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把材料等闲看

时间:2022-08-22 04:31:25

莫把材料等闲看

最近两年,材料作文在中考命题中仍占一定比例。有些考生只注重话题作文,忽视了材料作文的训练,考试时出现了下列几类误区。

一、过多地引用原材料。2007年山东潍坊中考命题提供的材料是:“一个养蚌人来到海边,认真地在沙滩上挑选沙粒,并且问那些沙粒是否愿意变成珍珠。沙粒们都对变成珍珠表现了极大的兴趣,但对呆在寒冷、阴暗而又潮湿的蚌壳里又怕得要死。当养蚌人告诉它们要变成珍珠就避免不了与痛苦、孤独和寂寞为伍时,沙粒们一个个选择了离开。他已记不清遭到了多少颗沙粒的拒绝,几乎就要放弃了,终于有一颗沙粒答应了他。别的沙粒都嘲笑这颗沙粒是傻子,可都没有动摇这颗沙粒的决心。几年过去了,这颗小沙粒长成了光彩照人、价值连城的珍珠。那些曾经嘲笑过它的伙伴,仍还是沙粒,有些甚至已经不知道被风吹到哪里去了。”命题者提出要求:“读完上面的材料,你有怎样的联想和感悟呢?请联系生活实际,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根据这一要求,你若写记叙文,或可以不引原材料,或只需“读了……我不禁想起了……”这一句导入,重点应放在所回忆的事件上。有的考生不是这样,而是用近200多字复述原材料,然后再进入回忆,回忆的文字还不到全文的三分之二,叙事没有得到充分展开,详略失当造成中心不突出的毛病。由此可见,材料作文中引用原材料,不能大段大段地照抄,如是情节性强的原材料,需要引用时应作定向性概述,也可以不引原材料,直接进入叙述。

二、将材料作文误作话题作文写。2007年淮安课改区中考提供题为《伊林的童年》的材料,大意是说伊林童年就对大自然和科学、诗歌有浓厚兴趣,并叙述了两个典型事例。要求考生读材料后“写一篇读后感,题目自拟”。有位考生拟题《童年是什么》,文章采用并列结构展开,小标题分别为:“童年是放飞的风筝”、“童年是和煦的阳光”、“童年是凌寒的腊梅”,从“发展兴趣”、“感受亲情”、“经历磨难”这三个角度演绎“童年”的内涵,构思、文笔均属上佳,但这三点只有第1点扣住原材料,其它都是作者由“童年”引发出来的。很显然,这位考生把写读后感误为写话题作文,如果题目是“以‘童年’为话题写一篇文章”,那么这位考生的文章就能得高分,现在审题进入误区,只能得低分,很可惜。这类考生必须明确话题作文与定向性材料作文的区别,加强以同一素材写两种不同类型文章的训练。

三、立意偏离所供材料主旨。请读河北省的中考题:“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自己对材料的理解,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材料:当幼鹰长到足够大的时候,鹰妈妈便把巢穴里松软的铺垫物全部扔出去,这样幼鹰们就会被树枝上的针刺扎到,不得不爬到巢穴的边缘。而此时,鹰妈妈就把它们从巢穴的边缘赶下去。当这些幼鹰开始坠向谷底时,它们就会拼命地拍打翅膀来阻止自己继续下落。最后,它们的性命保住了,因为它们掌握了作为一只鹰必须具备的最基本的本领――飞翔!”这则材料的寓意主要是两方面――从幼鹰角度出发,确定“新时代的青少年应培养独立生存的能力和坚忍不拔的品质”这一立意;从鹰妈妈角度考虑,则确定“为父母者怎样以正确的态度和方法对待子女,给子女以真正的爱”这一立意。有的考生没有整体把握原材料,匆忙地拟题《追求――人生飞翔的动力》,大谈人生追求的意义,批驳胸无大志、无所作为的人生哲学。这样的立意明显偏离了原材料的主旨,因为原材料中幼鹰的“拚命拍打翅膀”只是出于一种求生的本能,并非一种瞄准目标后的追求。由原材料中引出“追求”,给人牵强附会之感。由此可见,多角度理解材料并不意味着随心所欲和生拉硬扯,考生在审题时可以列出几种感悟进行比较,再确定与材料含义贴近、自己把握较大的一项。

四、看图作文,片面理解画意。2007徐州市课改区考看漫画作文,画面上,一位年青人手拿两把铁锹,要求他的同伴和他一起参加义务植树劳动,而那个西装革履的同伴却咧嘴大笑,连眼泪都流出来了,从他嘴中吐出8个字:“啥年代了,你别逗我。”仔细审读画面,“啥年代了,你别逗我”是解读画旨的关键。这8个字的潜台词是:义务劳动是过去年代倡导的,现在过时了;现在是市场经济,凡是劳动都应获得报酬;现在付出了劳动不谈酬劳,那是“逗”(开玩笑)。据此,有的考生拟题《义务劳动过时了吗?》《报酬――一个沉重的话题》,这就紧扣了画意,但误解画意的考生也不少,例如有的考生将“义务劳动”等同于“劳动义务”,大谈劳动是每个公民的义务;有的拟题《劳动光荣》《劳动创造世界》等,明显偏离画面主题,造成失误。由此可见,观察人物画应从四方面入手:一看画中人在干什么,想什么;二看有哪些与人相关的事物和背景;三看画面上有哪些文字;四看画面内容可与哪些现实生活对接,怎样由此及彼展开联想。其中读懂画中文字特别重要,因为这些文字有的就是漫画的主旨,有的就是对画意的提示。考生应该综合审视,不能抓住一鳞半爪就匆忙下笔。

我是装修工

一考生

去年的暑假本该是历年来最舒服的,可是偏赶上家里装修房子,命中注定我难逃此次“苦役”。

6月尾巴上的几天,我当起了后勤人员。首先我要去店里订纯净水,回来之后为了图个方便,水桶不上饮水机,直接上水杯。在长桌上,哗啦啦一排倒过去(有点浪费),真爽。这让我想起了古代酒楼斟茶的小二,可惜的是那套本领我无缘讨教。到底是苦力活,一个人做,既孤独又艰苦,日子一长真吃不消。想想哪,20多斤水,搬上搬下,做的功力不亚于举重运动员啊!

7月初,我“升职”了,上场地工作――其实也就是个搬运工。我和爷爷奶奶搬砖头。不知谁发明的“砖头夹”还挺管用,四个横一排,再四个竖一排,砖头排下来整整齐齐、结结实实。我还学会了怎样数砖头,方便不易错。知识是长了,却苦了我那双嫩手。是奶奶的手给了我震撼――深深的皱纹爬满了手心手背,老茧一层比一层厚,手指甲也已经被磨平了,污泥塞满了指甲缝……啊,我这点苦又算得了什么呢?再说这活虽苦,但不孤独,跟着爷爷奶奶还真学坚强了呢!

装修基本完工后,我成了擦地工,又回到了孤独。提一桶水,捡一块抹布,跪在地上,从房间的这个角落噌噌地擦到那个角落,再从这个房间噌噌地擦到那个房间,一遍、二遍、三遍……想来真是太对不起膝盖了,只能一揉再揉,真想把小燕子发明的“跪得容易”拿过来……

后来……再后来就是大完工。房里房外的墙面白白净净,面砖一尘不染,光亮得都能当镜子照。书房里,图书整齐地分类别摆放着;微风透过百叶窗拂起轻纱,奏响了风铃,一支优美的舞乐正演奏着……

我此时忽然感到,我和我的新家虽然称不上“价值连城”,但不是也可以看作一颗“珍珠”了吗?

[简评]这篇文章开篇没有引述材料,直接进入叙述;所叙事件具体生动,层次清晰,又多处照应材料中的关键词语,如“既孤独又艰苦”“这活虽苦,但不孤独”“回到了孤独”等;结尾处先描写新房之美,为点题作准备;末段巧点材料,升华题旨,给人回味,显示出作者的灵气和机智。材料作文怎样“明应”“暗应”所供材料,这篇文章提供的经验值得我们学习。

上一篇:2007四川省眉山市中考作文选评 下一篇:命题作文“你听,多美”导写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