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视野下古代散文阅读教学的三种方法

时间:2022-08-22 02:16:41

新课标视野下古代散文阅读教学的三种方法

摘 要:新课标视野下古代散文阅读教学的方法有:通过激情导入法有感情地朗读带动课文的导入;教师课前设疑制造悬念;课堂讲述故事、轶事进行导入。比较分析法前后知识的连贯:纵向比较;发散思维的运用:横向比较。情景再现法:课堂上的散文的场景还原;学生扮演角色,体验散文情境;课堂对散文内容的直观展示。这样可更好地提高中初中学生语文的整体素养。

关键词:古代散文 阅读教学 方法

在当代的语文教学中,阅读跟我们密不可分,“阅读教学是在语文教育目的的规范下的,语文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文本交流对话而获取意义的一种语文教学活动。”[1]而新课标下文言文的阅读目标体现着古文在母语中的教学地位,在这里,我们将着重从实践性和可行性上研究古代散文的阅读教学,并且结合了苏教版教材进行专门的研究,在尊重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时,也有利于实现师生的共同进步。

一、古代散文阅读教学方法之激情导入法

导入,是实施教学过程的初始环节,主要目的是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对知识的好奇心和探求欲望。关于导入在阅读教学中的作用,有人曾在《语文教学艺术论》中有这样精彩的比喻论述:导入,如同电影、戏剧的序幕,禅词、相声的开篇,说书的起讲,一开始就有吸引人的作用,它能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全神贯注地投入课堂学习中[2]。由此可见,导入在阅读活动中的重要性。

导入的方式多种多样,具体情况有以下几种。

(一)教师有感情地朗读,带动课文的导入

文言文的学习,朗读很重要。另外新课标中也指出“b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易文言文,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3]朗读就是要我们把无声的文字通过我们的朗读变得有声有色起来,文言文性质的散文更需要这样的反复朗读。带有感情的朗读导入,特别是文言文教学过程中抑扬顿挫的朗读,可以激发学生对文章的情感。教师也要在学生朗读过程中给予一定的情感引导,注重声色并茂。

近年来,语文教育更倾向于单纯的讲解,少了些与学生的互动,这也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学生的感受力和理解力下降,很难提出自己的独立见解。于是,像朗读这样基础的感受能力培养的方法逐渐又受到重视。例如在学习《出师表》(九年级下册)[4]时,反复朗读可以将诸葛亮在北伐中原之前给后主刘禅上书时的情真意切,对后主刘禅治国寄予的期望,以及诸葛亮的一片赤诚之心慢慢品味出来。但是,我们切不可将古代散文的阅读只停留在朗读的层面,更重要的是教师要把握好一个度,并在这个范围内进行教学。

(二)教师讲课前设疑制造悬念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能使心理上感到困惑,产生认知冲突,进而拨动其思维之弦。适时激疑,可以使学生因疑生趣,由疑诱思,以疑获知。而悬念是人们在进行观影或阅读等活动时所产生的一种心理变化,即关注故事的发展和人物命运的一种紧张心情。在表达作品的主要内容之前,先做一个提示或者暗示,却又不马上解开,要在读者心中留一个谜团,从而引导读者继续深入,产生期待。因此在古代散文教学过程中,对于故事性较强的文章可以适度设疑,引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例如,在学习《邹忌讽秦王纳谏》(九年级下册)时就有教师讲课前这样设疑:“在我们古代的封建社会,皇权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多少忠良因为批龙鳞、逆圣听而惹来杀身之祸。吴相伍子胥赐剑自刎,比干剖腹挖心、屈子放逐、司马迁蒙宫刑之辱,这都是千古奇冤!都说“伴君如伴虎”,可是历史上却有人屡次给王提意见,还次次被王采纳,建议也得了奇效――邹忌,就是其中的一个。一次,威王弹琴,邹忌一进门就说威王弹得好。威王说他未仔细听,是在说谎。邹忌说,琴声宽和像君主,清廉像章宰辅,舒缓像政令,谐调畅适像四时。威王听了,知道他说的是治理国家的道理,对他极为赞赏,就拜他为相。而我们将要学习的课文讲的则是在这之后的另一个故事。邹忌敢于批评威王听信谗言,教育威王要从谏如流,那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他凭借的是什么本领?”

这样的导入就像是投石击水,会给学生造成悬念,暗示了学习的目的和重点。但是一定要注意,在制造悬念时要从教材和学生的实际出发,否则会失掉应有的意义。

(三)通过讲述故事与轶事进行导入

一般的人都爱听故事,更不用说有着强烈好奇心的学生们。一些故事本身就具有吸引人的魅力,教师再将故事和教材结合,如可以从故事、趣事、寓言、典故等各个方面导入新课,就可以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在古代散文的学习中这样运用,会达到意想不到的导入效果。

例如,在学习《捕蛇者说》(九年级上册)这一篇散文时,我们可以导入《农夫与蛇》这样一个小的寓言故事,通过蛇的恶毒和冷血,来引出课文《捕蛇者说》中关于毒蛇与苛政之毒的联系。

听完故事,学生的兴趣都被带动起来,可以更好地进入课程的学习。但是在选取将要运用的故事时,一定要紧扣教材内容,避免哗众取宠,游离课题,并且教师还要注意所讲故事的健康性和积极性。

二、古代散文阅读教学方法之比较分析法

比较,是人类思维的基本方式,也是人类进行思维创造的方式。乌申斯基说过“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有比较才有区别。同时,通过分析而得出的结论,会更加地深入人心。在日常的学习中加入比较分析的学习方法,更有利于学生对文章的理解。

(一)前后知识的连贯:纵向比较

按照学习的过程,从前面的对象到后面的对象的比较,或是后面的对象与前面的对象进行比较,再依次进行比较,叫做纵向比较。在古代散文阅读的教学中,纵向比较的运用主要体现在同类作品的比较,也被称为纵向比较法。例如《岳阳楼记》(九年级上册)与《醉翁亭记》(九年级上册)的对比阅读。《岳阳楼记》与《醉翁亭记》都是千古传诵的名篇,在学习了范仲淹的文章后,接着学习欧阳修的。两文在思想感情方面有很多相似与不同之处,将两文进行纵向比较,从而达到更好地理解课文的效果。两者的相同之点:两文作者欧阳修与范仲淹是同一时期的人,且都身居高位,范仲淹被贬,而正是因为欧阳修支持范仲淹的政治思想他也遭到贬黜。文章均写于两人被贬之后,都是寄情于山水表述了自己虽遭贬谪却仍怀济世安民之心的高尚情感。但是两者也有不同的地方:《岳阳楼记》中所追求的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思想,主要突出一个“忧”字;但《醉翁亭记》中所追求的是与民同乐,突出一个“乐”字,这两种思想是有一定区别的。

纵向阅读法讲究的是由此及彼,讲究学习的瞻前顾后,新旧知识的相互带动,既可以学习新的知识,也复习了旧的知识,这对于古文的学习有很大的益处。

(二)发散思维的运用:横向比较

从学习进程中间的某个空间位置确定的比较对象和其他空间位置确定的比较对象形成的比较,叫做横向比较。在古代散文阅读过程中,可以体现为相类似时间、背景、人物等之间的比较,被称为横向比较法。以《愚公移山》(《列子》)(九年级下册)与《精卫填海》(《山海经・北次三经》)进行对比阅读。《愚公移山》是出自《列子・汤问》里的一篇文章,作者为战国的列御寇,文章叙述了愚公不畏艰难,坚持不懈,挖山不止,最终感动天帝而将山挪走的故事。《精卫填海》出自《山海经・北次三经》,相传上古时期炎帝最疼爱的小女儿女娃在东海被水淹死,她的灵魂化作一只精卫鸟,总是飞到西山去叼石头和树枝扔进东海,发誓要填平东海为自己报仇。两者都教导我们要有坚定不移的精神。但精卫填海是为了不再有更多的人被大海吞噬生命,是完全无私心的,利他的。愚公移山只是为了自己或自己的后代出行方便,是有私心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前者更伟大。另外两者都是流传已久的神话故事,但《精卫填海》的题材是成语故事,而《愚公移山》也可以说是寓言故事。

横向阅读法比较适合课内外阅读的中和,易于帮助学生突出文章的重点,把握难点,掌握文章的中心,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不妨尝试一下。

三、古代散文阅读教学方法之情景再现法

在新课标的课程目标与内容中提到,要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发展感受和理解能力,提高学生的整体阅读水平。古代散文的阅读较现代散文来说有些晦涩难懂,我们就更需要通过一些意象、景物等之间的联系来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

(一)古代散文的内容还原

文言文一般都较为凝练,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会产生困惑,想要让学生很好地理解文章,体味文章主旨,对学生在课堂上进行文章场景的还原训练是一个好方法。场景还原就是训练学生对所学课文的联想,再现当时的情景,从而达到理解文章的目的。例如在学习《三峡》(七年级上册)时,作者紧扣三峡山水,写出了三峡错落有致的自然风貌。因此在教学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的特点,还原文章场景。教师则在一旁进行有感情的梳理:作者用“自三峡七百里中”起笔,既交代了描写对象,又介绍了其总体长度。接着,作者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描写。写山,突出连绵不断、遮天蔽日的特点。写水,则描绘不同季节的不同景象。夏天,江水漫上丘陵,来往的船只都被阻绝了。“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t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雪白的激流,碧绿的潭水,回旋的清波,美丽的倒影,使作者禁不住赞叹“良多趣味”。而到了秋天,则“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那凄异的叫声持续不断,在空旷的山谷里“哀转久绝”。

通过这样的梳理,三峡的奇异景象就像放电影一样呈现在学生眼前。场景再现时,教师还应该注意自己的语言以及节奏,准确的语言描述可以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为享受。

(二)学生扮演角色,体验散文情境

小学课堂上教师一般会准备一些小的游戏来活跃课堂气氛,集中学生们的注意力,让学生们可以把知识记得更为牢实。上了初中后,随着学习任务的加重,课堂小游戏也相应的减少,甚至淡出学生的视野。其实,我们还是可以适当地采用一些游戏来增加课堂氛围。课堂上的舞台剧展现就是一种很好的情感体验方式。例如在学习《晏子使楚》(八年级上册)这一篇散文时,它的故事性较强,可以作为课堂舞台剧的台本,课文有一定的实际操作性。可以让同学进行分角色扮演课文中出现的人物,仔细揣摩人物当时的心情,如楚王的傲慢威风,晏子的从容不迫和机智勇敢,教师在一旁进行指导更好。舞台剧的展示不仅可以达到寓教于乐的效果还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所表达的主题思想。

(三)课堂对散文内容的直观展示

在一些较为抽象的事物面前,我们是可以教导学生感同身受,却终究没有实际的看过或者是通过新媒体接触过。初中语文一个很重要的目的就是教导学生去认识与了解世界。在教学过程中,条件好的学校,可以通过直接展示实物;条件欠缺一些的也可以通过新媒体进行展示。比如在学习《核舟记》(八年级下册)时,我们就可以从网上下载一些图片,展示给学生,以便学生更好地,更直观地体会到精细雕刻的神奇之处。同样在学习《三峡》(七年级上册)时,我们也可以从网上下载三峡的短片,在课堂上用媒体展示,与学生一起见证三峡的奇伟壮阔。在学习《口技》(八年级下册)时,教师也可以找到与口技相关的视频或者是音频,带领学生见证民间艺术的传奇之处。

总之,初中语文课堂上的阅读教学十分重要,是语文教学的核心内容,在新课标下的课程目标与内容中也占有重要地位。因此,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加强对古代散文的理解,增加自身的感悟能力,对教师的阅读教学方式创新也在不断提出新的要求:要让学生的阅读成为一种享受。作为一名准教师,在大学期间,我们更应该重视古代散文的教学研究,以便将来更好地投入到教学实践中。

(指导教师:王菊艳)

注释:

[1]李海龙:《阅读教学论》,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2]韦志成:《语文教学艺术论》,V西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4]本文教材均来自江苏教育出版社(凤凰出版传媒集团),2011年版。

上一篇:语文教学中渗透思想教育的策略 下一篇:思维导图在初中文言文教学中的运用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