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认出风暴而平静如海

时间:2022-08-22 05:24:25

我认出风暴而平静如海

史金霞,苏州工业园区星海实验中学高中部语文教研组长。《教师博览》签约作者,《读写月报 新教育》核心作者。多次在全国中语会、江苏省“五四杯”等论文竞赛中获一等奖。多次应邀到全国各地做讲座、主持沙龙研讨、开设公开课、培训骨干教师。

她坚持在体制内寻求语文教育的突围,教学风格独特,坚持教育立人,张扬学生个性。

2011年底,其新著《不拘一格教语文》一经出版,即在教育界和文化界引起较大反响,《新京报》《中国青年报》等先后做了专题报道。《重建师生关系》一书亦即将问世。

预感

里尔克

我像一面旗帜被空旷包围,

我感到阵阵来风,我必须承受;

下面的一切还没有动静:

门轻关,烟囱无声;

窗不动,尘土还很重。

我认出风暴而激动如大海,

我舒展开来又卷缩回去,

我挣脱自身,独自

置身于伟大的风暴中。 (北岛 译)

凌晨醒来,里尔克的《预感》袭来,我突然得到这个题目:我认出风暴而平静如海。

不是激动,是平静。激动过后的平静。

回首向来潇洒处:我舒展开来又卷缩回去

2012年9月开学,我即将开始做教师的第20个年头。

此时此刻,我仍能清晰地回忆起第一次去学校报到时的情景。古老的校园里,泡桐宽大的叶子,遮出了一条甬路,树与树之间,月季绽放,热烈缤纷。羞涩的我,心怀忐忑,迈进了学校接待室,与校长书记第一次会见……

9年前,2003年,回顾自己从教十年的经历,我曾如此痛苦:“以我应对高考的经验和技术,只要紧跟试题的变化,随机应变,我是有绝对的自信带着学生在高考中取得优秀成绩的。然而,考入大学之后呢?我们教给他们的,除了应对考试的技巧之外,还有哪些有价值的东西呢?教师教书只为了高考吗?……面对周遭弥漫的高考的硝烟,我虽然依然在课堂上笑靥如花泰然自若,坚持着我的‘一少四多’的原则——‘少做一些题’‘多读一些书’‘多思考一些问题’‘多写一些文章’‘多锻炼一些能力’,但是我也十分清醒地认识到,像我这样自讨苦吃、生活在梦想中的人实在是太少了。而且,我绝不是一个振臂一呼应者云集的英雄,虽然我的课有人听,我们依然有着集体的备课和研讨,然而,那仅局限于应对高考,至于一些跟高考无关的耗时耗力的举措,任我如何鼓吹,却没有人乐意参与其中!”

尽管如此,我还是在语文课堂上,组织高三学生举行“家校联系亲情采访活动”,在给家长的公开信里,我这样写道:“教育的目的为了什么?学习文化为了什么?我以为,就是为了更好地生活,为了创造幸福的生活,为自己,也为他人。……我们的孩子,一定要做个善良的、有责任心的、知道感恩的、大写的‘人’!”

7年前,2005年,我对《中国教师报》的记者说:“以前我是为了成绩为了争气而敬业爱生,现在我是因为教育本身、生活本身、人本身而主动选择热爱与坚持;以前我觉得我很了不起,希望出类拔萃超过所有人,现在我觉得我只是必须如此,我也希望更多的教育者能够努力回归教育、回归生活和回归人本身。”

5年前,2007年,我跋涉千里,从河北转徙到江苏,在苏南的一座小城,对新同事说:“前方的路途中,我深知会有艰难困苦乃至失望挫折、打击困惑……但是,既然决定了就要勇敢地走下去,有担当有毅力。教育是我的理想,我愿意落地生根,按照自己的理想去生活,拥有属于我自己的课堂。我相信,前方的路上,我并不孤独。”

3年前,2009年,我带着高三两个班的语文,一周约计30节课的工作量。我问我自己:“在教育之路上,我还能走多远?选择了所热爱的工作,这是一种幸福,然而,是什么让我如此疲惫?是什么让我如此厌倦?可是,无论如何,只要我还在教育的天地之中,我就必须坚持我自己的信念,不管多么困苦,不管有多少不解和打击,我都不会放弃!我历尽艰辛发现了教育的责任与意义,并体验到了她的美好与神圣,我怎么能够背弃我自己?”

是的,教师这个职业,是我自己的选择,教育是我的热爱,真心之爱。

扪心自问,19年来,我从来没有改变过对教育的爱,也几乎从来没有中断过,因这热爱而生的痛苦。

记得自己从哪里来,才能更好地知道自己向哪里去

1996年暑假,县一中扩轨,选调优秀教师,局里免予试讲,让我直接到一中去。但是,我拒绝了。我舍不得这些学生:在教学上,我倾注了全部心血,高一高二,我有一整套的方案,不断修改,不断完善,马上就要高三了,我还要继续打拼,我想在这贫瘠的土地上一鸣惊人;作为母校毕业的学生,作为学校的骨干教师,我焉能不知,由于地域偏僻,待遇微薄,生源差,绩效低,学校很难留住人,青黄不接,师资短缺,此刻,正是我效力的关键!一中不缺我一个,我不去自然还有其他人选,而大王店中学此时却正需要我。

这真是一次痛苦的选择,我嘴上说以后或许还有机会,但心里真的很失落。为了填补这失落,也为了让自己不后悔,我于是更加拼命地工作,甚至中断了自学考试。

一年后,我明白了什么叫事与愿违!

1997年的7月23日,在教务处看到成绩单后,我脸上挂着无力的苍白的笑容,心像被掏空了一样虚弱落寞。学生陆续到校,看成绩,领通知,报名复读,各自忙着各自的事。但都不忘来看看我,“史老师,我们太对不起你了,太不争气,真对不起你的心血啊!”“老师,你不要太伤心啊。”听着他们愧疚的话语,面对他们真诚的眼神,我没有半点宽慰:底子薄,可以补;能力低,可以提;即使试题难,又不只是我们在做!责任一定在我,一定是我的方法不对!我有什么资格承受如此真诚的道歉?

而最让我痛苦的是,在那种情况下,几乎所有的人都在抱怨,“响鼓不用重棰敲,破鼓怎么敲也不响”“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朽木不可雕”“电线杆子浇不出花儿来,三类学校考不出成绩来”……自省自察的我,显得那么不可理喻、格格不入。

那时,我真正体会到了什么是孤独,第一次冒出了一个念头:我的失败,是不是真的与环境有关呢?如果在过去的三年中,不是我一个人摸着石头过河、孤军奋战,而是有一群人和我一起切磋、交流,探讨、提高,结果会不会比这要好?然而,举目寻觅,到哪里去找志同道合的奋斗伙伴?是不是时间久了,我也会这样打发日子、对付工作、应付学生、遗失理想了呢?我真的有些害怕了。

不丢弃理想,就只有忍受煎熬,直面失败的痛苦。就在此时,机会又来了。这一次,我义无反顾地离开了,我要去追寻我的理想、我的语文教学之梦。

那是1999年,25岁的我,来到了一个富有挑战性的艰苦环境——初创的河北徐水综合高中。

建校伊始,我作为语文教研组长、年级组语文备课组长,在这所高标准高起点高压力的新建重点高中里,开始大刀阔斧,进行课堂教学改革。

除了山区6年的经验教训告诉我必须改革以外,深深触动我的,是一个学生的一篇作文。我让当时高一的学生写一篇半命题作文《我的某某老师》,要求学生必须写现任老师。翻阅作文时,一篇《我的“传统”老师》使我陷入了沉思。因为他笔下的“传统老师”就是我!

“没有一些新观念新教学方法,是我觉得老师们最可悲之处。前些天的《拿来主义》里说拿来应有选择性。而我认为老师们在这方面做得就不好,比如语文老师,她对于传统的教学方法不是有选择地吸收利用,而是照搬大部分。史老师在给我们讲《拿来主义》时滔滔不绝,分析问题精辟透彻,可我觉得她只会纸上谈兵,在教学过程中并没有把该拿的拿来,把该去掉的去掉。虽然她的教学方法比我初中的老师好,她那水汪汪的大眼睛里透着灵气,她讲课时脸上总挂着微笑,但我作为一名学生,对于她传统的教学方法实在不敢苟同。……”

至今,我依然清晰地记得初读此文后,心中那麻辣辣的况味。有不被认可的苦涩,有不被理解的痛楚,有被人指摘的尴尬,甚至有被人冤枉的愤怒。我苦笑着合上本子,默默凝视着封面上的名字——付宝立。然后,又打开作文。我很难过,特别委屈,6年来,我一直自认是十分勤奋、不断进取的。虽然身处偏僻的山区,但我始终订阅《中学语文教学》《语文教学与研究》等有影响的专业期刊,还认真学习了魏书生、钱梦龙等语文教学改革者的理论与实践,而且一直以来,我都是最受学生欢迎、满意率百分之百的语文教师。怎么我来到徐水综合高中,成为学科带头人,励精图治锐意改革之际,竟然还有学生说我是传统老师?!

“我所做的一切,难道你就没看见?你还要我怎么办?”

——“难道我真的是一个‘传统’老师吗?”

“我所有的改革的努力,所有的创新的尝试,为什么就一点没有被他承认呢?一个学生代表不了全体……”

——“可是,难道,他说的就一点道理都没有?是不是,我真的做得还很不够?确实很‘传统’?”

当我反反复复看了几遍之后,终于冷静了下来。我把这篇文章工工整整地全文抄录在读书笔记上,我要让它时刻警醒我。我下定了决心:一定要超越自我,我一定不做禁锢学生思想的、只会照本宣科的传统教师!把生硬的灌输变成绘声绘色和风细雨般的填鸭仍然是表面现代本质守旧的传统教师!我一定要从根本上摆脱自己思想观念和方法手段上的陈旧落后!

能够反思,勇于否定自己,这是一个正直善良的人必备的素质,也是一个人成熟的标志。经过深思熟虑,我确定了语文组教改十六字方针:“激发兴趣、活跃思维,加深素养、提高能力”,确立了大语文观念,使语文生活化社会化,决定采取语文实验课这种实践活动的方式,将语文的人文性、思想性和工具性结合起来,激活课堂,逐步推进改革。

努力有了结果,2002年以来,我们的语文高考一炮打响且一路上升,连续创出了我县重点高中语文成绩高考市排名的最好成绩。我个人也在市内乃至省内的高中语文界有了一点知名度。

然而,我又产生了新的痛苦,我无奈和迷惘:我还能够做些什么?

于是,我再一次开始了孤独和欢乐的跋涉摸索,痛苦惶惑。

终于,2007年7月,我下定决心离开河北,出走江南,到异地去重新开拓!

挺住就是一切,并与生活达成和解

一个好的教师,需要的不仅仅是爱心,还需要智慧、学养、专业素质,更需要不断学习的能力、持续反省的能力、不断完善成长的能力。教师首先要认识教育。你所教授的科目,是你借以施行教育的途径,它不是教育本身。其次要理解成长。你所面对的孩子,是与你共同成长的,他们并不属于你。

人生的任何一个阶段都是不可复制的,那个阶段该享受的东西,如果不享受,过去之后,就再也不会得到了。无论是自己的孩子还是学生,我都尽力让他们在快乐自由民主的氛围里学习,体验到学习的快乐,享受成长的乐趣,而不是为了具体的分数。很多东西,不是分数能衡量的。虽然我们必须面对分数,但是不能让自己,让孩子们,都成为分数的奴隶,被分数控制,而是要主动地掌握自己,正如《孙子兵法》所言:善战者,致人而不致于人。

培养学生的独立人格和自由思想,必须是教育的目的之一,“教育不是为将来的某一种生活做准备”,学习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生活体验。教育应该是要让孩子们当作一个美好的礼物来享受的,而不是一种折磨。最重要的是,不要为自己的不作为或者作恶,寻找各种不靠谱的借口。

与其说教育者应该去培育一个怎样的人,毋宁说教育者应该追求自己做一个怎样的人。这,就是我的教育信念。

19年了,从1993年那个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盛夏之日开始,我一路追寻着,坚持着,矢志不渝,无怨无悔,尽自己最大努力,做一个追求一致的人,自己的思想观念和言行要保持一致,努力抵制人格分裂。

所以,我鼓励自己:挺住就是一切,并与生活达成和解。

(作者单位: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星海实验中学)

上一篇:高校林学类专业文献检索课教学方法的探索 下一篇:班长,“鬼影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