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每天一小时的体育活动还给学生

时间:2022-08-22 04:26:30

把每天一小时的体育活动还给学生

摘 要:爱玩爱动是孩子的天性,也是青少年生长发育的迫切需要,长远来看,更是他们出色完成学业,顺利步入社会,健康享受人生的前提和基础。再看看眼下的孩子们:面对家长望子成龙的期待,面对老师苦口婆心的教导,面对厚厚的作业和沉重的书包,他们还玩得起来吗?学生的健康是头等大事,学生拥有健康,家庭才能拥有幸福,国家拥有健康的下一代,民族才有辉煌的未来。

关键词:体育;青少年;性格;依据

一、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迫切性和必要性

现代社会竞争日趋激烈,社会需要的是适应性强、会合作、能创新、善交流的复合型人才,这些优良的个性品质靠书本知识,靠考试的高分能够获得吗?显然不能!但体育活动中的游戏和竞赛就能有效地培养、发展和提升上述优良品质!

1.体育活动能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性格决定命运。有的学生性格内向,胆小,懦弱,不善沟通,缺乏信心,遇到困难,不战而降……学生身上的这些弱点,也是家长的担忧,显然人是不可能脱离社会的,如果具备了上述性格,恐怕很难在社会上立足,怎么办?要让这些学生多参加集体项目的体育活动,让他们在充分享受活动带来快乐的同时,也体验到与人交往的乐趣,团结合作的魅力。

2.体育活动能改善和提高学生内脏器官的机能,为终生健康打下坚实的基础

体育活动可以促使新陈代谢旺盛,血液循环加速,从而促进循环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排泄系统机能的改善,促使心、肺功能增强,研究表明,好多疾病在青少年时期可以通过体育活动加以预防,一旦错过这一时期,就无法弥补,所以说青少年的体育活动是为一生的健康打基础。

3.体育活动能消除学生不良情绪,使人心情愉快,朝气蓬勃。

体育活动能明显地改善或消除紧张、忧虑、┰辍⒕谏ァ⑾沉等不健康的情绪和心理,使人心情舒畅,充满活力。当代医学、心理学研究表明:不良的心理状态可以引发一系列生理机能的改变,导致失眠、便秘、消化不良、心绞痛、心率失常、月经失调等症状,最新研究还发现:65%的病人的疾病与压抑有关,35%的病人在很大程度上由情绪不好引起的,当这些数据出现在我们面前的时候,难道还不值得我们思考吗?

4.体育活动能提高学生的适应能力

毋庸置疑,因病缺课是提高学业成绩的大敌,但是每当冷暖交替、温差较大的时候,多数不爱锻炼,体质较差的学生很容易患上诸如感冒、上呼吸道感染等疾病,一旦患病,少则三五日不能正常上课,家长花钱,学生受罪;再看那些经常参加体育活动的学生,他们大都体质很好,抵抗疾病和适应不良环境的能力都很强,极少出现因病缺课的现象。

5.体育活动能促进学生身体的生长发育、改善外部形态,使姿态优美,举止优雅

科学研究表明:经常从事体育活动的青少年比一般青少年身高要高5~7厘米,而且骨骼的抗弯、抗折、抗压能力明显增强;体育锻炼使肌肉发达,也增加了人体的美感,体育活动中的体操、舞蹈等项目又对矫正和改善青少年的体态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体育活动对学生的智力发展有着积极作用

体育活动可以增加脑细胞的数量,提高大脑的工作效率,使大脑尽快消除疲劳。凭笔者近二十年的一线工作经验,认为让学生参加适当的体育活动,不但不会影响学生的学习而且会明显地促进学生文化成绩的提高。试问,历年的中考、高考状元哪一个不是体育活动的积极参与者?这一点我们的学生、家长、教师特别关注,为打消顾虑,笔者在这里特别作为一个专题加以详述:

1.解剖学依据

人的大脑的潜力是很大的,一个人的大脑拥有几百亿个神经细胞,但现在一般人的脑细胞只用了十分之一,还有十分之九处于休眠状态,有待开发。体育活动就具有激活脑细胞的功能,激活脑细胞实质上就相当于增加脑细胞的数量,从而保证学生学习时拥有积极的思维,良好的记忆,周密的推理,准确的判断,丰富的想象,而这些恰恰是学好科学文化知识所必需的。

2.生理学依据

实验证明:体育活动能有效地增加大脑的重量和皮质的厚度,能促进大脑相应部位神经中枢的发达,改善和提高大脑皮层的工作能力;体育活动可以加速血液循环,提高心肺功能,从而改善大脑的供氧情况,提高大脑的工作效率,使思维更加敏捷,注意力更加集中。

3.心理学依据

大脑工作到一定时间后就会产生疲劳,出现精力无法集中,记忆力减退等现象,此时如不休息调整继续搞疲劳战,则效率非常低下,事倍而功半,大脑也会提出抗议:头昏脑胀,困倦;在这种情况下,采用体育活动的方式,进行积极性休息(如做操、散步等)效果就更好,根据高级神经活动的负诱导规律,运动中枢的兴奋可使思维、记忆中枢得到更完全的休息,从而更快地消除大脑疲劳,焕发精神,进入工作状态。

把每天一小时的体育活动还给学生,就是给他们一个聪明的大脑,一个健康的体魄,一个快乐的童年,一个高起点的人际交往能力,一个幸福的人生……

参考文献:

熊晓正.体育概论[M].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8.

上一篇:一种新型机电保护装置设计 下一篇:基于LD3320的多场景语音识别系统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