史,形成了在“大地学”概念为背景下的产、学、研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随着地球科学的兴起和资源环境问题在社会可持续发展战略中地位的提升,地球科学领域的人才培养正处于重大转折时期,努力做到知识与实际运用相结合,注重打好学生基础理论知识,切实提高学生到工作单位的实际动手能力以及学校与企业间知识转换成生产力等成为了现阶段值得探讨的问题。

1 “大地学”概念的提出和执行

“大地学”应包括地质学和地理学两大学科的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以及相应的信息获取、分析和利用的技术体系。研究内容包括传统的矿产资源,也包括土地、旅游等其他自然资源。21世纪人类社会所面临的最大难题是人口、资源与环境问题,地质学的毕业生应该在资源环境方面发挥作用,地质学人才的培养应以地质为基础,向资源、环境领域扩展,要实现从为部门服务向为行业和社会服务的转变。我校地质系于1995年根据上述指导思想提出了调整地质学专业教学计划的方案,明确了培养目标,提出了培养“宽”地质学人才的培养模式。以“厚基础、宽口径、多交叉”为原则,以培养地质学专业人才为目标,调整了教学计划、优化课程设置。在“厚基础”方面,注重处理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及专业课三者的关系,加强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教育,加强基本理论、基本知识的学习以及基本技能的培养。在“宽口径”方面,设置了面向资源、环境领域的专业选修课来扩展专业口径,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性,如设置了矿产资源开发、矿物岩石材料、环境地质评价等应用性较强的选修课。在“多交叉”方面,在公共选修课中设置跨学科、跨专业的任选课,如旅游地质学、生态地质学、农业地质学等,使学生文理结合,理工结合,以达到加强素质教育、扩大知识面的目的。自1999年以来,我校地质学类专业毕业生已出现供不应求,学生就业部门不仅在地矿行业,而且也在石油、水电、公路、铁道等行业。

2 产学研人才培养模式

“产”指产业,“学”指学校,“研”指研究机构。产学研结合即产业、学校、科研机构相互配合,发挥各自优势,形成强大的研究、开发、生产一体化的先进系统并在运行过程中体现出综合优势。

产学研合作已经不是一个新概念,作为推进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的有效途径,它在诞生之初就天然地将政府、企业和高校及科研院所紧密地联系在一起。随着智力因素及高科技成果在经济增长过程中决定性作用的不断扩大,通过产学研的紧密结合,将高校创造的科技成果尽快转化为产业优势,从而推动区域经济的增长,已经成为高校发展的一个重要命题。美国奥斯汀大学校长福克纳在今年的中外大学校长论坛上就表示,“大学要服务于地方经济,帮助所在地区解决社会问题也是大学不可推卸的责任。”同时“大学必须研究当地未来经济发展最重要的方面,这些情况既紧迫又容易察觉,把好脉方能更贴切地为地方服务。”

我院近几年来积极在为产学研的全面铺开做准备。

上一篇:第斯多惠和谐教育思想的现代启示 下一篇:天津市蓟县杨家楼中学:双成教育,成就师生的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