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制度经济学视角的产教联盟动因与运行机制

时间:2022-08-22 01:17:57

新制度经济学视角的产教联盟动因与运行机制

摘要:“产教联盟”是高职教育校企合作的一种高级形式,其形成动因既有节约交易费用需要,也有中间组织优势,更是组织学习理论在校企合作中的运用于体现;要确保产教联盟运行,应该建立协调机制、利益平衡机制、自我维持机制和保障机制。

关键词:新制度经济学视角;产教联盟;动因;运行机制

一、产教联盟述要

Gulati(1995b)指出,当互补资源是特有且不可分割的,某种资源不能从要素市场轻易获得时,联盟可以成为主要的获取渠道。大学与企业这两类组织的“异质”和 “互补”,推动了大学-企业以“双赢”为目标的联盟形成。在发达国家,大学-企业联盟不仅是由于市场竞争而形成的合作方式,而且成为一种有效地资源配置方式。我国政府从1986年开始提出了“产学研合作”的设想,经过多年发展,已经形成了产学研合作的高级形态——产学研战略联盟。按照美国DEC总裁简.霍普兰德和管理科学家罗杰.耐格尔的解释,战略联盟是两个或两个以上拥有不同关键资源的实体,为了共同拥有市场、共同使用资源等战略目标,在“特定时期”和“特定范围”内通过各种协议、契约而结成的资源互补、风险共担、利益分享的松散型组织。陈劲(2009)认为,产学研战略联盟是产学研合作双方保持长期的、稳定的、互惠的、共生的协作关系,是实现企业、高校的双赢互动的一种全新的合作形式。笔者认为,产教联盟脱胎于产学研合作,是产学研战略联盟在高等职业教育类型中的实现形式,在联盟的动因、本质、运行要素和功能定位等方面与产学研联盟有很大的相似性。根本的区别在于产学研联盟的合作院校是研究性大学,校企联合培养的是研究生等创新性人才;而产教联盟的合作院校是高等职业院校,校企联合培养的是高端技能型人才。因此可以理解:产教联盟是高职院校和企业基于各自的战略目标,在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同时,通过协议、联合组织或股权等方式,以知识、资源为纽带建立的,具有互补性的、双赢互动的松散型合作联盟,是高职教育校企合作的一种高级形式。

产教联盟是在高职校企合作实践中发展起来的,与产学研联盟和高职其他形式的校企合作形式具有明显区别,主要体现在:(1)合作目的具有战略性。与单项合作和平台合作相比,产教联盟是以市场为导向、政府主导、企业与高职院校“双主体”的战略伙伴关系,是为了各自整体的长远利益采取的战略性举措,与解决某一项或一类难题的功利的、短期的策略性合作有本质区别,目的是为了通过持续合作增强自身竞争优势,实现长远利益。(2)资源与利益具有互补性。产教联盟作为一种战略联盟,校企之间的合作既不是市场交易,也不是单向的辅助,而是双方的一种利益互补关系。高职院校和企业作为异质性组织,具有天然的互补优势,可产生1+1>2的协同效应。如企业利用学院的场地、管理、师资等资源以及人才培养规划优势,降低新技术新产品开发成本,降低产品和人力资本生产成本;高职院校可以利用企业在产业规划、经费筹措、先进技术应用、兼职教师聘用、吸纳学生就业等方面的优势,减少人才培养失真风险,并产生良好的知识外溢效应,增强辐射社会经济的功能。(3)合作元素具有知识性与职业性。如果说产学研联盟注重于对科技成果产业化研究以及资本等有形要素的合作,高职教育领域中的产教联盟,则更加强调知识、职业技能等无形要素的合作,尤其重视通过结盟从合作伙伴方获取职业发展所需要的隐形知识,或者校企合作创造隐形知识,促进组织知识互补与创新。

二、产教联盟形成动因:制度经济学的解释框架

1、交易成本理论视角的分析。科斯(Coase,1960)认为,企业和市场是两种可以替代的资源配置方式,无论市场机制还是企业机制的运行都是有交易成本的。市场方式需要支付寻找合作伙伴和客户的费用、谈判和签订合同的费用、监督和履行合同的费用,企业内部通过行政管理可以消除市场的交易费用,但内部运行会增加行政管理费用。威廉姆森(Williamson,1985)认为交易费用的产生主要取决于理性人的有限理性、机会主义倾向的人性特征,并由资产专用性、交易的不确定性和交易频率三个因素决定,提出组织形式选择的原则是“交易费用最少的交易形式最有效率”。巴泽尔(中译本,1997)认为,交易成本就是制度运行成本,运行成本最小的制度是最有效率的制度,而其大小取决于交易双方选择的组织形式以及相关产权的效率状况。产教联盟是一种半内部化经营方式,本质上可以看做是一种交易行为,这对于交易复杂程度较高的知识交易最为合适。尽管高职院校与企业之间的交易同样存在大量的诸如沟通成本、谈判成本、履约成本和风险成本等交易成本,但产教联盟的构建仍然不失为一种能降低交易费用的组织形式。理由如下:第一,产教联盟的合作协议使合作伙伴进行资源投入,形成了一种相互抵押的激励机制,迫使合作各方按照事先的协商来规范自己的行为,提高了交易的频率,降低了交易的不确定性,从而降低了交易成本。第二,产教联盟中资产专用性投资(如场所专用性、物质专用性、人力资产专用性等)支撑的是这样的交易,各合作伙伴对维持交易的连续性有兴趣,以免这些资产的价值因过早终止契约而损失,因此合作双方都希望签订长期合约以防止机会主义产生,从而降低了交易成本。

2、中间组织理论视角的分析。威廉姆斯(Williamson,1997)认为,在纯市场与纯科层两级之间存在着一种“杂交'制度形式,被他称为交易的规制结构,后来的研究者称为中间组织。中间组织理论认为,当交易的不确定性、交易频率和资产专用性较低时,协调将由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来完成,而当这三个变量较高时,就由科层这只看得见的手来协调交易,若三个变量的取值出于中间时,协调就越可能由组织间契约的网络,即中间性组织来完成。

产教联盟是校企各方在利益共享的基础上形成的优势互补、分工协作的松散式组织,合作多为自发的、非强制性的,联盟各方保持原有的独立性。从中间组织理论来看,产教联盟是典型的中间组织,它既克服了市场失灵,防止交易费用过高,又克服了集团化办学难以形成校企合作共同利益点、需要集约式管理、易造成组织失灵的矛盾,可以减少垂直联合体带来的巨额协调成本,从而达到交易费用和组织费用的最小化和效率的最大化。

上一篇:WGEA下环境审计对环境保护的作用机制 下一篇: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思考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