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基于工学结合的多技能教育模式的分析

时间:2022-08-22 02:16:23

构建基于工学结合的多技能教育模式的分析

摘要: 工学结合在提高高职业院校毕业生职业技能的同时也暴露了在就业岗位等方面 “窄化”了,为了提高高职毕业生的多方面的就业技能,就需要构建以工学结合为基础的多技能培养体系,实现毕业生的顺利就业。

Abstract: Although the combination of work and study can increase the students' practical skills, aspect of jobs is limited. In order to improve employment skills of vocational graduates, the multi-skill training system based on the combination of work and study needs building to achieve successful employment of graduates.

关键词:工学结合;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Key words: combination of work and study;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talents training mode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1)28-0186-01

1 问题的提出

最近很多高职院校都在积极推行以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回归职业院校的本质。

在《庄子・列御寇》记载了一个这样的故事:“朱漫学屠龙于支离益,单千金之家。三年技成,而无所用其巧。”故事说的是有一个叫朱漫的人,找到一个高人支离益学习屠龙术。花尽了千金的家产,三年后,终于学成了,却发现天下根本没有龙可杀。

分析朱漫的教育历程,其中重要的一点是为了就业而学习,一切为了就业,窄化了自己的职业技能,而社会有时候不可能给你这个“萝卜”准备一个“坑”,所以就出现了朱漫的结局。

2 工学结合及其假设条件

所谓工学结合是一种以职业人才培养为主要目的的教育模式,学习的内容是工作,通过工作实现学习。即工作和学习是一体化的”①基于这样的认识,赵博士还论证了开发这样课程的一些思路:“要想培养学生具备与工作直接相关的综合的职业能力,必须进行‘基于工作过程的、整体化的职业资格研究’,只有这样,才能在‘工作要求’、‘职业资格’以及‘学习内容’之间建立起直接的联系。”②在教学上应该采取行动导向的原则,提高学生综合职业能力。③

此外,还有一些例如是行动导向的课程,基本上也是为了就业而设计课程,为了就业来进行技能的训练。由此看出工学结合模式的假设条件:学生选择某一专业,就是训练成该专业的工作能手,将来毕业就从事这一领域的工作。所以我们学校为了学生将来能够从事这一领域的工作,在教学中采用工学结合,促使学习的内容和工作零距离,使学生一毕业就能上岗工作。

3 以就业为导向的工学结合的局限性分析

工学结合教育模式将学习过程、工作过程和学生的能力发展结合起来,重点培养学生的就业能力,这样势必会窄化学生的就业能力和渠道,一旦出现学生所学和所训练的专业技能不能和就业岗位相匹配的话,那就意味着以就业为导向的工学结合教学模式受到极大的挑战。①专业的问题。目前我们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一般都是有专业负责人进行一个专业需求的调查研究,分析该专业未来的需求状况、就业岗位等一系列问题,以确定该专业的培养目标、招生规模等内容。这些专业负责人在论证专业的时候,往往缺少一些宏观数据,这样就会导致一些专业预测失准。这就避免不了开设了一些诸如“屠龙”这样专业的。②学生的问题。目前的高考和招生制度决定了一部分学生在选择专业的时候,迫于无奈,不能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专业,被强拉硬拽学了某专业。结果学校按照工学结合的模式对他进行了培养培训,可是结果毕业了却并不从事这一行业。③岗位的问题。现在社会经济发展快,有些行业或者有些岗位可能会消失,或者学校培养的一些专业对应的岗位的数量可能会减少,将会有一部分毕业生就像朱漫一样,通过三年的学习和训练,成为了一个“屠龙”的高技能人才,可是时过境迁了,或者岗位已经饱和了,毕业就失业。

4 实际专业对口情况分析

①一项麦可思调查研究显示,全国2009届高职高专毕业生为57%,均较上届下降4个百分点。这意味着,当前有四成以上高职高专毕业生从事与专业不对口工作,与2008届高职(61%)相比,专业对口率呈下降趋势。专业对口率偏低主要是就业市场上专业对口岗位数量少,部分毕业生只好在非专业岗位就业。②专业对口率最低的专业。

根据以上两组数据来分析,如果实行以就业为导向的工学结合教学模式,有近四成左右的高职学生在工学结合中训练的工作技能是无用的,或用处不大,这些毕业生要在新的岗位上,重新学习、训练。如果就业中专业对口率最低的十个专业实行以就业为导向的工学结合的话,那将有七到八成的学生在学校进行的工学结合是徒劳的!对于这些学生来说,工学结合的越好,专业技能越强,结果就越是失败!也必将造成“无龙可屠”的局面。

5 构建以工学结合的多技能培养体系

既然高职教育要以就业为导向,要培养学生的实际就业能力,实行工学结合,就不能仅仅局限在某一专业内进行。应该立足某一专业进行多技能培训,把遭到“窄化”的就业技能进行拓宽,形成一专多能,一专多长,这样才能实现就业导向的目标,这样的工学结合才会起到真正的作用。

笔者在一些高职院校做了一个初步的不完全调查,有些学生在校学习本专业以外,还积极参加其他专业的学习和培训,并获得了相关的职业证书,目的就是为了拓展将来的就业渠道和就业能力。其他专业也有类似的情况。很多学生在校期间除了学习本专业以外,都积极拓展专业技能,为的就是就业,多一种技能,多一次就业机会。对于那些就业中的专业对口率低的专业(如上表),开展多技能培训显得尤为重要。

综上所述,高职院校在开展以就业为导向的工学结合教学模式改革的同时,要就业岗位、就业技能等多方面开拓,进行多技能的学习和培训,只有这样才能学有所用,工学结合才能起到真正的作用。

注释:

①②③赵志群.职业教育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开发指南[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1-5.

参考文献:

[1]赵志群.职业教育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开发指南[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2]严中华编著.职业教育课程开发与实施[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3]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上一篇:长三角高职类物流人才核心竞争力研究 下一篇:低影响开发雨水概念在绿色校园中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