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喻理论对英语阅读教学的启示

时间:2022-08-22 03:41:51

隐喻理论对英语阅读教学的启示

摘要:认知语言学中的隐喻理论成为当前语言教学的重要理论,隐喻现象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更是探讨语言教学的一种有效途径。探讨隐喻的本质及其与英语阅读教学的关系,能很好地解释学习过程中的认知现象,并可以从隐喻的角度提出进行英语阅读教学的策略,包括教学中的应用映射理论和文化模式。

关键词:认知;隐喻;文化模式;阅读教学

中图分类号:H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3-0-02

隐喻在语言中的重要性几乎是个不言而喻的事实,简单来说,人们说话时将一种事物用其它的方式表达出来的时候,很大程度上可能就要涉及到隐喻的使用。隐喻的实质是通过另一类事物来理解和经历某一类事物,隐喻几乎可以说是我们生存状态中不可或缺、无法离开的一种事物。Gibbs(1994)的调查研究表明,人们在每分钟的话语中平均使用1.80个新隐喻和2.08个旧隐喻。假设每人每天只有两个小时的时间在说话,那么一个人在60年的生涯中就要制造出多达4,700,000个新隐喻和21,140,000个旧隐喻。由此可见,隐喻无处不在,它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还是人类认知活动的结果与工具。隐喻已经成为我们思维、交际和认知的普遍方式,是外语教学的主要目标。本文从理论与实践出发,主要探讨了隐喻的本质、隐喻与阅读的关系及其在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一、隐喻的本质

认知语言学认为,隐喻作为人类理解周围世界的一种感知和形成概念的工具,它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而且也是人类认识事物的基本方式。英国当代批评家维尼弗雷德・诺沃蒂妮曾说过:“如果一段、而且是同一段话,在它所出现的意义结构中有着不止一个的作用,这种文字结构就是文学性的。”她认为隐喻是“充分延伸的语言”,是一个“语言学现象”。隐喻是语言中最常用的一种表达方式,是我们认识世界和促使语言发生变化的重要手段之一。隐喻与语言是相互渗透相互依存的关系,语言隐喻实际上是概念隐喻在语言中的体现。据Lakoff & Johnson(1980)的统计,隐喻无处不在,日常(普通)语言中大约70%的表达方式是源于隐喻概念。例如,亚伯拉罕・林肯在《葛底斯堡演讲( Gettysburg Address)》中大量使用了隐喻:

fathers (先辈们)

conceived in Liberty (孕育于自由之中)

the proposition that all men are created equal (一切人生来平等的原则)

long endure (长久存在)

a final resting place (安息之所)

a new birth of freedom (自由的新生)

not perish from the earth(永世长存)

隐喻不是修辞格,不是简单的语言的产物,隐喻在本质上是认知的,是一种通过语言表现出来的思维方式。隐喻的最早使用可追溯到原始社会,原始人的一种典型思维特征就是“身体化活动”或“体认”,就是把自己作为衡量一切事物的标准,如把山分为山头、山腰、山脚。隐喻存在于人类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在人们的生活中,建筑设计是最具隐喻性,罗马式的建筑会使人回想起十子军、拜占廷和东方;哥特式的大拱门和玻璃表达了中世纪对宗教的狂热;中国传统建筑的恢宏和辉煌代表了崇高的儒家美学思想。这些隐喻能把抽象的、未知的事物具体化,可以帮助我们利用已知的事物去了解和认识未知的、抽象的事物。隐喻存在于人们的潜意识中,在认识客观世界的过程中不自觉的发挥着作用。

二、隐喻与语篇阅读

亚里士多德认为,人类的语言中充满了隐喻。隐喻出现在词汇、话语和语境等各个语言单位上,英语教师在进行教学实践中可以充分利用隐喻进行阅读教学,下面,我们从上述几个角度对隐喻在阅读教学中作用做一理论梳理。

隐喻理论可以首先从词汇层面入手,通过对阅读中的词汇之间关系进行隐喻上的理解,能更好地解释阅读文本的内容。通常来说,人们写作中会应用隐喻现象,将生活中的事物展现出来,这种词汇是经过大脑处理之后,而变得具有抽象性。莫伊(Mooij,1976)指出,语言中的标准词汇,尽管使用范围很广、很细,但不可能事先包括外部世界和人的大脑中的所有情景。如果不存在现成的词语就要借助隐喻,把较为具体、内在结构较清晰的始源域的图式结构映射到较为抽象目标域之上。所谓目标域,简单来说就是作者所表达的基本事物,就是生活中万事万物,所谓始源域,就是应用隐喻性的概念进行表达的词汇。

语篇指任何不完全受句子语法约束的在一定语境下表示完整语义的自然语言。在认知语言学中的语篇模式是由隐喻思维将事物相似点加以扩展,由一个关键的相似点找到一串对应关系,层层深入、环环铺开而形成,隐喻有时表现为一个贯穿语篇始终的反复重现的喻体,有时是一个基本隐喻与其派生的表达式之间的呼应。

三、隐喻在英语阅读中的应用

(一)运用映射理论进行英语阅读教学

英语学习的过程是一个新旧语言知识相互作用的过程,学习者要通过已知的语言知识来认识和掌握未知的语言知识。学生总是从熟悉的事物去认识陌生的事物,换句话说,就是从大脑中始源域的已知经验向未知目标域的映射。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要通过唤起学生头脑中的隐喻认知图式或建立新的隐喻映射的方式来提高教学效果。(下转第301页)(上接第299页)

英语教师可从文章的结构、空间、色彩、线条和形状出发,采用电影、电视、投影片、多媒体、挂图、图解、图表等形象化工具辅助教学,进行分析或解释词汇的语义关系、句法关系、文本的篇章结构等,找出始源域和目标域之间的相似性,建立始源域和目标域之间的映射关系,用熟悉的事物来认识不熟悉的事物,把新旧知识结合起来,使始源域的特征转移到目标域中,最后完全同化到语言中,成为我们标准思维的一部分,使学习的对象形象化,以提升教学效果。

(二)运用文化模式隐喻性进行英语阅读教学

隐喻是语言现象,也是思维现象,还是文化现象,日常思维和话语中约定俗成的隐喻是儿童早期文化继承的一部分。其理解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一个民族文化模式的熟悉和掌握。由于外语学习者对目的语的文化知识比较匮乏,不能有效的建立目标语的思维和文化模式,难以将隐喻的本体和喻体结合起来。因此,教授学生文化知识是英语阅读教学的重要环节。

1、教师要进行系统的文化方面的研究,通过隐喻把纷繁复杂的文化现象提纲地组织起来,找出隐喻的普遍现象,并分析隐喻的共性,从文化和民族思维方式加深对隐喻的理解。

库威柴斯指出,人在生气的时候,呼吸急促,使人感到有一种气流从肺部升起,血压升高,使人感到体温升高。因此,人们认为气与“火”或“热”有关系。在各种语言中,“up”和“down”的隐喻最为普遍,如:upper-class(上流社会的)lower-class(下流社会的)。在现代社会里,社会地位和权利大小密切相关。地位越高,权利越大;地位越低,权利越小。即:地位较重为上,地位较低为下。

2、不同的文化形态对语言中的隐喻表达有直接的影响,各个国家或民族的文化都存在差异。在教学实践中,英语教师要注重文化差异对隐喻的影响,把文化隐喻作为一种工具去认识该国家或民族的生活方式、思想倾向、世界观、价值观等。英汉语言中谈论同一事物时可能采用不同的概念隐喻。如汉语中我们说“那个理论站不住脚”,英语中却说“That theory doesn't hold water”(直译为:那个理论装不了水)。可见,汉语把“理论”比喻成“人”,说它像一个人能非常稳定的站住或站不住,而英语遵循“容器”概念隐喻。还有一些方言、成语、俗语中的隐喻在英汉两种语言中没有对应的说法。如汉语方言“煲电话粥”,意为“在电话上聊天”,因为广东地区时兴熬粥,而打电话聊天和煲粥一样费时,这个相似性导致“煲电话粥”的隐喻化过程。

英语教师应该对其中的微妙复杂关系进行逐一比较和综合,那么对克服阅读中的语际交流障碍,促进英汉语言文化的交流,显然具有积极的意义。

认知语言学认为,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也是一种认知现象,是人类一种基本的思维、认知和概念化方式,它无处不在。本文从隐喻与词汇、话语和语篇等几个方面阐述了隐喻对英语阅读的影响,并提出了把隐喻应用到英语阅读教学的具体方法,其目的在于通过隐喻来培养和提高学生英语阅读能力。

参考文献:

[1]F.Ungerer and H.J.Schmid An Introduction to Cognitive Linguistics[M].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4,9(3).

[2]Gibbs,R.W,Jr.Figurative thought and figurative language.In Gernsbacher(ed.)Handbook of Psycholinguistics[M].San Diego:Academic Press,1994.

上一篇:了解性别交际差异 促进跨性别文化交际 下一篇:建构主义理论指导的英语专业综合英语课堂的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