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木扶土法治疗反流性食管炎39例疗效观察

时间:2022-08-22 12:52:19

抑木扶土法治疗反流性食管炎39例疗效观察

关键词 抑木扶土法 反流性食管炎 临床观察

我们从2008年1月至2010年10月观察了39例反流性食管炎患者,尝试采用抑木扶土中药治疗,取得了较好的短期和长期疗效,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76例系2008年1月至2010年10月本院门诊患者,临床诊断及内镜诊断分级标准参照全国反流性食管病研讨会制定的标准[1],同时排除合并糖尿病、严重肝肾功能不全、凝血障碍、肿瘤等。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9例,男性21例,女性18例;年龄24~62岁,平均37.3岁;病程1~10年,平均3.4年;内镜诊断Ⅰ级29例,Ⅱ级7例,Ⅲ级3例。对照组37例,男性20例,女性17例;年龄23~59岁,平均36.7岁;病程1~11年,平均3.3年;内镜诊断Ⅰ级28例,Ⅱ级7例,Ⅲ级2例。两组在性别、年龄、病情及病程等方面具有可比性(P>0.05)。

2 治疗方法

对照组给予西药埃索美拉唑镁肠溶片(阿斯利康制药)20mg,每日1次,枸橼酸莫利(山东鲁南制药)5mg,每日3次,口服治疗。治疗组在上述治疗基础上,加用抑木扶土中药,基本方为柴胡疏肝散合六君子汤加减(柴胡、茯苓各12g,枳壳、姜半夏、炙甘草各6g,延胡索、白芍、郁金各15g,当归、白术各10g,陈皮、旋覆花各9g)。每日1剂,水煎服,早晚各服1次,疗程8周。观察治疗8周后两组临床症状疗效及内镜疗效;观察治疗后6个月两组临床症状复况。

3 治疗结果

3.1 疗效标准:①临床症状疗效评定标准:参照2002年《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制订,以烧心、胸骨后疼痛、反酸、吞咽困难为主要症状,按症状轻重分为4级,积分分别为0、2、4、6分。痊愈:治疗后症状完全消失;显效:反酸、烧心等症状明显减轻,治疗后总积分下降≥2/3;有效:反酸、烧心等症状明显减轻,治疗后总积分下降≥1/3而

3.2 两组治疗前后临床症状疗效比较:治疗组临床症状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见表1。

3.3 两组治疗前后内镜变化:治疗组在内镜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见表2。

3.4 两组治疗后6月临床症状复况:治疗组治疗后6月复发4例,复发率10.3%;对照组复发11例,复发率29.7%。两组复发率有显著性差异(P

4 体会

反流性食管炎属于中医学吞酸、反酸、嘈杂、胸痹范畴,多因情志内伤、饮食失调、劳累过度而发病。肝脏的疏泄功能和脾的健运功能在本病的发生、发展中起关键性作用。长期七情失和,郁怒伤肝,则木失条达,横逆犯胃,肝胃不和,导致胃失和降,胃气上逆,可出现嗳气吞酸、胸胁胀痛等;忧思伤脾,脾不化湿,痰浊内聚,气机失调,导致痰气郁阻,胃气上逆而反酸,胸脘痞闷不适。故肝失疏泄,气机逆乱,脾运不健,胃气上逆是本病基本病机。抑木扶土法是以疏肝健脾药治疗肝旺脾虚的一种方法,又称疏肝健脾法、平肝和胃法、调理肝脾法,适用于木旺乘土,木不疏土之证。本观察以柴胡疏肝散合六君子汤为基本方化裁。方中柴胡、郁金疏肝解郁为君药;白术、茯苓、白芍、当归健脾养血为臣药;枳壳、延胡索、陈皮、姜半夏、旋覆花理气和胃降逆为使药;甘草调和诸药为使药。全方共奏疏肝健脾、和胃降逆之效。

5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学会.反流性食管炎(病)诊断及治疗方案(试行)[J].中华内科杂志,2000,39(3):210.

收稿日期 2010-12-21

上一篇:调脂积冲剂对脂肪肝大鼠主动脉脂质的影响 下一篇:子满方治疗特发性慢性羊水过多62例